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成立教學設計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成立》教學設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了解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以及革命黨人前仆后繼、浴血奮斗的史實,樹立刻苦學習、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和與時俱進、追求真理、百折不饒的奮斗精神。
【教學重點】
通過同盟會成立過程及其綱領,正確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質。掌握中華民國建立前前后后的斗爭歷程,正確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 “三民主義”的含義;辛亥革命既然己“打倒”了皇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卻為什么未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教學方法與手段】講述法 討論法
【教學準備】課件 課本 練習冊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復習上一課時重點知識。
請學生說出生活中用“中山”命名的地名街道或物品。中山市、中山路、中山裝、中山公園、中山大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孫中山以及他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
【新課探究】
一、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1、孫中山簡介
孫中山,名文,號逸仙,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人。1892年,他從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后,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但中國日趨衰弱的現實使他不久就放棄了醫生的職業,走上了探索救國救民真理的道路。后來,他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化名中山樵。孫中山名字由此而來。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遺囑。因孫中山生前十分重視植樹造林,后來為了緬懷孫中山先生,把每年3月12日定為植樹節。識人物像(八上P37)
2、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
孫中山是我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其主要革命活動:
1894年,孫中山成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
1895年準備廣州起義,失敗后致力于宣傳革命和發展革命組織。
1905年成立中國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
提出了民主革命的指導思想----三民主義。
1911年,武昌起義后孫中山領導了辛亥革命。
1912年在南京建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就任臨時大總統,頒布了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推翻了帝制。
1913年把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
1924年推動第一次國共合作,創建了黃埔軍校。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遺囑。
【孫中山畢生致力于民族復興事業,追求國家獨立富強、民主和自由,受到后人的尊重和緬懷;今天海峽兩岸的炎黃子孫應共同追隨孫中山先生的腳步,共謀祖國和平統一、繁榮富強大業,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3、孫中山早期創立的革命組織
4、同盟會成立的意義P38
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使中國革命運動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核心,標志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辛亥革命的組織準備)
5、“三民主義”
內容: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具體內容參見教材P38小字部分。
民族主義就是以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滿洲貴族的統治;民權主義就是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民生主義的核心是“平均地權”。
評價:三民主義是當時中國最完整、最進步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是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指導思想。局限性:沒有明確提出反帝任務。
【總結鞏固】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要樹立刻苦學習、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和與時俱進、追求真理、百折不饒的奮斗精神。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成立》說課稿
1、知識目標:要求學生掌握:武昌起義。湖北;軍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成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清帝退位。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2、思想目標:要求學生認識:(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2)辛亥革命的失敗,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資產階級不可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只有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救中國。
3、能力目標:(1)通過分析討論辛亥革命的功績與失敗的原因,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2)通過分析歸納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的原因,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教材分析]
本課是承接前面兩課(16、17課),繼續介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高潮與結局,是前兩課內容的延續,具有重要地位。本課不僅要完成高潮與結局的講授,而且要讓學生對辛亥革命及其意義及教訓有一個總體的認識與評價。
本課重點是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的成立(即辛亥革命的高潮)及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難點是如何分析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果實的原因和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為了突出重點,在武昌起義這一目中,我從背景、經過、結果、影響等各方面引導學生學習,先讓學生閱讀課本P106-108第二段小字,利用地圖、錄像等手段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中華民國的成立一目用一電影節選來讓學生真實體驗歷史,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用一表格來歸納,在分析時從性質、功績兩方面進行。
為突破難點,我通過舊知識的回憶及教材的大小字內容的指導自學來達到目的。
[板書設計]第18課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成立
一、武昌起義
1、起義的歷史背景 2、起義的經過 3、結果:湖北軍政府的成立 4、影響:各省響應
二、中華民國的成立
1、中華民國的成立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
三、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四、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意義
1、性質 2、功績[教學模式程序] 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啟、讀、練、知、結"相結合,具體程序如下:導入:引導學生回憶有關保路運動的問題導入新課。(大約1分鐘)
看了“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成立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