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去濕氣最佳時間
三伏天去濕氣最佳時間養生健康
順應三伏天的時間進行祛濕氣即可。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處于小暑以及處暑之前,主要分為初伏、中伏以及末伏三種。
三伏天期間人體的陽氣是最旺盛的,而中醫認為認為自然界中氣候潮濕、食肉等是濕氣的來源,濕邪過重則易傷陽氣。
三伏天的時候是最適合去濕氣的時候。
通常整個三伏天期間都是比較適合去濕氣的,只需要順應三伏天時間表進行艾灸、拔罐、針灸或者進行三伏貼即可。
但需要注意,應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切忌不要自己擅自操作,避免受罰不當,對自身健康造成威脅。
三伏天需要驅除暑邪
三伏天是陽盛陰衰之時,也是邪氣容易上升的時期。”伏“在古代是指”潛藏“,也就是說”三伏天“是”伏邪“之際。這里的伏邪指的是”六邪“:風、寒、暑、濕、燥、火中的”暑邪“。夏天炎熱之際,暑邪潛伏于人體內部,容易造成人的精神不濟,食欲萎靡,嚴重者使人中暑,造成人的頭昏腦脹、渾身乏力、反應遲鈍,影響身體健康。
而要除去暑邪,就要注意消暑祛濕,注意一些飲食保健。冷飲是不適合作為消暑之用的,否則會傷了脾胃,對于苦夏之人更會雪上加霜。
三伏天注意科學降溫
空調可以迅速降溫,但常吹空調會影響人的排汗功能。排汗是人體自我調節的降溫過程,長期呆在空調房中,人體對溫度的調節能力就會降低,中樞調節能力下降,會引發各種不適。因此,最好少開空調,用風扇代替來降溫。還可以多開窗,加速空氣流通也有助于降溫。特別是老人,由于機體衰弱,對溫度的調節能力有限,更要少吹空調,出門可帶把扇子。
三伏天的有關資料
伏天的說法據說歷史相當久遠,起源于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張守節曰:“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時跟其他節令一樣,民間傳承著很多食俗。
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小暑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三伏天多吃鴨肉
鴨肉有滋陰效果,而且脂肪含量低,吃了也不會發胖。在這高溫天氣里,應該燉些鴨肉湯或者說熬些鴨肉粥進食,日常多吃鴨肉可以有助人體排毒解熱,滋補身體的。
想要起到更好的食療效果的話,可以用鴨肉搭配其他食物,比如說與當歸燉湯喝,具有補血效果;比如說與海帶燉湯喝,可以軟化血管;比如說與蓮子燉湯喝,可以滋補陰陽;比如說與山藥燉湯喝,可以清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