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實履行義務教學設計
《忠實履行義務》教學設計
知識目標:忠實履行義務的要求;法律鼓勵做得我們積極去做,法律要求做的我們必須去做,法律禁止做得我們堅決不做。
能力目標:增強對公民在行使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對履行道德義務重要意義的認識能力,提高踐行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明確履行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的重要意義,明確忠實履行應盡的義務的要求;增強對國家、對社會、對集體、對他人的責任意識,做負責任的公民。
★重點和難點
重點:公民為什么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
★ 課前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填好教師事先發下來的調查表,目的是了解學生對有關義務知識的認識狀況;請學生總結自己升入中學以來履行過哪些道德義務,并寫成書面材料,共班級展評;將自己了解的三類行為,即法律鼓勵做的行為、法律要求做的行為、法律禁止做的行為,寫成書面材料,為參加教學活動做好準備
★教學方法:課前調查法;情感激勵法;小品表演法;設疑討論法
★授課過程
導入新課:
馬克思說過: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權利和義務具有一致性。我們享有權利的同時,要忠實的履行義務。
新授:板書 忠實履行義務
一、法律鼓勵做的,我們積極去做
(一)某中學師生援助災民的行為,體現了憲法提倡的什么公德?
1、出示東南亞地震和海嘯發生后,我校師生紛紛捐款的圖片資料(引用身邊的實例,更有說服力,學生感興趣。)
2、師生援助災民的行為,體現了憲法提倡的什么公德?(人道主義)
(二)相關鏈接——“五愛”
(三)法律和道德的關系——互相配合、互相促進、互相補充。
(舉例說明兩者的關系:人們的道德水平高了,不但自己會自覺守法,而且敢于同違法現象做斗爭。法律所禁止的,都是社會主義道德所譴責的。法律所鼓勵的,都是社會主義道德所倡導的。法律不可能規范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需要道德來補充。道德涉及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們的心靈,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廣的范圍內約束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四)實踐活動:我國法律提倡和鼓勵公民實施的行為還有——(搶答加分)
結論1、對法律所提倡的,我們要積極去做,這是忠實履行義務的重要表現。
二、法律要求做的,我們必須去做
(一)地理環保小組同學踐行法律的案例
1、閱讀材料
2、圍繞設問展開討論
3、教師點播——法律要求做的,應該像地理環保小組同學那樣積極去做,自覺去做,不要無可奈何勉強去做。如果不做,就要承擔由此而產生的法律后果。如法律要求公民要依法納稅。
(二)觀察圖文材料,根據材料討論我們對于法律要求做的,我們必須做,我們可以怎樣來做?(一小組為一個團隊,選擇一個法律要求做的義務進行討論,哪一個團隊想出來的做法多而且可行,獲勝加分。)
(三)實踐活動:我國法律要求公民必須作出的行為還有——(搶答加分)
結論2、對于法律要求做的,我們必須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而不能不做。
三、法律禁止做的,我們堅決不做
(一)賈某和姜某受到法律制裁的案例
1、閱讀材料
2、圍繞設問展開討論(重點放在第二個問題上)
3、教師小結——第一,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實施了法律禁止做的行為的危害。第二,幫助學生明確實施了法律禁止做的行為的后果,即會受到法律的懲處。
4、閱讀相關鏈接,讓學生明白實施法律所禁止的行為,就是觸犯法律,會受到法律制裁。
5、實踐活動:我國法律禁止公民實施的行為還有——(搶答加分)
結論3、對于法律所禁止做的,我們堅決不做,做了就是觸犯法律。
總之,我們只有做到正確地行使權利,忠實地履行義務,才能是一個具有高度法制觀念和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
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大家知道怎樣來忠實的履行公民的義務了嗎?(三個結論)
《忠實履行義務》說課稿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忠實履行義務》,現就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四方面加以具體說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馬克思說過: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權利和義務具
有一致性,我們在享有權利的同時,也要忠實地履行義務。《忠實履行義務》是初中八年級思想品德第一單元(權利義務伴我行)第二課(我們應盡的義務)的第二框內容。第一框講述了公民要履行的義務,而本框對如何履行義務提出了要求,因此是第一框內容的自然延伸。本課以公民履行義務的要求作為學習研究的重點,有利于提高學生踐行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的能力,弘揚社會主義道德,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有助于增強學生對國家、對社會、對集體、對他人的責任意識,做負責的公民。
(二)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以及現實生活中學生總是想多享受權利而少履行義務的現實,我確立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道忠實履行義務的具體要求。
2、明確履行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的重要意義。
3、增強自己對國家、對社會、對集體、對他人的責任意識,做負責的公民。
(三)教學重點難點
每位公民都應該忠實履行義務,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學生缺少主人翁的責任感,對履行義務在認識上存在誤區,認為履行義務是大人的事,與己無關。因此,如何履行義務即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課教學難點。
二、教學方法
新課程八年級《思想品德》編寫理念是體現德育的綜合性,回歸生活堅
持正確導向,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等,基于這些理念,再結合本課的特點,我準備采取講解法、創設情境法、合作討論法、角色體驗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從而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矛盾沖突中思考探究,體驗感悟和踐行,讓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發展的過程。
三、學法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現代教育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
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因此,在本課教學中,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既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又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在合作交流中提高自己的各種能力,從而達到完成教學任務的宗旨。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由上節課學過的知識導入新課。
展示三幅圖片(1、愛國英雄王偉 2、開學第一天 3、公民納稅)
思考:上述圖片分別反映公民履行了哪些義務?
公民該怎樣履行義務呢?
由此引出本課課題:《忠實履行義務》
(導語設計的依據:一是回憶了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溫故而知新,使學生能夠知道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二是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以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望。這是思想品德課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二)活動體驗,講授新課。
1、公民履行義務的要求之一:法律鼓勵做的,我們要積極去做。
(1)展示圖片:我校師生為災區捐款捐物獻愛心。
思考:上述圖片中人物的行為體現了憲法提倡的什么公德?
觀看短片:2012年河南省救人英雄李國喜的事跡。
思考:短片中人物的行為體現了憲法提倡的什么公德?
圖片和短片中人物的行為給我們什么啟示?
由此得出:
公民履行義務的要求之一:法律鼓勵做的,我們要積極去做。
(2)實踐活動:我國法律提倡和鼓勵公民實施的行為還有哪些?
(在講授的過程中,我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引用身邊比較有說服力的實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分析,能有效抓住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公民履行義務的要求之二:法律要求做的,我們必須去做。
(1)案例賞析:地理環保小組同學踐行法律的案例。
圍繞設問展開討論:
①地理環保小組同學踐行法律的的行為,給我們什么啟示?
由此得出:公民履行義務的要求之二:法律要求做的,我們必須去做。
②在我校創建綠色校園的過程中你準備怎樣做?
③除了保護環境的義務之外,我國公民必須要發行的法定義務還有哪些?
(2)學會欣賞:在履行法定義務方面,在我們身邊有哪些人值得我們學習?
(通過以上的活動讓學生明確:法律要求做的,應該像地理環保小組同學那樣積極去做,自覺去做,不要無可奈何勉強去做。如果不做,就要承擔由此而產生的法律后果。同時通過設置以上活動還可以培養學生的主人翁責任感。“學會欣賞”這一環節的設置是基于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平時嬌生慣養,只看到自己身上的優點和別人身的缺點,通過這個活動可以讓學生學會發現他人身上的閃光點,讓他們明白在同學和周圍人身上有很多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
3、公民履行義務的要求之三:法律禁止做的,我們堅決不做。
(1)小品欣賞:《偷車事件》
想一想:小品在的人物為什么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們從中可以受到什么警示?
由此得出:公民履行義務的要求之三:法律禁止做的,我們堅決不做。
(2)實踐活動:我國法律禁止公民實施的行為還有哪些?
(通過此活動情境讓學生明確:對于法律所禁止做的,我們堅決不做,做了就是觸犯法律。總之,我們只有做到正確地行使權利,忠實地履行義務,才能是一個具有高度法制觀念和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
4、歸納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大家知道怎樣來忠實的履行公民的義務了嗎?
(1)法律鼓勵做的,我們要積極去做。
(2)法律要求做的,我們必須去做。
(3)法律禁止做的,我們堅決不做。
(課堂小結,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盡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三、感悟生活,拓展延伸。
1、心靈感悟:
通過本課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和感悟?
(一方面可以鞏固所學知識,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思想得以升華。)
2、課堂練習
(練習的設計,使學生再次鞏固學到的知識,多角度思考問題,并把學到的知識用在實際生活中,真正地按照要求來做,履行好公民的義務。)
以上是我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進行的嘗試,還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看了“忠實履行義務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