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艾灸注意事項
三伏天艾灸注意事項
三伏天灸的注意事項主要包括:
1、三伏天灸的適應癥為氣虛、陽虛以及寒證患者;
2、陰虛火旺、熱證、妊娠期女性不建議三伏天灸治療;
3、貼藥時間不宜過長,建議成人貼2-4小時,兒童0.5-2小時,以皮膚潮紅為度,避免起泡;
4、錯過貼藥時間第2天及時補貼;
5、貼藥當天避免進食辛辣刺激食物及生冷食物;
6、貼藥后避免著涼,晚間用溫水洗澡。
三伏天艾灸的最佳時間
初伏灸
時間:7月11日~7月20日(10天)
功效:溫腎健脾,散寒祛濕
頻率:先連灸三天,后續調理隔一天灸一次
中伏灸
時間:7月21日~8月9日(20天)
功效:溫腎健脾,散寒祛濕
頻率:先連灸三天,后續調理隔一天灸一次
末伏灸
時間:8月10日~8月19日(10天)
功效:溫腎健脾,散寒祛濕
頻率:先連灸三天,后續調理隔一天灸一次這個的時間可以作為參考,具體的還是要聽從醫生的建議,以及自身的具體情況。
三伏天艾灸和平時艾灸有什么區別
三伏天艾灸和平時艾灸的區別,包括三伏天艾灸比平時艾灸更加溫補陽氣、祛病愈病速度更快、更能促進溫通經脈等功效。
1、更加溫補陽氣: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也是一年中自然界陽氣最旺盛的時候,艾灸本身具有補充陽氣的功效,三伏天進行艾灸的效果更佳。陽氣虛弱、體質寒涼的患者,在三伏天艾灸,可以使雙重陽氣注入體內,將寒濕邪氣排出后,在炎熱的環境里是不悶熱、不煩躁。
2、祛病愈病速度更快:艾灸可以治療由寒氣引起的胃痛、腹瀉、關節炎等疾病,而在陽氣最旺的三伏天艾灸,與艾火的純陽,雙重陽氣作用于人體病灶,可以更加有效地祛除寒濕,使疾病更快得到治療。
3、更能促進溫通經脈:艾灸具有溫通經脈、行氣活血等功效,而在三伏天艾灸,能有效促進經絡暢通、氣血運行順暢,可以達到預防疾病和輔助治療等功效。
總之,三伏天艾灸要比平時艾灸效果更顯著,具體還是建議在就醫后,給予針對性的診斷與操作。
三伏天艾灸的四大好處
幫助氣血運行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也是人體陽氣最為旺盛的階段,此時人體體表的毛孔大多都屬于舒張狀態。此時進行艾灸的話能夠更好的幫助體內氣血運行,起到更好的溫經通絡的作用。
溫補腎陽
三伏天進行艾灸不僅可以幫助氣血更好的運行,還可以起到溫補腎陽的作用,對于那些腎氣不足的人來說,三伏天可以適當做一下艾灸。
促進消化
夏天天氣太熱,人們通常這個時候的食欲也不會太好,而艾灸能夠通過相應的穴位刺激消化系統,從而起到增加食欲,促進消化的作用。
延年益壽
對于那些機體免疫力開始減弱的老年人來說,三伏天做一下艾灸有助于增加免疫力,從而起到延年益壽的功效。
三伏天的飲食五寶
1、蓮子
入伏后多吃蓮子可祛火,熱天心臟最脆弱,暑熱逼人,易煩躁、傷心。蓮子芯的味道雖苦,但可清心火,還有降血壓作用,適宜體質虛弱、心慌、失眠多夢的人食用。但大便干結、腹脹者,最好少吃。
2、綠豆
綠豆性涼、味甘,有清熱解毒、消暑除煩、止渴健胃的功效。對于因三伏日曬導致的皮膚瘙癢或出現紅疹的人,吃綠豆可緩解癥狀。但需注意的是,有四肢乏力、腹瀉等癥狀的老人、兒童則不宜食用。
3、生姜
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姜具有溫補的作用,三伏天可以多吃點姜,補補陽氣。生姜性辛溫,有散寒發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嘔等各種功效。三伏天也是喝姜茶的最佳時機。生姜4片,大棗4枚,紅糖適量,同放入杯中沸水沖泡,一杯溫胃散寒的姜棗茶就沏好了。姜茶一年四季都可以喝,盛夏也是最適宜喝姜茶的季節。
4、西瓜
我國民間有一句諺語:“熱天吃西瓜,不用把藥抓。”西瓜性寒,味甘,歸心、胃、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煩的功效。因此,盛夏時節,應多吃些西瓜,特別是從事露天工作或在室內高溫環境下工作的人。
5、綠茶
三伏天午后,喝杯綠茶,不僅清熱消暑,還能解毒、止渴。喝綠茶具有堅固牙齒、保護毛細血管及提神作用。另外,大量出汗后喝綠茶可以幫助身體補充流失的鉀元素,提高耐熱能力。需注意,綠茶性偏寒,胃不好的人喝容易脹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