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保衛戰教學設計 大江保衛戰說課稿
《大江保衛戰》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
《大江保衛戰》這篇課文真實地記敘了1998年解放軍幾十萬官兵英勇抗洪的動人情景,是一幅融情、理于一體的文章。但是學生沒有這種情感體驗,如果僅用常規的教學手段,就難以讓學生僅僅依靠文本實現情景的再現,從而完全投入進去,進而影響理解的深度。針對本文的特點和新課程標準:“通過閱讀加深感悟”的要求,我運用各種多媒體手段,通過激勵、點撥、引導,充分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之深刻體會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惡浪面前,為了保衛大堤和國家、人民的生命財產而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精神。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惡浪面前,為了保衛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而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精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的第5自然段。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典型意義的材料從不同側面體會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本色,通過朗讀體會課文中有關句子的思想感情。
難點:從課文具體的語言文字中,感悟人民子弟兵心系人民,英勇無畏的獻身精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如果要你用一個詞來形容大江保衛戰,你用哪一個?
生:驚心動魄;危急;氣壯山河;扣人心弦……
師板書:氣壯山河
2.課文寫大江保衛戰,最終還是為了寫誰?
生答,師板書:人民子弟兵
師:那你能不能也用一個詞來形容人民子弟兵?
板書: 舍生忘死
4.指板書,引導學生給板書第一行末加標點。(分號)
5.指導學朗讀這個對聯。
方法指導:這幾個詞其實就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我們可以學習這種用文中主要詞語來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
6.像這樣的句子,文章中還有一處,默讀課文,把它圈出來。
(1)出示并朗讀:風聲雨聲濤聲,聲聲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2)引導感受對偶句的優點。
7.過渡:其實如果要過一步感受人民子弟兵的精神,就要好好地讀第二自然段。
二、學習第一個畫面:集體抗洪
1.自學指導:默讀第二自然段,如果讀到心里有話想說的句子,就把它畫下來。
2.交流匯報。
(1)指說感受。師相機板書。
(2)重點感悟語句:
狂風卷著巨浪,猛烈地撕扯著堤岸。戰士們高聲喊道:“狂風為我們吶喊!暴雨為我們助威!巨浪為我們加油!
3. 結合學生交流情況,板書:一聲令下,一條長龍,一個念頭。
引導學生補充板書:一道人墻
4.美讀悟情,感悟集體場面的恢弘壯觀。
板書:全然,奮然
引導感悟:看到這四個“一”兩個“然”,你有什么感覺?
5.小結過渡:
寫完這個場面,作者將目光落在了誰的身上?
三、感受第二個畫面:鐵漢本色
1.指導讀寫黃曉文的語句:誰愿意將黃曉文的展現在老師面前?
2.交流。
(1)那幾個詞語引起了你的關注?
(2)感受人物的英雄形象。
3.指導朗讀。
4.用一個詞贊頌黃曉文。
5.指導學生感受細節描寫,通過細節深入人心。
6.學生美讀,感受作者是怎么寫細節的。
四、區別兩段寫法不同,教給學生寫作方法。
1.課文二、三自然段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2.總結并板書
(集體)面
(個人)點
這種寫法就叫點面結合。
五、學習第三個畫面:勇救群眾
1.過渡:相比較保衛大堤來說,勇救群眾是略寫。這篇課文為什么要求我們背誦略寫的第五自然段?這段有什么值得記的呢?
2.學生自學,思考以上問題。
3.學生匯報。
4.你最欣賞哪一句?
出示:洶涌的激流中,戰士們的沖鋒舟劈波斬浪,飛向漂動的樹梢,飛向滅頂的房屋,飛向搖搖晃晃的電桿。
(1)這一句你最欣賞哪個詞?
(2)三個“飛”字能不能換成“駛”字?
5.引導學生討論背誦第五自然段的好方法。
6.給學生一分鐘嘗試背誦。
六、總結激情,齊讀最后一段:
大江,永遠銘記著1998年的夏天,銘記著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七、寫法指導:
我們不僅要學習作者寫了什么,還要知道怎樣寫生動,寫具體,敢于模仿。
強調并要求齊說:敢于模仿。
板書設計:
大堤搶險 英雄
大江保衛戰 鐵漢本色
勇救群眾 銘記
《大江保衛戰》說課稿
一、說教材。
《大江保衛戰》這篇課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22課。文章真實的記敘了1998年解放軍幾十萬官兵英勇抗洪的動人情景。是一幅融情、理于一體的文章。課文可分為三個版塊:險情危急、保衛大堤、救護群眾。學習這篇文章,主要是讓學生感悟遭遇洪水侵襲時,人民解放軍為保衛大堤和國家、人民的生命財產而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精神。
二、說學情。
五年級的學生,多數都沒有經歷1998年的那場世紀洪水,試驗說學生并沒有這方面的情感體驗,而且,這是一篇簡潔的通訊報道,如果僅用常規的教學手段,就難以讓學生僅僅依靠文本實現情景的再現,從而完全投入進去,進而影響理解的深度。我在教授這篇文章時,主要設計了這樣的目標:運用各種手段,通過激勵、點撥、引導,充分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之深刻體會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惡浪面前,為了保衛大堤和國家、人民的生命財產而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精神。
二、說教法。
1.以情激情,進入文本。
要使學生很快的進入一定的情境中,那么教師首先得為學生創設一個情境。因此,在上課初始,就播放了《為了誰》這首歌曲;在講到人民子弟兵抗洪時,則播放了相關視頻。這都是為使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中,渲染課堂氛圍。在樂曲和視頻的基礎上,配以老師深情并茂的導入語和過渡語,就更加容易使學生的情感得到震撼,使他們走進文本中。通過老師的一番過渡,可以看到學生在朗讀中肯定是較有感情的。
2.以讀激情,品味課文。
古今有多少名句格言都是說朗讀的重要,比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等,而現今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也認為“語文教學就是要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就是通過多種方式聯系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從中可見朗讀的重要。在學習本課時,為了讓學生在反復的讀中品味感情,又使其不感厭煩。我運用了多種朗讀的方法,比如:范讀、指名讀、齊讀、自由閱讀等。
在本課中,第二與第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因此在教授中比較多的進行的朗讀。比如在第二自然段中,讓學生感悟人民子弟兵保大堤的情景。首先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找出一詞語“驚心動魄”;其次,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由朗讀,找出哪些地方讓你感到驚心動魄。學生一邊讀時,腦海中就有一個簡單的形象存在;接著指名學生交流,讓學生讀讀自己所劃的文字,再說說。此時,腦海中的形象是更加清晰了。
另外,教師進行了范讀。從老師的朗讀聲中,學生的感情又進一步得到了升華。在一些關鍵句子上,采用了是引讀,生接讀的方法,并反復地進行朗讀。這樣的強化朗讀,便使得學生不易遺忘。
3. 以練促學,感悟內在。
我一直認為,上好一堂課,一定要讓學生進行較多的有效的練習。這樣才能使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
在教授本課時,設計了形式多樣的練習。(1)讀的練習:正如上面所說,采用了不同形式的多樣朗讀,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深層次的了解。以讀激情,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較高的提升。(2)說的練習:在講“銘記”一詞時,讓學生說說課文中介紹的小江珊和周運蘭老師“銘記”的是什么?這是課文中能
找到了。另外,讓學生說自己“銘記”了什么,這次考驗學生學習課文后思想得到的一個升華。(3)資料搜集的練習:要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會搜集資料。為此在第一課時時,布置了一個作業:通過詢問家長、查找報紙、網絡等,搜集一些關于1998年抗洪時的感人事跡,并在課堂上進行了交流,檢查了搜集的情況等。通過這些練習,使學生更好地感悟了課文所包含的深刻思想。
看了“大江保衛戰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