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產屬于誰教學設計 財產屬于誰說課稿
《財產屬于誰》教學設計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珍惜身邊的財產,維護公共財產,了解法律的基本精神以及法治社會建設的長期性。
2.能力目標
通過案例分析,培養辯證思考的能力和閱讀材料進行歸納總結的能力,在現實問題中能夠從法律角度思考并尋求解決方案的能力。
3.知識目標
通過情景活動,知道財產所有權的含義和內容。
二、教學重難點
提升學生依法維權的意識和能力。
三、教學策略
本課采用情景式、案例式、啟發式教學,通過學生身邊的事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通過提問、自主探究等方式深化學生對財產所有權的認識;通過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引導學生從知識的學習向知識的應用過渡,啟發學生將課本知識與日常生活有機結合,學會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財產權,以達成教學目標。
四、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享用有度】
第一階段:購買物品
提問:1.你想買哪些物品?為什么?
2.物品在出售前后發生了什么變化?
總結:可以歸納出對物品的占有權、使用權和處分權。
第二階段:出售物品
1.如果你是跳蚤市場的攤主,你將如何使用出售物品后所得的錢?
總結:可以歸納出對物品的收益權(儲蓄中的收益是獲得孳息)、處分權。
2.沒有出售的物品的命運會如何?
總結:珍惜曾經陪伴過自己的各種物品,我們也可以將物品贈送他人,讓物品延續了自身的價值,也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和溫暖。
我們對于自己的物品所擁有的權利:
(1)占有:所有權人對于財產實際上的占領、控制。
(2)使用:所有權人根據財產性能和用途加以利用,以滿足自己需要的權利。
(3)收益:所有權人在其經營、使用的財產上獲得經濟收益的權利。
(4)處分:決定財產事實上和法律上命運的權能。處分可以分為事實上的處分和法律上的處分。
事實上的處分通常指的是被消費掉(吃掉、用掉等),法律上的處分是指按照所有人的意愿,通過某種法律行為對財產進行處置的權利,如轉讓、贈與等。
【第二環節:取之有道】
我們身邊的很多物品都是財產。
提問:1.剛才跳蚤市場的這些財產屬于誰呢?家庭中,財產有哪些?又屬于誰?
2.家庭之外還有哪些財產?屬于誰?
總結:財產分為個人財產和公共財產。
追問:公共財產的作用是什么?
總結:公共財產是為了給公民提供更好的公共生活條件,滿足我們公共生活的需要。但是,我們身邊有些公共財物,因為個別人為了實現自己的“自由權利”而遭到破壞。(當公共財產遭遇個人“自由”)
3.可以通過哪些方式獲得財產?
總結:有人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收入,有人用自己現有資金進行投資獲得回報,有人通過制造殘次品獲得財產,有人打著治病救人的幌子售賣假藥,有人借公益慈善之名斂財,有人用自己的發明創造獲得利益,有人研究高產作物品種為自己帶來巨大收益……
追問:你更欣賞哪種方式?法律會保護哪種方式?為什么?
總結:合法財產
(1)內容:收入、房屋、儲蓄、生活用品、圖書資料……
(2)歸屬:全體人或部分人所有——公共;某個人所有——個人。
(3)方式:合法手段獲得。
財產對每個人都很重要,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取之有道”的財產才能得到法律保護。
總結:財產所有權就是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
【第三環節:維護有義】
提問:既然我們對自己的合法財產享受所有權,那么合法財產的所有權由誰來保護呢?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三條: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
提問:為什么需要法律來保護公民的合法財產?當公民的合法財產和公共利益沖突時該如何平衡呢?
案例:危房改造的困惑
我們家最近出了一件煩心事。我家在一個比較老舊的平房里住,已經住了40多年了。平房已經有近百年歷史,但是年久失修,雨天屋里也下雨,冬天四處都有風,經常還有一些小動物光臨。洗澡上廁所也很麻煩。最近政府說要對我們這里的平房進行拆遷改造,希望既能改變社區臟亂差的面貌,又能給社區增加圖書館等文化設施。但是還沒開始拆遷,家里先“鬧”起來了。
奶奶說:我自從嫁到這里,經歷了上上下下五代人,你爸爸去世早,我跟老街坊們一輩子的感情多深啊,就連街坊的一花一草我都認識。我不愿意搬。我死也要死在自己家。
爸爸說:您別這么說不吉利的話,咱這屋不是不好住嗎,再說了,拆遷了,我們住到樓房,條件不就改善了嗎?
媽媽說:說得輕巧,看起來是改善了,但是我們這個地界可是二環內啊,遷到那么遠,賠償款得達到我心里的標準才行。
我默默地想:雖然拆遷后的地方有大游樂場,有大商場,但是我卻要跟兒時的小伙伴們分開了……
提問:該如何解決這個矛盾?請提出你的解決方案。
追問:1.政府進行拆遷改造的目的是什么?
總結:為了實現社區的進步和精神生活的提升。
2.家人在拆遷中考慮了什么問題?
總結:財產對于公民來說不僅意味著生活的保障,還有心靈的自由與安寧。因此,從法律角度保護公民的財產權,正是對公民自由、安寧的保護。
我們看到,當公共利益與公民的合法財產發生矛盾時,作為公民來說,要全面發展地看問題,在利益面前能夠正確取舍。對于政府來說,做好公共服務是本職工作,在涉及公民合法財產與公共利益的具體問題時,要考慮公民的具體利益訴求,能夠保護每個公民的物質和精神利益。
3.閱讀各國憲法中關于維護私人財產權的材料,并回答問題:各國憲法關于私人財產權的規定各有哪些特點?體現了法律的什么精神?對公民個人和社會公共利益有哪些直接影響?
“自由是……在他所屬國家相關法律的允許下,按照自己的意愿處置和授權他個人、行為、擁有物及其所有財產的自由,不受制于其他人的隨意性意志……所以說,人賦予共和國的最大、最重要的目的在于……保護其財產權。”——約翰·洛克
“民主是建筑大廈的拱頂石,而大廈的根基則是法治——準確地說,法治應以個人自由和私有財產的安全作為基石。”——尼爾·弗格森
五、教學反思
本課從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設置跳蚤市場的情境,讓學生體會物品對于其所有者的權利和利益關系。把生活與財產、所有權聯系在一起,將概念生活化,便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在概念生活化的基礎上,與學生一起探討財產的作用,以及財產對于個人和公共生活的影響,深化了學生對財產的認知,珍愛身邊的財物,用合法手段獲得財產,做到對財產“享用有度”,獲得財產“取之有道”。
通過“危房改造的困惑”的案例,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如何正確維權,在維權的過程中,如何協調各方利益,如何處理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的關系問題,提升維權意識和能力的同時,學會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財產屬于誰》說課稿
教材簡析:
《財產屬于誰》是八年級思想政治第七課的第一框題。本框設置三個目,主要幫助學生了解屬于公民個人所有的財產必須是合法財產,財產所有權的涵義,我國法律是保護公民合法財產的“利劍”。其落腳點是增強學生依法維權的意識和能力。學好本框,對學生了解相關知識的同時,能夠愛惜國家財產和他人合法財產,并增強依法維權的意識有重要意義。
(一)教學目標: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位學生的全面發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制定“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公民的合法財產,財產所有權的涵義;法律保護公民合法財產及其所有權的重要意義、方式;財產所有權的歸屬發生爭議或所有權受到侵害,要及時尋求法律救助。
2、 能力目標:
鑒別合法財產與非法財產的能力,依法維護合法財產及其所有權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目標:
珍惜國家、集體、他人、自已的財產,敢于同侵犯財產的行為做斗爭。
(二) 教學重點:法律保護合法財產的所有權,
教學難點:對個人財產合法性的認識
二、學情簡析:
在現實生活中,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自已的財產所有權日益重視。法律也加大了保護公民合法財產及其所有權的力度。例如,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第22條中明確做出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的規定。然而,由于各種原因,侵犯公民合法財產及其所有權的現象頻繁發生。有些未成年人采用搶劫、盜竊等手段侵占他人財產、危害社會和他人利益,對此,必須加強法制教育,以減少侵權事件的出現。另外,也有些未成年人缺乏維權意識和能力,當自已的財產所有權受到侵害時,不能及時尋求法律保護?;谏鲜銮闆r,有必要對未成年人進行采用正當方式獲得財產的教育,有針對性地提升未成年人的法律素質。
三、教法、學法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納要(試行)》,在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中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教是為了不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所以本課教學在教學中遵循啟發示教學原則,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主要采用指導閱讀法、討論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通過“展示材料——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歸納結論”,并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
四、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我在新課導入時,用多媒體出示了電影《有話好好說》的片斷,并組織學生討論:1、影片中趙小帥的什么權利被侵犯了?他侵犯了張秋生的權利了嗎?2、電腦是屬于誰所有的?張提出的賠償要求合理嗎?根據學生的回答,指出,這涉及到了有關財產所有權方面的知識,從而引入本課。
這樣的新課的導入,利用學生感興趣的電影片斷,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興味盎然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
講授新課:
本課共三目,即:合法財產及其所有權;法律保護合法財產所有權;當財產所有權受到侵害時三目。知識點較多,內容豐富。我的這樣設計的。
引導學習,解決目標:
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出示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圖片,鼓勵學生大膽發言,通過自已的分析,得出結論,獲取知識。并培養學生敢于創新,勇于表現,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突破重點、難點:
本課重點是:法律保護公民合法財產的所有權。具體有:民事法律保護和刑事法律法律保護。
我在講這部分內容時,設計了一個案例,《王林房屋被侵占》。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角色互換,體會民事法律手段保護的內容。案例繼續,是使學生理解刑事法律手段的內容。并且通過“我來斷案”這個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合作能力。
鞏固小結:
學生談談這節課“我學到了什么?”,以檢測學生對本課知識的掌握情況。
五、教學構想:
本課內容較多,必須幫助學生理清頭緒。同時,擺正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優化課堂結構,給學生以思考的時間,每一個情景都是圍繞學生最感興趣的身邊事,從而幫助學生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之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節課我就是這樣構想的。有不足之處,請多指正,以便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愿為提高我縣的政治教學水平盡自已的微薄之力。
看了“財產屬于誰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