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憑箜篌引教學反思 李憑箜篌引課后反思
李憑箜篌引教學反思篇一
一讀采用各種形式,讀通、讀順、讀出情感,初步走進詩文。
二讀,讀出美感、詩韻。大多數學生能夠找出表現箜篌美妙的詩句,并能小組內討論賞析詩句,積極活躍。
三讀,試著賞析比較《琵琶行》《李憑箜篌引》的異同,這是本堂課的難點,大家小組內討論爭議,多數僅僅在找修辭方法的不同。教師需要提示學生,分析側面描寫的效果,兩首詩文中比喻句的作用及效果。
通過本課時的學習發現,九年級學生的比較能力、鑒賞詩歌的能力需要積極訓練。
李憑箜篌引教學反思篇二
欣賞關于音樂描寫的唐詩,對于學生來說有很大的難度,由于地域、家庭條件等的限制,孩子們很少有音樂方面的熏陶及培養,就更不用說學習了。考慮到這些因素,我先從直觀的圖片入手,介紹箜篌這一古老的樂器,接著讓學生欣賞了一段箜篌演奏,以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階段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在我國文學史上,詩歌和音樂雖是緊密相連的,但音樂作為聲音的藝術,發于器,入于耳,來無影,去無蹤,很難進行描摹刻畫。而《李憑箜篌引》是一首描寫音樂的絕妙好詩。詩人借助奇特的想象將抽象的音樂轉化為具體的物象,贊揚了李憑高超的演奏技藝。全首詩共十四行,用了十四個比喻性意象來贊美李憑彈箜篌時的情景美、旋律美和彈技美。《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三單元,教學重點是因聲求氣,吟詠詩韻。即通過對古典詩歌的聲律特點的把握,學習有感情地吟詠、誦讀,在古典詩歌音樂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蘊含的情感。 一首優美的詩歌當然離不開朗讀。音樂是一種訴諸于聽覺的時間藝術,它的音響只存在一瞬,轉瞬即逝。音樂形象比較抽象,難以捉摸。這描摹音樂詩歌的聲律美和情韻美更需要通過朗讀來感知品味,但是僅僅朗讀感知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意象繁密跳脫,奇異怪誕,有現實的,有幻覺的,有神話的。詩的一連串意象撲面而來,不免使人眼花繚亂,加上語言晦澀,初讀讓人覺得不知所云,所以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感知音樂形象這點上。而詩人致力于把自己對于箜篌聲的抽象感覺、感情與思想借助聯想轉化成具體的物象,使之可見可感。詩歌沒有對李憑的技藝作直接的評判,也沒有直接描述詩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對于樂聲及其效果的摹繪。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感知詩歌營造的意象,學生在討論、爭論、達到共識的過程中,理解了四個樂段的情感表達。
李憑箜篌引教學反思篇三
與《琵琶行》有著同等音樂造詣的唐詩,對于農村的學生來說有很大的難度,由于地域、家庭條件等的限制,孩子們很少有音樂方面的熏陶及培養,就更不用說學習了。考慮到這些因素,我先從直觀的圖片入手,介紹箜篌這一古老的樂器,接著讓學生欣賞了一段箜篌演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有了視聽享受,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李憑箜篌引》屬于《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選修課本的第三單元,教學重點是“因聲求氣,吟詠詩韻”。要求學生通過對古典詩歌的聲律特點的把握,學習有感情地吟詠、誦讀,在古典詩歌音樂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蘊含的情感。
一、“天馬行空”的朗誦。音樂是一種訴諸于聽覺的時間藝術,它的音響只存在一瞬,轉瞬即逝。音樂形象比較抽象,難以捉摸。這描摹音樂詩歌的聲律美和情韻美更需要通過朗讀來感知品味,但是僅僅朗讀感知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意象繁密跳脫,奇異怪誕,有現實的,有幻覺的,有神話的。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感知詩歌營造的意象,學生在討論、爭論、達到共識的過程中,理解了四個樂段的情感表達。
二、“奇特怪誕”的想象。江娥、素女的哀愁,玉碎的激昂,凰叫得凄厲,芙蓉泣露香蘭笑的畫面美,女媧煉石、老魚跳波,月宮的的遐想。讓學生在一片遼闊的天地之中盡己之遐想,在音樂的王國中感受作者如何運用浪漫主義手法描繪所感所想。學生受到了感染,有部分學生提筆而書。其中表現最突出的學生是高二、四班的劉哲同學,對鳳凰傳奇的《荷塘月色》歌曲中“魚兒游于水中”的描寫,贏得了全班同學的喝彩。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欲望,激發了學生對詩詞鑒賞的學習,效果顯著。
不足之處依然存在:整個教學設計容量較大,使得課堂效果上感覺有些趕時間。學生的交流可以更充分一些。在調動所有的學生上作出一系列嘗試,如何讓更多的學生展示自己,尤其是語文素養相對較低的學生增加更多的自信方面,還有很多的探索空間。
看了“李憑箜篌引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