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應該怎么排濕氣寒氣
三伏天應該怎么排濕氣寒氣
食療
1、吃伏叫雞
農村有“頭伏雞,二伏狗,三伏甲魚紅棗肚”的說法,在三伏天要吃伏叫雞,也就是公雞,古人認為剛剛會打鳴的小公雞陽氣最盛,有去濕去寒的作用,而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氣最熱,陽氣最盛的階段,通過吃伏叫雞可以把體內的寒氣、濕氣都逼出來。
2、喝姜茶
生姜性溫,味辛,有發汗、驅寒、除濕、活血的功效,在三伏天喝姜茶,有很好的排濕氣、寒氣的效果。
泡腳
腳底穴位非常之豐富,泡腳能夠疏通經絡、促進血液流通、舒緩壓力、幫助體內排出體內濕寒,在三伏天泡腳效果尤佳。
三伏貼
三伏天時身體陽氣大盛,毛孔打開,此時使用具有通經活絡、調理氣血、鼓舞陽氣功效的三伏貼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以起到一定的冬病夏治、驅除寒濕的功效。
曬背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人體亦是如此,陽氣外散外浮,氣血聚集體表,毛孔張開,腠理開泄,日夜耗陽,同時暑季多濕,濕為陰邪,易傷陽氣,則必然內陽中虛(內寒),我們后背有兩條大的經絡,督脈和膀胱經,兩條經絡恰恰又是容易發生淤堵、受寒的,陽氣在督脈中受到圍困,去不到該去的位置,人體就會出現“故障”,腰背疼痛,腿疼、腿涼、腿抽筋等。所以,三伏天用曬背來吸收太陽光的“元陽”,不僅可以提升陽氣,升級體質,連陳年老寒氣、濕氣都可以排掉。
三伏天一共多少天2023
40天
三伏天吃什么補身體
一、頭伏吃餃子
民間傳統在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因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伏日宜吃面,北方有句俚語,叫做“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伏日吃面,這一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用新小麥磨成面粉煮湯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糧營養豐富,發汗可以驅病,六月食湯餅是有科學道理的。
二、吃苦去肝火
炎炎夏日不僅帶給我們身體上的不適,還容易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火氣上升,表現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這些癥狀在醫學上稱為“夏季情感障礙”。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夏日去火的食物,上佳選擇:苦瓜、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蔬果,同時,牛奶性微寒,可以補水、滋陰、解熱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鴨肉也是夏天大補的食物。
2023年“三伏天”時間表
頭伏是2023年7月11(庚午日)-2023年7月20日;
中伏是2023年7月21日(庚辰日)-2023年8月9日(8月8日立秋節氣);
末伏是2023年8月10日(庚子日)-2023年8月19日(8月23日處暑節氣)。
再根據古人傳下來的農諺“冷在三九,熱在中伏”的說法,其中在三伏中一般中伏是最熱的一段時間,因此在7月21日到8月9日這段時間往往是最熱的。并且和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的中伏有20天,相當于是加長版的了,也就意味著酷熱天氣也要加倍了。
三伏天的介紹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中的暑邪。三伏天之所以最熱,是因為入伏后,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加上平均風速較小,雷雨之前氣壓較低,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云,有利于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三伏天是按農歷計算,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
入伏后晝夜溫差小,容易休息不好,所以活動量不要太大;要注意夏季衛生,避免夏季傳染病;伏天是食物霉變高發期,要注意食物保質、保鮮。出時,要隨身攜帶防暑降溫藥品,如十滴水、仁丹、風油精等,以防應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