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必修三文言文知識之五人墓碑記
【五人墓碑記文學常識】
作者介紹:張溥,字天如,號西銘,江蘇太倉人。明代著名文學家,社會活動家。自幼刻苦自勵,勤奮好學,每次讀書一定要先親手抄一遍,抄后讀過即焚去,然后再抄、再讀、再焚,至七次始罷。崇禎四年進士,曾集郡中文士,結復社評議時政,為權貴所惡,后以黨禍而死。著有《七錄齋集》等。
時代背景:明王朝為維護其反動統治,設立了錦衣衛等特務機構,在全國范圍內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務統治。這些機構的組織者,大多是皇上寵信的宦官。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達七年之久,黨羽遍布天下。
應天巡撫周起元得罪于魏閹而被免職。已削職鄉居的周順昌(蓼洲周公),同情周起元,當眾辱罵魏閹,魏因此懷恨在心。天啟四年,魏閹借機指使死黨蘇州巡撫毛一鷺加罪周順昌并逮捕了周順昌。這一行為激起了蘇州人民極大憤慨,于是趁毛一鷺等人逮捕周順昌之機,群起反抗。他們毀官府,殺緹騎,毛一鷺躲進廁所才免一崐死。這次斗爭被鎮壓后,朝庭在蘇州大肆捕人,顏佩韋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義。一年以后魏閹被皇帝貶往鳳陽看陵,魏忠賢于途中畏罪自殺。周順昌冤案始得昭雪,魏忠賢生祠一夜被搗毀。蘇州鄉紳吳默等人收葬顏佩韋等五人尸體重葬于魏生祠原址,并立了墓碑。
【五人墓碑記重點梳理】
一、文言實詞
1.通假字
(1)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 (2)獨五人之曒曒,何也 (3)斂貲財以送其行
(4)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5)亦曷故哉
2.古今異義
(1)至于今,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道
(2)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
(3)吳之民方痛心焉
(4)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
(5)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
(6)非常之謀難于猝發
(7)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
(8)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
3.一詞多義
(1)發 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 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
非常之謀難于猝發 發其志士之悲哉 而又有剪發杜門
(2)行 吾社之行為士先者 其辱人賤行 行之斂貲財以送其行
(3)固 輕重固何如哉 斯固百世之遇也
(4)使 公之逮所由使也 人皆得以隸使之
(5)徒 慷慨得志之徒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
(6)按 緹騎按劍而前 按誅五人
(7)得 慷慨得志之徒 人皆得以隸使之
4.詞類活用
(1) 去今之墓而葬焉 / 其疾病而死 / 緹騎按劍而前 / 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 / 買五人之頭而函之 /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
(2) 人皆得以隸使之
(3) 眾不能堪,抶而仆之 / 安能屈豪杰之流
(4) 不敢復有株治 (5) 不能容于遠近
二、文言虛詞
1.而 (1) 去今之墓而葬焉死而湮沒不足道者/ 抶而仆之/買五人之頭而函之
(2) 其疾病而死/則噪而相逐
2.以
(1) 即除逆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亦以明死生之大 (2)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3) 于是乘其厲聲以呵 (4)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
(5) 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 (6) 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
3.焉
(1) 激于義而死焉(于之,在這件事上) (2) 去今之墓而葬焉(代五義士)
(3) 吳之民方痛心焉(無實義)
4.之
(1) 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道
(2) 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3) 鉤黨之捕遍于天下 (4) 佯狂不知所之者
(5) 人皆得以隸使之 /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
5.其
(1) 以旌其所為 /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2) 斂貲財以送其行
(3) 發其志士之悲哉/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6.于
(1) 激于義而死焉/不能容于遠近 (2) 至于今,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道
(3) 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
7.為
(1) 以旌其所為 / 吾社之行為士先者
(2) 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3)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
8.當
(1) 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然五人之當刑也 (2) 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道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 (2)即今之倮然在墓者也
(3)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4)斯固百世之遇也
2.被動句
(1)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2)公之逮所由使也
(3)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
3.省略句
(1)斷頭置 城上,顏色不少變 (2)問:“誰為(之)哀者?”
(3)買五人之頭而函之, 卒與尸合 (4)亦以(之)明死生之大
4.倒裝句
(1)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道 (2)且立石于其墓之門 (3)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4)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5)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者 (6) 鉤黨之捕遍于天下
四、文本感悟
(1)思想內容
(2)寫作啟示
看了“蘇教版必修三文言文知識之五人墓碑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