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要怎樣預習語文
何培養中學生的語文課前預習能力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傳統的教師全堂講述與學生的被動接受已讓位于教師的組織引導和學生的自主學習,因此,課前預習成為十分重要且不能忽視的重要環節。預習是語文學習的第一環節,也是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它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己閱讀、思考、練習有關學習內容的準備活動,是一項復雜的智力活動。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中學生應該要怎樣預習語文。歡迎閱讀與參考。
中學生要怎樣預習語文全文如下
:大部分初中語文教師在布置預習時會出現兩個極端,一是粗略布置:即只讓學生預習課文,沒有給學生明確的預習任務,內容過于籠統,學生會出現“老虎吃天、無從下口”,預習時則“走馬觀花”,把課文看一遍敷衍了事;二是部分教師為追求課堂的省時、省力,布置的預習內容繁多,例如:掃清字詞障礙,了解作家、作品、寫作背景,誦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劃分段落層次,歸納段意,煉主題中心,做課后練習,欣賞佳句,了解寫作特色等等,任務繁多,而大部分初中生課余時間有限,每天都有一大堆作業、練習,好多門功課都布置預習、復習,再加上初中生自制力不強、喜貪玩,面對老師布置如此繁多的語文預習任務,學生要么只查了幾個生字詞,或只了解一下文學常識,其他的也就因課余所剩時間不足而“堂而皇之”的“擠”掉了。這就造成初中生預習普遍低效的現象。因此要達到預習的高效性,首先要明確學生的預習內容。
針對初中生的年齡特征和語言學習水平,本著“省時、高效、減負”的原則,將預習內容確定在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的基礎知識和初中生知識水平能力的“最近發展”區以內,以課堂教學的核心內容為目標,以課文相關背景知識為預習的外延。將初中語文課前預習的內容定為以下六點:
1.認知生字詞。
認知生字詞是預習課文的第一步。充滿生字詞的文章,學生在理解上會具有很大難度,因此在預習課文時,要求學生讀準字音,弄懂生僻的詞,做到通篇沒有不認識的字,特別是文章后面“讀一讀,寫一寫”中的重點字詞,要利用字典、詞典尋求解答,掌握其字音和字義。對于個別不懂的詞語要勾畫出來,在課堂上質疑,由老師幫助解決。
2.通讀全文。
這里的通讀全文,不僅僅指課文本身,還包括課文前面的學習提示、課文下面的注釋、課文后面的思考與練習。在教材中這些與課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很好資料。學生通讀這些內容,可以根據其中的提示,更快地把握字詞含義、文章大意和練習的知識點,對課文就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這樣做不僅有效地減少學生課外預習的時間,降低預習的難度,還有利于學生對課文進行縱深的閱讀理解。
3.概括大意。
學生對課文的認知過程是“全篇——部分——全篇”,因此在“通讀全文”后,我要求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即寫了什么)。預習記人敘事的課文,要求學生提練出課文寫了誰,在什么時間、地方,做了什么事,表達了什么感情,然后進一步概括。如:《最后一課》描寫了普法戰爭后(時間)被割讓給普魯士的阿爾薩斯省一所鄉村小學(地方),向祖國語言告別的最后一堂法語課(事件),通過一個童稚無知的小學生(人物)的自敘和對他的心理活動的描寫,生動地表現了法國人民遭受異國統治的痛苦和對自己祖國的熱愛(感情)。預習寫景狀物的課文,要求學生抓住:寫了什么景(或物),它有什么特點,按什么順序寫的。如:《春》,描繪了春回大地、生機勃勃的動人景象(景)。通過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五幅主要圖畫(順序),贊美了春天給人帶來的活力、希望和力量(特點)。
4.知人論世,即了解作家作品和寫作背景。
孟子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就是誦他們的詩,讀他們的書。而為了要正確理解他們的詩和他們的書,就應當要了解寫詩著書的人,要了解寫詩著書的人,又離不開研究他們所處的社會時代。這就是所謂的“知人論世”。在布置學生預習時,特別是一些與學生生活時代相距久遠的作家作品,通過安排學生根據自己手中的助學書籍或上網查詢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作者及文章的寫作目的。
“知人論世”與粗略的了解作家作品相比,使學生避免了與文本“錯位”的問題,幫助他們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提高了預習的效率。如在預習《背影》時,當學生了解了這篇文章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經歷的事,這一時期中國社會: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斗,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的家庭也因著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的寫作背景后,就不會再產生“父親違反了交通規章”的閱讀錯位問題。
5.最愛語句。
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語文教材作為閱讀材料,為學生提供了合適的情感內容,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將德育和美育潛移默化地滲入學生的心靈。對于課文中感情濃烈、文辭優美、富含哲理的語句,往往會激發學生的情感,震撼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預習中把這樣的句子勾畫出來,多讀、多體會、多理解,擴展語文課前預習的深度和廣度。
6.質疑問難。
在學生自主預習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質疑和不理解的問題,如課文中一些隱晦的表達,生澀的詞句,僅僅依靠學生自己的認知很難把握其中的含義,學生在課前預習時應將這些疑問標出來。產生疑問,說明學生已經達到語文課前預習的基本要求。這樣有助于學生深入課文的中心,進一步挖掘文章的內涵,領會文章的主旨。
這六項預習內容的確定,將本來過于籠統或繁雜的預習任務進一步目標化、明確化,引導學生語文課前的預習活動更具有目標性,從而進一步提高預習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