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教學反思范文3篇
散文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所占比例較大,今天學習啦小編就與大家分享:古代散文教學反思范文,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古代散文教學反思范文一
本周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古代記敘散文。這些文章或記政治、外交的風云變幻,或記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傳的敘事名篇。
學習這個單元,一方面側重于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這些文章領略古人的才華和品德,欣賞和借鑒敘事的藝術。
對于剛剛接觸高中文言文的學生來說,掌握詞匯和語法知識是學習文言文的一大難題。但這些文言基礎知識是學習和理解文言文的敲門磚,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重視這些知識的學習,督促學生完成相關練習,為其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與這些文言基礎知識相比,文章的鑒賞要相對容易得多,也有趣得多。本單元所選篇目側重于記事,正像一則則歷史小故事,能夠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其在閱讀的過程中領略古人的魅力,并通過復述故事情節,改編話劇等等方式,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并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古代散文教學反思范文二
在選修課程開始前,老師們通過培訓交流,已經了解到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有五個系列十五個模塊:“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兩個系列屬于文學作品的學習,重點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兩個系列重點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文化論著研讀”通過中外文化名著的研讀,重點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也對必修選修的區別有所認識:必修課的教學更多地注重了“共同基礎”,側重綜合能力,而選修課則應著眼于“多樣選擇”和“發展個性特長” ,側重鑒賞能力的整合;選修課不必過于講究字字落實,句句理解,將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內涵的探究兼顧才是重要的;如果說必修課內容為“點”,“點”上求精深,求輻射,那么,選修課內容就是“面”,“面”上求廣博,求補充。選修是必修的延伸、拓展、補充、鞏固、提高,其開設的主要目的是充分舒展和張揚學生的閱讀個性,給學生更大的閱讀空間,全面了解我們優秀的歷史文化,領悟漢文字和文化的魅力,從而從根本上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
開設《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選修的意圖,在于從文學鑒賞的角度出發,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挖掘作品的豐富內蘊和深層意義,探求古代經典所蘊涵的傳統文化精華,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初步鑒賞能力和藝術審美情趣。當老師們真正拿到《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教材教學時,按照教材順序和單元配備展開教學,沒有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組合,只對推薦作品做了選擇性的指導。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采用全新的單元設置角度,詩文分列,按鑒賞角度、鑒賞方法設置單元,其特點在于:力求在教學內容和方法步驟上有所創新;加強方法指導,接受性學習與自主探究式學習并舉;課文總量大,給教師和學生一定的選擇空間;注意選取經典作品,降低教師備課的難度 。全部27篇課文中(指賞析示例與自主賞析部分),曾入選人教版語文教材的有19篇,占70%。
一 初始困惑
1.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內容繁多,共六單元大小詩歌散文共計48篇,篇篇精選課課經典,這還不計算課后練習涉及的一些詩文。課標規定所有這些內容要在九周36課時完成以取得學分。如果采取常規方法平均用力課時肯定不夠用,何況多數篇目要求背誦。
2. 詩歌與散文系列是必修、選修聯系最為緊密,是學校最有條件開設的選修課程。湖北省將選修模塊分為三類: 選修ⅠA、選修ⅠB、選修ⅠC。必修的模塊和選修ⅠA的模塊為列入高考命題范圍的模塊;選修ⅠB是為保證學生每學年在每個領域都必須獲得學分而修習的模塊;選修ⅠC是學校視條件開設供學生選擇修習的模塊。湖北省選修ⅠA的2個模塊如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外國小說欣賞》《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孝感市要求教學進度統一,《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可以說是選修課中的必修。課標說“不能簡單地照搬大學里的選修課。”“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奧,脫離課程目標和學生實際。”也就是說,不要過于追求學科專業知識和理論的系統化,選修課的內容和方法都應符合高中階段的培養目標。對于選修課,我們既不能當必修課來對待,也不能當成課外讀物來處理。一些教師認為選修課的價值就是在必修課的基礎上為高考作應考準備,課堂教學勢必會出現比較明顯的以知識為中心的情況。
3.選修重在“選”,或許《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太重要,我們每一所學校每一位學生都必需選修該課程。這樣來看,學生的個性難以得到尊重。條件有限,我們做不到“學生人數不像必修課那樣固定”(即可實行“跑班”教學來替代常規的“行政班”教學),更做不到“選修課必須在充分考慮學生需要和特點的基礎上設定”(即應讓學生來自主選課)。
古代散文教學反思范文三
【關鍵詞】反思,教學,散文,學生,閱讀,他們,唐宋,教師,學習,文化,
一、教什么
《唐宋散文選讀》應該教什么?在實際操作中,不少教師只把它當作文言文來教,把主要時間和精力花在文言知識的學習上。我覺得這是遠遠不夠的。
這門課程的開設宗旨是什么?教材編寫“前言”明確指出:“在思考與練習方面,本課程將思想性、藝術性與語言訓練三個方面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思考與設計,將古文學習的特點落到實處。”“在必修課初步了解古代散文的基礎上,通過大量的閱讀和對文章的思想感情、抒情方式、表現手法、語言風格的感悟揣摩,發現作品的豐富內蘊和深層意義,從而提升閱讀興趣,拓展文化視野,達到提高文學審美能力、批判質疑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的目的。”“我國古代散文的輝煌成就是我們古代文化的驕傲。唐宋散文,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它是時代與社會生活的記錄和折光,也是作者思想歷程和藝術道路的寫照。它是唐宋社會的‘百科全書’。”因此,《唐宋散文選讀》應該考慮到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文言、文章、文化。文言層面上,理解和積累古代漢語知識,讀懂文章及意蘊;文章層面上,分析和鑒賞章法技巧,注重能力培養;文化層面上,評析和傳承文化傳統,提升思想高度。
二、怎樣教
自主誦讀課。自主誦讀課是精講課、探究課的必要前提,也是學生學好文化經典的入門之舉。而且,我們都知道,學習古文最為樸素的方法就是誦讀法。這也符合本冊“堅持貫徹閱讀的三個層級,以閱讀作為提高語文水平的杠桿”的教學目標與要求。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把閱讀分成基本閱讀、擴展閱讀、推薦閱讀三個層級,強化閱讀,加大閱讀量,適應了不同地域、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而本冊教科書,所選20篇唐宋散文,有10篇基本閱讀、10篇擴展閱讀,另有《唐代散文選讀》和《宋代散文選讀》的推薦閱讀。篇目多,容量大。因此,在閱讀中,必須強調自主的閱讀態度,讓學生靈活運用朗讀、品讀、熟讀、悟讀、欣賞性和探索性閱讀等方法。無論是文體閱讀部分,還是表達交流活動,在對作品的解讀中都應該強調自我的理解,自我的發現;對某些要朗誦、熟讀、默記、背誦的文言文,都要反復閱讀,熟讀成誦,以加深對文意的理解,養成良好的語感,并使其深厚的文化意蘊潛入學生心底。自主誦讀的時間可分兩段來進行:一是在這門課準備開設之前,讓學生利用早讀反復誦讀;二是在精講探究之后,安排誦讀課,這是在對選文有了一定程度理解的基礎上,再誦讀,再體悟,讓誦讀升華到“使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甚至達到背出選文的句、段、章篇的目的。
教師精講課。《唐宋散文選讀》教學有一大難題,那就是有限的課時與學習內容過于豐厚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辦法是教師有選擇性地進行精講。
(一)精講學生沒有掌握的文言知識。《唐宋散文選讀》是訓練學生古文閱讀能力的最好教材。教師的精講不應逐字逐句解析,而是要對學生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進行收集、歸類、整合,針對學生的困惑進行點撥講解,幫助學生將裹在文章表層的堅硬的語言外殼剝去,讓學生完成語言文字的理解和積累。這包括精講文本中學生對照注釋讀不懂的實詞的古今異義、使動和意動等現象以及虛詞的特殊用法和特殊句式等。
(二)精講學生難以把握的思想內涵和審美風格。《唐宋散文選讀》入選的作品各有風采,但學生很難在自主閱讀中真正把握。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重點講解、綜合比較、整理歸納,讓學生一目了然。比如,韓愈的《原毀》論述了士人的自我與節操,王安石的《興賢》把任人唯賢提到國家興亡的高度進行闡述,歐陽修的《與尹師魯第一書》則與友人以氣節相互激勵鼓舞,張九齡的《荔枝賦》通過描寫嶺南風物以彰顯士人的自我意識,陸羽的《陸文學自傳》以冷峻的筆調回顧自己的一生,歐陽修的《六一居士傳》擷取自娛的樂趣表明自己的心態,王勃的《滕王閣序》抒發青年士子的不遇之悲,而王維的《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和白居易的《與微之書》則從大自然的懷抱當中尋找心靈的調適和紓放。講清了這些文章內涵,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精講在閱讀中常見的文體特征。本冊選修的主要是唐宋散文成就最為突出的游記、傳記、書信、辭賦、議論等五種文體的文章,這是本冊的教學重點,教師應精講,并引導學生在寫作中靈活運用。
探究交流課。指導學生學習專題研究,以個體或小組合作方式進行研究性學習,學習成果以文章形式交流展示。研究專題可以第一單元、第三單元、第五單元的“表達交流活動”為主。探究交流課是在自主誦讀、教師精講之后,或由教師給定研究課題,或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生發研究課題,在合作探究中拓展,凸顯學生的求思與理解過程,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來解讀課文,而不是盲目地將別人的理解與教師的講解照單全搬。
三、教得怎樣
《唐宋散文選讀》的教學效果不可能一步到位。對此,我分三步構建起學生心中傳統文化的三“度”空間。
走近作者,感受溫度。這本書涉及唐宋作家共15位。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都是一流的作家。他們資質聰慧,文才出眾,杰出博學。他們或憂國憂民、剛正直言;或宦海沉浮,歷盡艱辛,但創作卻“愈窮則愈工”;或有濃厚的儒家思想,或有很高的道德修養。教師要引領學生真切地感受他們的生平、他們的性格、他們的快樂、他們所遭受的苦難、他們立身處世和生存發展的人生態度。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品嘗他們那膾炙人口的文章時,與他們進行心靈的對話,感受他們心靈的溫度。
讀懂文本,體悟深度。這是學習文本的最難處,不僅要讀懂文言字詞,更重要的是要讀懂字詞背后的思想與文化。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懂文本,只有這樣,才能體悟到文本中的思想深度。例如,蘇軾的《后赤壁賦》描寫在歷史景觀中思想的突圍和和靈魂的升華;而在韓愈的《原毀》、蘇洵的《心術》、柳宗元的《鞭賈》、王安石的《興賢》中,我們則可以體會到古人對于思想深度的追尋等等。
融入自我,獲取高度。引導學生讀唐宋名人作品,不只是讓他們體認我們的文化傳統,更要讓他們傳承與弘揚。所以,當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們對話后,還得與自我對話。如,作家們的憂國憂民、剛正直言以及人格魅力與道德風范,我們有嗎?我們做不到的原因是什么?追問之后,再到文本中去尋找,最后從先賢那里獲得自我成長的智慧,培養熱愛生活、健康向上的審美態度和人生理想。這才是學習《唐宋散文選讀》的最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