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統的漢朝教學設計
《大一統的漢朝》教學設計
重點難點
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課前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學生編排歷史小品“洛陽慶功宴”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3、收集漢武帝的歷史人物資料
教學設計
新課導入
西漢初建,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治理天下,實現西漢王朝的長治久安?——(聯系舊課)那么首先要吸取秦朝滅亡的經驗教訓——(回憶)秦末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秦的暴政——(思考)秦的暴政和秦末長期的戰亂造成怎樣的后果?
一、文景之治
(課件展示)“民失作業,而大饑謹。……人相食,死者過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羊。”——《漢書·食貨志》
(學生概括)西漢建立后,面臨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經濟形勢?——經濟蕭條、國家貧困
(課件展示)“海內安寧,家給人足。——《資治通鑒》
“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漢書·食貨志》
(對比思考)漢初統治者為了穩定社會秩序,鞏固政權,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所采取的恢復經濟的措施還是行之有效的?那么這些措施有哪些呢?
(補充介紹)漢高祖劉邦恢復經濟的措施:相比秦徭役、兵役繁重,賦稅沉重,刑法嚴酷,漢高祖讓士兵復員生產,免除若干年徭役。讓戰時逃亡在外的人回鄉,發還原有的田宅;釋放一些奴婢為平民;把田租定為十五稅一。
(閱讀歸納)漢文帝、景帝(前180—前141)時的主要措施(找出關鍵詞)
1、獎勵農桑輕徭薄賦
(補充介紹)田租三十稅一;算賦由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錢減至四十錢;徭役則減至每三年服役一次
2、提倡節儉以身作則
(補充介紹)退還千里馬,下令:“朕不受獻,其令四方勿來獻。”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
(對比分析)秦始皇修阿房宮,驪山陵與漢文帝預修陵墓要求從簡、停建露臺(P62動腦筋)——“成于勤儉敗于奢”
3、以德化民約法省禁
(補充介紹)改革刑法,下詔廢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緹縈救父);對周邊少數族也不輕易動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系。
(小結過渡)文景兩代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結果,使當時社會經濟獲得顯著的發展,封建統治秩序也日臻鞏固(結合書本介紹由于國內政治安定,經濟發展,只要不遇水旱之災,百姓總是人給家足/糧食/串錢的繩子),史稱“文景之治”。
而漢初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思考)那么,漢武帝能夠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是什么呢?——漢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結合小字部分介紹:董仲舒/下馬陵、主父偃、衛青)
(說明)首先,我們要明確什么叫“大一統”,這是古人的說法。漢武帝的“大一統”是借用“春秋大一統”的觀念,來表現當時加強集權的措施
(思考)那么,漢武帝從哪些方面鞏固統一的封建國家和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呢?——政治、(經濟、軍事、)思想
1、政治:削弱諸侯國割據勢力
(簡介)諸侯國問題的由來:(西周分封制→秦朝郡縣制→)漢高祖:郡國并行矯枉過正→漢文帝→漢景帝平“七國之亂”→漢武帝推恩削藩、酹金奪侯
(課件展示)漢高祖認為“漢興之初,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而大封同姓,使之成為中央的屏藩,鞏固劉姓的天下
主父偃認為,諸侯王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而為淫亂,急則合縱以反抗朝廷,對加強中央政令的推行不利。因此他向武帝建議,令諸侯得推恩分封子弟為侯,這樣王國自析,諸侯王的權力也隨之削弱
(評價)進一步削弱諸侯國割據勢力,諸侯國再也無力與中央政權對抗,鞏固了中央集權,加強了政治上的統一。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
(課件展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董仲舒《天人三策》
(思考)1、“六藝之科孔子之術”是指哪家的學說?——儒家學說,即儒術
2、與孔孟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是不是一回事?
(課件展示)“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雜之”
(分析)不是。董仲舒所推崇的“儒術”是經過董仲舒的改造、發揮,吸收了法家、道家學派的一些思想。
3、為什么漢武帝會接受董仲舒的建議——要實現政治上的一統,就需要實行思想上的統一。漢初,諸子百家學說仍很活躍,不利于中央集權,不適應漢武帝時政治上大一統的需要。
4、我們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指把儒家學說提升到“獨尊”的地位,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那么漢武帝又是如何推行儒家思想的呢?
(課件展示)“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
(說明)設太學,以“五經”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評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使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統治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思考)大一統的歷史意義:漢武帝的大一統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他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業布置)就你所了解關于漢武帝的事例,也可以通過查找資料,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談談你對漢武帝的看法。
本課小結(課件展示)大一統的的形成過程:原因、措施、意義
《大一統的漢朝》說課稿
說內容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光武中興、東漢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等基本史實。
通過思考和探究“漢武帝的大一統局面是怎樣形成的”?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漢武帝的大一統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說目標
◆ 知識與能力
1. 了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漢武帝大一統的基本史實。
2. 通過學習漢武帝的大一統局面形成的原因,初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通過對漢武帝具體史實的講解,學會評價歷史人物。
◆過程與方法
1. 講解“文景之治”時,可先引導學生閱讀“導入框”的內容,帶入西漢建立慶功宴喜慶氛圍,然后,提出問題:“西漢建立后,面臨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經濟形勢?”
2. 講述“漢武帝的大一統”時,可先提問“你所知道的漢武帝的事情”,引導學生發言、議論,然后用“雄才大略”作結,再讓學生閱讀小字內容,提問“這段小字內容說明了什么問題”,從而引出漢武帝重視選拔人才、善于選用人才的結論。
3. 西漢滅亡,東漢建立,只要做簡單交待即可,不必展開講述。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漢武帝的大一統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西漢初年,統治者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經過人民的辛勤勞動,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使學生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