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長久教學設計 但愿人長久說課稿
《但愿人長久》教學設計
(二)學生分析
四年級學生已具有一定的朗讀能力和領悟能力,對于本單元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學習基礎。雖然存在著個別知識的差異,但是學生的總體素質,自學能力都比較好。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注意文章在表達上的這些特點,領略詞的意境,體會蘇軾思念親人,篤于情宜,又通情達理,以理遣情,熱愛生活,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抒發誠摯祝愿的情懷
(三)條件分析
利用學校的多媒體教室里的現代化教育技術設備,讓課堂有聲有色,讓學生學到知識,使學生印象深刻并從中受到啟發。
(四)小結
自古多情傷離別,無數詩人墨客都表達這種情緒。蘇軾也寫了自己的離愁別緒,但最終得以解脫,不愧為大詩人、大文學家。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會寫本課10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體會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離”的含義,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意思,能抓住句子的關鍵字詞“無情”“偏偏”; 掌握默讀課文并做記號的閱讀技能;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能聯系上下文、生活經驗和角色扮演等發揮聯想和想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創設情境,體會蘇軾的情感發展變化過程,即體會蘇軾對弟弟的思念之情及豁達開朗的態度,樹立樂觀向上的積極人生態度。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借助課文中的故事內容,通過聯想和想象讀懂詩詞的意思,了解蘇軾創作《水調歌頭.中秋》的經過,感受蘇軾思念親人的情感。
2. 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
教學難點:
1.結合創作背景體會詞作豐富深刻的意蘊,體會作者對兄弟蘇轍的思念之情。
2.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宋朝有位大詩人名字叫做蘇軾,有誰了解他呢?
請學生說說對蘇軾的了解。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和蘇軾有關。看老師寫課題。
板書:但愿人長久
提示學生相關字的書寫。
2、指名朗讀,指導讀題。讀了文章的題目后,從這篇文章中,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導學生質疑,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由學生的已知進行導入,自然過渡到新課的教學過程中。并引導學生質疑,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組織學生交流,了解文章寫的主要內容。
2、過渡:同學們很不簡單,只聽老師讀了一遍文章,就掌握了這么多有用的信息。但我們讀書不能是浮光掠影地讀,要反復品讀,才能真正讀懂文章,讀出味道來。你們想不想也來讀一讀?但我們首先要掃除這些“攔路虎”。
(三)學習生詞
1.出示本課生字詞。學生自由練讀。要求:讀準字音
2.指名朗讀。挑選你讀得最好的生字,大聲讀兩遍,讀給同學們聽。其他同學讀過的, 就不要重復讀。
3.指名讀生字。注意多音字“埋”。開火車,分小組多人次練讀。
書寫生字。同學們觀察一下這一排字,你發現它們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都是上下結 構,指導學生觀察字型,并書寫。)
再看這些生字呢?(都是左右結構,指導學生觀察書寫。)
指導學生書寫。
4. 現在老師把這些生字的漢語拼音去掉,再組成詞,你還能讀準它們嗎?出示生詞。指名認讀。
【設計意圖:扎扎實實上好語文課,應該追求本真自然的教學。基于這樣的思考,在第一課時初步學習文章時,讓學生充分讀寫,掌握好這些字詞。】
(四)提問導入課文
出示:皓月當空 歡聚一堂 團團圓圓 合家歡樂
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這些詞語。一看這些詞你就能想到哪個節日?(中秋節)
【設計意圖:提問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學生自主學習就有了明確的方向和動力。】
(五)初讀尋情,整體感知
1. 我們先來看看1-3小節,他為什么心緒不寧?(因為思念弟弟)
2.精讀第4小節,蘇軾在埋怨什么?(無情的月亮啊,你為什么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呢?)
3.蘇軾這么無奈這么惆悵,后來為什么又寬慰了呢?(世上本來就是有悲也有歡、有離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兒有隱也有現、有圓也有缺一樣,哪里會十全十美呢!)(明確重點學習目標)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在學生自讀過程中,教師要正確發揮主導作用,指導學生借助各種資料、工具書,運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讓學生盡最大努力解決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嘗試將新知納入自己已經形成的認知結構中,同時,把自己的問題提出來,為下面深入探究打下基礎。】
(六)換位體情,深入探究
(學生扮演蘇軾,教師充當學生。)
(一)、體悟“心緒不寧”
(二)、體悟“埋怨”
(三)、體悟“寬慰”
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以情帶聲,聲情并重。在熟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背誦。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巧妙地將學生由“畫外人”變為“畫中人”,變被動為主動,留給學生一個可以盡情拓展想象的空間,發展了思維。同時在交流中使學生的情感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發展,更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獨特體悟。】
(七)升華情感,體悟意蘊
出示《水調歌頭》(全文),深情地讀好這首詞,體會詞中的情。(齊誦讀)
(八) 拓展延伸,積累內化
1.適度拓展,閱讀古代詩詞中表達相似情感的詩句。
2.教師指導學生搜集一些有關“思念親人,思念故鄉”這個主題的詩詞,舉行一次朗誦會。
【設計意圖:立足文本,超越文本,促進學生有效積累,豐富文本內涵,深化主題,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到祖國燦爛文化的藝術魅力。】
《但愿人長久》說課稿
一、 說教材
(一)教材背景:
《但愿人長久》是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第一單元中的第2課,課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詞中的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課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現了詞意,講述了宋朝大文學家蘇軾在中秋節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故事將這首詞表達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它反映了蘇軾對弟弟的無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們和和美美,相親相愛的美好情感。蘇軾的《但愿人長久》這首詞,極富人情味,雖沒有直接描寫月色,卻使人感覺到它的皎潔,它的高貴、和它的清寒。尤其是他借月抒懷,用豐富的想象力,把復雜心理活動——心緒不寧、埋怨、寬慰的內心世界,轉化為人間美好生活的祝愿。最后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基調是歡樂的,高昂的,充滿對未來的幸福憧憬。反映了他的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廣闊胸襟。
(二)根據語文新課標的要求,我確立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會寫本課10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體會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離”的含義,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意思,能抓住句子的關鍵字詞“無情”“偏偏”; 掌握默讀課文并做記號的閱讀技能;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能聯系上下文、生活經驗和角色扮演等發揮聯想和想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創設情境,體會蘇軾的情感發展變化過程,即體會蘇軾對弟弟的思念之情及豁達開朗的態度,樹立樂觀向上的積極人生態度。
通過四年的集中識字,四年級的學生雖然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詞匯量,但是,在四年級對學生進行字詞教學還是很重要的。特別是一些形近、音近字,更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區分。在學生自學生字詞的基礎上,我也在課文教學時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有難度的詞,如嬋娟,人長久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的一首流傳千古的詞句,要想幫助學生理解詞的意思,就必須讓學生理解課文,所以我把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為教學目標之一,課文第四、五、六自然段是重點段落,能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詞,所以要求會背。
這篇課文中的故事將這首詞表達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當然也需要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才能讀懂詩詞的意思,了解蘇軾創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經過。
中秋節都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有自己的淵源和獨特的風俗習慣。讓學生了解這個節日,體會中國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思想感情,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根據教學目標我確立了以下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借助課文中的故事內容,通過聯想和想象讀懂詩詞的意思,了解蘇軾創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經過,感受蘇軾思念親人的情感。
2. 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
教學難點:
1.結合創作背景體會詞作豐富深刻的意蘊,體會作者對兄弟蘇轍的思念之情。
2.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二、說教法
1·語文學科是人文性工具行的統一,在語文教學中,要著力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蘇軾的這首詩,借月抒懷,用豐富的想象力,把人復雜心理活動——沖突、哀怨、惆悵、矛盾的內心世界,轉化為人間美好生活的祝愿。語言精練,意蘊深遠。在課堂中,我和學生一起讀讀、背背,感受著他的獨特魅力,課后,讓大家課搜集一些描寫月亮的詩詞,延伸至堂內外,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2·教學時,要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把朗讀訓練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在這堂課中,學生圍繞一個填空,抓住“思念”一詞自主地進行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借助各種方法理解了詩的意思后,老師又給予了歸納總結,為學生日后的自主學習打下了基礎。我引導學生采用聯系寫作背景理解重點詞、句。例如:“思念”、“埋怨”、“寬慰”等,并輔之以有感情的朗讀,可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
三、說學法
故事將這首詞表達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因此,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自學,通過聯系上下文朗讀、理解,來思考一下當時蘇軾的心理活動。讓學生們反復地朗讀了文本,并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古詩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把書本上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現有資源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求學生從課文出發,采用邊看、邊問、邊想、邊讀、邊說的方法學習。課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現了詞意,所以我在引導學生感悟文章的同時,讓學生抓住詞人的感情變化,“心緒不寧”“埋怨”“寬慰”,領略古典詞的意蘊,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首先,我讓學生看圖上的插圖人物和書上的那首古詩,然后提出問題:你知道這是誰嗎?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簡單地介紹蘇軾和他的詞,并在黑板上出示課文所引用的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久,千里共嬋娟。”接著我設下疑問:九百多年前,蘇軾是在什么情況下寫這首詞的呢?文中引用的這兩句是什么意思呢?然后板書課題,引入新課的學習。
(二)認熟生字 初讀課文
在這個環節中,我先讓學生借助拼音或問同學,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然后出示生字并組詞,讓學生跟著我學跟著我讀,然后讓學生把讀正確、讀流利的成果展示出來。通過學習了生詞和課前預習過課文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以培養他們的概括和表達能力,同時也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的。
(三)直奔重點 理解課文
首先,我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文包詩課文的寫作點,總結出這一類課文的共同特點,都是在文中有些句子是解釋所引用的詩句的。
先學習1—3自然段,說說蘇軾為什么會心緒不寧?
重點教學第4自然段,我請學生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讀這一段,并討論這一段提到哪些事物?月圓月缺是不是遂人所愿?請找出相關的句子,讓學生找出“無情、偏偏 ”等詞,聯系生活實際說說:“在什么時候,有誰會跟人作對,‘偏偏’做什么”?從而理解“埋怨”。
我在第四段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做一做“眼睜睜”這個動作,知道“睜”字跟眼睛有關,所以用“目”字旁,表義,右邊表音,進行生字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接著,老師動情地說:“是啊,生活中難免有不順心的事,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心態去面對呢?”這樣就順利地請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讀第5自然段,再讓他們圍繞“你明白了什么?”來談自己的理解。(明白了:“寬慰”)
為了讓學生理解蘇軾最后為什么又“寬慰”了深入一些,我讓他們聯系生活實際想一想,有時候全家人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有時候又天各一方,從古到今都是這樣的。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反復誦讀引用的第一句詩。然后,老師又過渡:既然明白了“此事古難全”,那么親人朋友之間應該如何互相鼓勵、善待彼此呢?請學生讀這一段的最后一句話,并說說自己是怎么理解的,在這個過程中也順利地理解了“嬋娟”的意思。
之后,師生合作把對名句的理解作一個梳理:老師讀一句名句,學生讀相關的課文句子,再讓學生在音樂的伴奏下反復吟誦所引用的兩個名句,以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目的。
最后,我讓學生圍繞“在這一節課的學習中,你有什么收獲”來整理自己的學習所得,然后以“是什么引起蘇軾發出這樣的人生感慨呢?”來喚起學生對下節課的學習期待。
(四)總結課文
今年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在中秋佳節,月圓之季,還有許多人因為生活、工作等原因,漂泊他鄉。不能與親人團聚,讓我們對他們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你想把這份美好的祝愿送給誰?學生不會說的時候,師引導(解放軍叔叔、海外學子、臺灣同胞……)
古往今來,月亮一直是美好、團圓的象征,也是人們相思的寄托。明月觸發了許多文人墨客的情懷,你知道,哪些有關月亮的詩詞嗎?
看了“但愿人長久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