科利亞的木匣教學設計
《科利亞的木匣》教學設計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4、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科利亞怎樣從挖木匣中得到啟發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明白科利亞認真思考的過程,以及順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新詞,理解意思。
2、初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重點〗
識記生字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自學生字詞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從課文的題目看,《科利亞的木匣》,這篇課文主要是圍繞著什么寫的?(木匣)這篇課文圍繞著木匣寫了一件什么事?都寫了哪些內容?
2、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⑴初讀課文,劃出生字詞。
⑵學生自學生字、新詞,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3、檢查學生自學生字、新詞情況。
⑴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每人讀一自然段),注意學生生字詞的讀音。
⑵指名讀生字詞。
⑶正音。
⑷讀準多音字的字音。
本課有兩個多音字。“量”本課讀liáng(2聲),還有個讀音是liàng(4聲);另一個多音字是“數”,它可以讀“shǔ”和“shù”,本課兩個讀音同時出現,“科利亞剛學數數”,第一個數讀“shǔ”,第二個數讀“shù”。
⑸分析字形結構記住字形,理解字義:
在學生識記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你還會用什么方法記住字形和理解字義?引導學生按漢字的特點,記字形,理解字義,培養學生識字能力。
區別“匣”和“箱”的字義,“匣”比較小,“箱”一般比較大。它們的共同點,都是盛東西用的。
區分字形
斧和爺;鋸和據;免和兔;搶和槍;難和灘;階和價。
4、初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
⑴帶著問題讀課文。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①學生自己小聲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②小組討論,這課寫了一件什么事?
③指名匯報:本課寫的是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⑵再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⑶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在學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5、作業:
⑴抄寫生字、新詞。
⑵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并從中得到啟示,明白事物總是在發展變化的,無論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對待它,而要根據事物的發展變化采取相應的做法。并且培養學生多動腦,勤思考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
2、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啟示”的順序給課文分段。
3、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認真學習課文后三個自然段,從中受到啟發。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明白科利亞認真思考的過程,以及順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交待學習目標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科利亞的木匣》一課的生字和新詞,并且初讀了課文,知道了本課寫的是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本節課繼續學習這一課,通過學習,讓我們知道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并且使我們得到一些啟示。
二、講讀課文
小聲讀課文,邊讀,邊對照自然段的主要內容,想:本文是按什么順序,(即什么線索)寫的?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啟示”的順序寫的。
1、學習課文第1部分:
⑴出示思考題:
①科利亞是怎么埋木匣的?
⑵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
⑶指名讀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動詞:放、蓋、踩、撒,從埋木匣的這一連串的動作中,你體會到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
⑷指名讀第3自然段:說一說科利亞為什么把木匣埋起來?
一是因為全家人要躲避戰爭,東西多不能帶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亞善于動腦筋,善于觀察思考,他見媽媽把家里的箱子埋起來,受到啟發,所以自己也學著媽媽的樣子把木匣埋起來。
出示句子讓學生體會理解:
“科利亞只會數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亞數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讓學生讀這兩個句子,體會“只……就……”的用處。
在這里“只”強調了科利亞的年齡小,只會數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這句話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為他只會數十步,年齡小,才造成后邊挖木匣時,挖不著,為后邊的內容埋下了伏筆。
2、學習課文第二段:
⑴出示思考題:
①媽媽是在什么情況下,什么時間,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媽媽是怎么挖的?
③你怎樣理解媽媽說得話?
⑵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的4~7自然段。
⑶個人讀之后,小組學習討論。
⑷畫出媽媽說的話,讓學生談談自己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
媽媽的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強調了算術真有用,第二層意思是假設當初不是數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隨便挖坑埋箱子,那現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時,這里也滲透著,科利亞也是照媽媽的樣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為什么挖不著呢?怎么算術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這里又為下文埋下了伏筆。
⑸學習課文8~12自然段:
①讀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科利亞是怎么挖木匣的?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有找到。
科利亞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說明挖得面積比較大,還是沒挖著。
②學習9和10自然段:
讓學生小聲讀課文,想:當小伙伴們笑科利亞的時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許”,是可能的意思。
讓學生反復讀第十自然段,談談自己的理解。
科利亞心想:自己的方法沒有錯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沒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會被法西斯挖走。從科利亞的話中,暗示了他當時思維的過程,所以想來想去,認為“這里面一定有原因。”
③讀課文第11自然段:
通過讀課文,你讀懂了什么?
從“科利亞丟下鏟子,坐在臺階上,用手摸著腦門想。”看出科利亞遇事開動腦筋,認真思考。從科利亞的話中體會三層意思:一是經過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當時很激動,會很大聲地告訴大家,用了嘆號。二是找到了為什么挖不著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會馬上找到木匣的。
讓學生體會當時科利亞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
④學習課文第12自然段。
齊讀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學習課文最后一自然段:
科利亞學著媽媽的樣子,照媽媽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后來,又用和媽媽同樣的辦法去挖木匣,媽媽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亞沒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后來,經過科利亞動了一番腦筋,知道了自己沒有挖到木匣的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時自己年齡小,步子也小,現在九歲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時量十步,現在應當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從這件事中,科利亞受到了很大的啟示。
⑴默讀課文,劃出科利亞受到了什么啟發?再讀一讀,你是怎么理解的?
⑵出示科利亞說的話,一方面進一步理解他的話的意思。
科利亞善于動腦筋,勤于思考,他從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過程中,悟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圍的一切都在發展變化,面對著發展變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變的態度,應當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①自己默讀,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啟示”的順序,說一說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的,怎樣挖木匣的,他從中得了什么啟示。
②小組內互相說一說。
③指名說一說,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三、總結全文:師生共同完成
1、用最簡練的語言說一說本課寫的是一件什么事?
本文寫的是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學了本課你有什么收獲?
懂得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在發展變化之中,看問題不能用固定不變的態度,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板書設計】
科利亞的木匣
埋木匣:四年前 5歲 步小 十步
挖木匣:四年后 9歲 步大 五步
受到啟發:勤動腦,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科利亞的木匣》說課稿
一、說教學指導思想
新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我認為要讓學生更好的發展并且學好語文就必須讓學生喜歡語文,并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多閱讀各類好書,因為閱讀能讓人得到心靈上的享受。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并達到“感知——積累——頓悟”。
二、說教材
《科利亞的木匣》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是一篇敘事性課文,通過一件小事闡明一個道理,即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
《科利亞的木匣》是三年級的課文,故選用本文是在于引導學生把語文學習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體驗生活,同時對學生進行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訓練。
《科利亞的木匣》的教學目標仍然是要抓生字和詞語的教學,同時又要學生懂得事物發展變化的道理,能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重點則是了解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和得到啟發的經過,并能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以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和領悟最后一段的含義為難點,并加個別生字讀法與寫法,如匣(xiá)字等。 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我是以講解科利亞挖木匣和得到啟發,即課文的第6至第13自然段為精講內容,同時不忘抓本課的生字教學,三年級的生字教學在整個九年義務教學過程中仍然是重要的教學任務,但并不能在教學內容上占絕對地位,而是更注重學生的閱讀領悟。
三、說教、學法
1.說教法
(1)提問法。提出問題,設下懸念。如科利亞干嗎要把這些東西埋起來呢?為什么科利亞和媽媽挖木匣時會出現兩個不同的結局?讓學生能夠結合課文的上下文,多動腦筋、勤于思考,從中抓住問題的答案。
(2)朗讀法。讀中入情,讀中悟理。“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是本課教學的主要特色。讓學生在不斷閱讀的過程中達到“感知——積累——頓悟”,得到一切事物都在發展變化的道理。
(3)對比、比較法。本課中,結合科利亞四年之前和四年之后步子大小的比較,以及挖木匣時科利亞和媽媽之間結局的情況進行對比、比較。讓學生在這樣的比較中感悟到一切事物都在發展變化的道理。
(4)練習法。在教學過程中插入相關的練習,讓學生能夠加深對這些知識點的理解和使用,如“仍然”等詞語的理解和使用。
2.說學法
《科利亞的木匣》是三年級的課文,而三年級的學生具有個性差別大、情緒不穩定、自控力不強等特點,并且根據以上教學方法,學生可采用“問問,說說,讀讀”的方法來完成學習任務。問自己不懂的地方,說自己理解的內容,讀文中的重點詞句。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多動腦、勤動手、樂動口。通過自己的勞動來獲取知識,變被動為主動。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
四、說教學程序
本課安排2個課時。第一個課時以學習生字詞為主并加學習本課的第1、2自然段。先讓學生自己學習這些生字詞,然后來根據學生的熟悉程度做進一步的講解和鞏固,并結合練習加以鞏固。再給學生介紹本課的背景,最后學習本課第1、2自然段,并布置作業。第二個課時則注重學生學習剩下內容時的抓住主要內容的訓練。先復習上節課的內容,再進入課文的進一步學習,接入是個別詞如“仍然”的比較學習,重點是科利亞挖木匣時的學習和得到啟示的學習,讓學生在反復朗讀和思考之中了解到一切事物皆在變化發展的道理,最后總結本課的主要內容,并布置作業。
五、說板書設計及作業設計
本課的板書以科利埋木匣、挖木匣和得到啟示為主線,并根據科利亞埋、挖木匣時的年齡步子大小和科利亞挖木匣時和媽媽的情況作出比較并且作出圖示,最終得出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啟示。作業設計一般,就是抄生字、組詞,做練習,給家人朋友講這故事,并預習下一課《陶罐和鐵罐》。
看了“科利亞的木匣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