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君主立憲制度的建立教學設計
《英國君主立憲制度的建立》教學設計
⑴ 掌握“光榮革命”的基本史實。
⑵《權利法案》的制定和責任制內閣形成基本史實。
⑶理解君主立憲制的含義和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及作用。
⑷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⑴再現“光榮革命”的情景,體會“光榮革命”與君主立憲制建立的關系。
⑵情境再現分析材料。相關材料的分析、比較、歸納、概括。
⑶探究學習,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⑴根據英國君主立憲制度確立基本史實,認識民主與專制斗爭復雜性和曲折性。
⑵培養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能夠歷史的、客觀地看待英國君主立憲制度的建立,她的建立、發展和完善是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階段性產物。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⑶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
⑷理解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局限性。進一步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
二、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下面讓我們瀏覽兩組圖片,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兩幅圖片分別英國的女王和首相,請問他們誰的權力大呢?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將了解這些內容。
[講授新課]
(一).“光榮革命”
1. 英國議會的形成
英國議會起源于中世紀,到13世紀,議會制度基本形成,14世紀上半期,英國議會分成上、下兩院,議會由國王和上下兩院組成,這對封建王權起著限制作用。
國王歡迎這一制度嗎?為什么?
教師分析:同學們,由于議會限制了封建王權,國王不歡迎,所以國王與議會之間一直存在矛盾。
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原因:17世紀初,英國的資本主義已經有了較大發展。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力量的強大
過程:爆發革命,處死查理一世,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光榮革命
3.光榮革命(1688年)
為英國君主立憲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二)議會權力的確立
1.《權利法案》
英國議會權力擴大了,這些權力包括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頒布了《權利法案》
《權利法案》的頒布使英國的權力中心發生了轉移,議會取代國王成為國家權力的中心,這就是資產階級的代議制度,英國的君主立憲制也逐步形成了。《權利法案》頒布后,議會的權力繼續擴大,請同學們加以證明。
2. 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
原因:工業革命以后,工業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
1832年,英國進行了第一次議會改革,這些改革使新興工業城市的代表席位大大增加,即工商業資產階進一步控制議會權利。
教師分析:同學們,這些改革使議會的權力日益擴大,國王逐漸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得到發展。
(三)責任制內閣形成
內閣制是17世紀英國革命的間接產物。國王召集咨詢會議本是英國的傳統,革命后內閣作為國王的私人會議的成份減少了,而從議會多數黨領袖中來遴選內閣成員也漸成慣例。喬治一世(1714-1727年在位)讓內閣自行處理國事,沃爾波爾就成了實際上的首相。內閣制是內閣總攬國家行政權力并對議會負責的政體形式。與總統制相對。由于內閣制政府具有對議會全權負責的特征,故又稱責任內閣制、議會內閣制。
責任內閣制形成和發展過程。內閣制起源于18世紀初的英國,由樞密院外交委員會演變而來,以后為許多國家采用。內閣制的內閣是以議會為基礎產生的。內閣首相通常由在議會中占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的領袖擔任。首相從政見基本相同的議員中挑選閣員人選,提請國家元首任命,組織內閣。國家元首對內對外名義上代表國家,但并無實際行政權力,由內閣代表國家元首對議會全權負責。元首頒布法律、法令和發布文告時,都必須由首相或有關閣員副署。內閣接受議會的監督,定期向議會報告工作。如內閣得不到議會信任,其閣員必須集體辭職,或由內閣提請國家元首解散議會,重新舉行議會大選。新議會如果仍對內閣表示不信任,內閣則必須總辭職,由國家元首任命新首相組織新政府。首相(或)是內閣政府首腦,主持內閣會議,總攬政務,擁有任免內閣成員和所有政府高級官員的權力,負責制定和執行國家對內對外的重大方針政策。
讓學生概括英國責任內閣制的特點。借此培養學生歸納、分析、闡釋的能力。(特點有責任內閣制為在下院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領袖首相負責組成,責任內閣制對議會和首相負責;首相是國家政治生活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內閣控制下院等)
[課堂總結]
同學們,本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英國君主立憲制度的建立,在當今的社會里,這種制度仍然充滿生機和活力。這一個制度保證了資產階級當家作主的權力,從而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時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內戰,保障了社會的穩定。
《英國君主立憲制度的建立》說課稿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的第一課《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一、課標要求
根據課標要求我把本課分成了兩個層次:識記層次:第一,了解《權利法案》制定;第二,責任制內閣形成的史實;理解層次:理解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二、教材分析
第三單元是以英、法、美、德四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確立和發展為主線,展示了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發展的進程,是前一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確立的民主與法制精神的延續和傳承。本節課是世界近代各國政治制度的開篇,開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先河,對之后學習美國、法國和德國民主政治制度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本節是本單元第一課,本課從光榮革命和議會權力的確立、責任制內閣的形成三個方面來闡述,實際也就是講的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到發展的過程。要求讓學生從中體會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含義、特點和作用,認識到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確立是歷史的巨大進步。
三、學情分析
我教學的對象是高一學生,對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有了解但知道儲備量不足,從理論上理解政治制度確立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有一定的難度。 高一學生思維活躍,辯證思維比較強,能夠引導他們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對講解君主立憲制的特點有一定的幫助。
但他們對知識的掌握還沒有形成體系,對歷史現象的分析缺乏深度。這就要求老師對基礎知識體系有一個脈絡的把握。
本節課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是對之后學習美國、法國和德國民主政治制度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是學習后面兩課的基礎。
四、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確定為:
1.知識與能力:了解光榮革命的史實;掌握《權利法案》、責任制內閣的形成;認識1832年議會改革;理解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原因;評價英國君主立憲制。
2.過程與方法:觀看有關英國大革命的視頻,如《大國崛起》等,培養學生對本課的興趣也能了解史實;通過閱讀相關資料分析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作用,提高學生閱讀、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歸納概括的能力,提升學生 “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學素養。
3.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通過學習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認識民主與專制斗爭的復雜性與曲折性;我們要形成開放包容的世界觀,理解尊重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報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觀念。
五、教學重難點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我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的過程及特點的理解為第一個重點,責任內閣制的形成為第二個重點。我的依據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是貫穿本課的,是本課的一個脈絡,本單元講的是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要求學生理解歐美代議制的特點,而理解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也就能認識到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確立是歷史的巨大進步;責任制內閣是議會進一步發展的結果,理解責任制內閣對理清議會、首相和國王之間的關系有一定的幫助,所以為重點。
我將國王、議會、首相三者之間的關系為第一個難點,英國君主立憲制的作用為第二個重點。我的依據是:理清國王、議會、首相三者的關系,就已經清楚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結構,這也是一個高頻考點,易錯易混點,對學生做題有一定的幫助;英國君主立憲制開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先河,對之后美國、法國和德國民主政治制度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這需要學生有一定的思維發散能力、有一定的全球史觀,要有全面看問題的能力,所以為難點。
六、教法學法
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本課內容特點和學生學情,我在本課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注重情境創設,實踐探索、歸納總結、情感升華,以啟發式教學法為主,輔之討論法、比較法、閱讀指導法、觀察法等 。
我在學法指導上注重以學生為中心,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習歷史探究方法,提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七、教學過程
本課圍繞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為主線,將其設計為3個環節:導入新課、講授新課和課堂總結;又把講授新課分為4個板塊:爭取民主、建立民主、完善民主和感悟民主。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計劃用時3分鐘。從當下最熱門的有關英國女王的新聞講起,導入新課。例如:這張圖片是英國女王登基60周年的照片。而女王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說,如果有一天人們對她和她代表的制度不滿,“我們將悄悄地離開”。為什么英國的國王從統治人民的地位到現在由人民決定她的去留問題了呢?用女王說的話和女王登基的照片,以達到點題、激發學生興趣的效果。
第二個環節:講授新課
計劃用時32分鐘。新課部分以“英國追求民主”的過程為線索,圍繞四個板塊展開。第一個板塊:爭取民主。了解“光榮革命”的過程。我將從13世紀的大憲章運動講起,最后講到不流血的革命“光榮革命”,讓學生了解基本史實。
首先介紹13世紀大憲章運動的發展過程,展示大憲章的圖片和簽署《大憲章》的亭子的圖片,在圖片和文字的結合中引導出《大憲章》是英國議會的開端,就說出來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的第一個條件:長期的議會傳統——《大憲章》。接著出示查理一世、詹姆士二世和威廉三世的圖片,圖文并茂地講述17世紀爆發革命的過程,最后講到邀請瑪麗和威廉承襲王位,光榮革命勝利。就引出了第二個條件: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光榮革命;這就有一個問題了:為什么會爆發光榮革命呢?爆發的原因是什么呢?那我們就追溯到17世紀初英國資本主義有了較大發展,出現了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而且在議會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要求獲得更多的權利;斯圖亞特王朝實行專制統治;所以說是議會與王權的矛盾,是英國最基本的矛盾,這就得出了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的根本原因。展示蘇格蘭人民起義的圖片,得出導火線也就是直接原因是1640年為鎮壓蘇格蘭人民起義,國王不得不召開休會多年的議會。引導學生了解光榮革命最后取得勝利,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掌握政權;并且知道光榮革命的影響是最終解決了國王與議會的主權之爭,它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
進入第二個板塊:建立民主。主要了解《權利法案》的史實和1832年議會制改革。首先展示《權利法案》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權利法案》的內容。接著展示截取《權利法案》中的一段內容,材料一,讓學生說明分別限制了國王哪些權利?材料二,讓學生說明分別保障了議會哪些權利?然后向學生說明國王的權利不斷被限制,議會的權利在不斷上升。就引出君主立憲制的含義,即資本主義國家以世襲的君主為國家元首,君主權力受到法律限制的政權組織形式。指導學生對君主制和君主立憲制下的國王和議會權利的比較。引導學生在工業革命后,工業資產階級興起,要求獲得更多的權利,所以出現1832年議會改革,老師講述原因、內容和影響。英國的議會制度已經確立,議會成為權力的中心,做一張示意圖議會權利的構成,然后講出代議制的含義,通過示意圖的方法更直觀的了解英國的議會制度,而且很容易記住。
英國開始進入民主國家的行列,但仍然在不斷的完善中。進入第三個板塊:完善民主。主要探究責任制內閣的形成。這是本課的重點。首先出示材料,說明責任制內閣的形成過程,再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到過程并進行標注。再出示幾則材料說明內閣的原則是什么,通過材料的方式引導學生回答出原則,培養學生分析和總結材料的能力。通過示意圖的方式講述內閣、國王和議會的關系與特點,更直觀的理解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把抽象的關系具體化。
資產階級議會制度逐漸形成和建立起來,進入第四個模塊:感悟民主。主要理解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和作用。首先展示國王、議會和首相的關系,讓學生進行補充,并且指出國王、議會和首相分別實行什么權利。這就總結出了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國王“統而不治”,議會是國家權力中心,內閣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首相掌握國家大權,實行的是兩黨制。通過回顧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過程及材料,總結君主立憲制的作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對記憶知識點有幫助。最后布置作業。
第三個環節:課堂小結
計劃用時5分鐘。再次梳理,總結全課。回顧從光榮革命到責任制內閣的形成的史實。并且探究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對其他國家的影響。最后回歸到導課的那個問題:為什么女王從統治地位變成了統而不治的地位呢?使得本課有始有終,前后呼應。
看了“英國君主立憲制度的建立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