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最養生的四大食物
處暑最養生的四大食物(2023最新)
龍眼
“處暑”到了,“避暑”也就結束了。老福州“處暑”之后不再喝涼茶,而多吃些“補氣”、“補血”的東西,老福州習慣吃龍眼,龍眼剝殼后泡稀飯吃。處暑過后要進入秋天,中醫上有“補秋”的說法,所以少喝涼茶、多吃龍眼是有道理的。這個時候講究“補氣”、“補血”,要避免寒涼的食物;同時龍眼偏溫性,有益心脾,補氣血,有滋補養氣的作用,在這個節氣食用是有益的;但食療不用太過刻板,并沒有規定這個節氣一定要吃龍眼泡稀飯,很多人平時也可以這樣食用,是有益的。
白丸子
除此之外,老福州在處暑吃的另一種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實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簡單,將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湯,加點糖,味道清甜,既可補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膩。糯米有養陰的功效,秋季可以適當喝點糯米粥。糯米,其味甘、性溫,入脾腎肺經,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具有益氣健脾、生津止汗的作用。吃了后會周身發熱,起到御寒、滋補的作用。秋季適當吃點糯米類食物,對身體會有很好的補益作用。
涼茶
處暑煎藥茶的習俗自唐代以來已盛行。每當處暑期間,家家戶戶有煎涼茶的習慣,先去藥店配制藥方,然后在家煎茶備飲,意謂入秋要吃點“苦”,在清熱、去火、消食、除肺熱等方面頗有好處。在處暑前后如果感到口干舌燥,以性干寒的麥冬或石斛泡茶,有助消暑熱,還能養陰;以雪梨加入蜂蜜、川貝泡水飲用,更是有化痰止咳、生津養肺的作用,也適合氣虛的人士。不過,處暑時節應少喝涼茶,因為此時的暑熱并不嚴重,而涼茶過度苦寒,易傷脾胃,同時也對肺和腎無益。
酸梅湯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溫州市區街頭專門有賣酸梅湯的茶攤,故有“處暑酸梅湯,火氣全退光”的諺語。制作酸梅湯很簡單,在夜間用開水沖泡曬干的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涼后,裝進木制有蓋的冰桶中,使其溫度降低。喝起來酸中帶甜,甜中微咸,口感甚佳。烏梅中的有機酸含量非常豐富,能有效地抑制乳酸,降低疲勞感,除掉使血管老化的有害物質。所以處暑節氣喝酸梅湯可以消暑提神、生津止渴,讓肌肉和血管組織恢復活力。此外,吃多了肉時,喝酸梅湯還能幫助體內酸堿值達到平衡。
處暑的天氣含義
處暑以后,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日較差增大,晝暖夜涼的條件對農作物體內干物質的制造和積累十分有利,莊稼成熟較快,民間有“處暑禾田連夜變”之說。黃淮地區及沿江江南早中稻正成熟收割,這時的連陰雨是主要不利天氣。而對于正處于幼穗分化階段的單季晚稻來說,充沛的雨水又顯得十分重要,遇有干旱要及時灌溉,否則導致穗小、空殼率高。
處暑以后,氣溫雖然比起前一個節氣要低1℃到2℃,但日平均氣溫還在22℃以上,特別是天氣晴好時,最高氣溫還可能超過30℃,甚至會超過35℃。據最新天氣形勢分析,未來兩三天,青藏高壓對我省的控制還會加強,我省將晴空萬里,人們又會感覺到熱了。預計最近兩天,陜北最高氣溫可達32℃,關中地區特別是西安,最高氣溫將達到33℃,陜南也會在33℃左右。但是大家也不用太擔心,立秋后我省大部分地區日溫差增大,“白天熱,夜晚涼”,這種天氣條件對人們的日常生活不會造成多大危害。
處暑節氣過后,日溫差增大,對農作物體內干物質的制造和積累是十分有利的,莊稼成熟較快,民間有“處暑禾田連夜變”之說。
處暑節氣的天文歷法
處暑,北斗七星的斗柄是指向西南方向(戊位),太陽到達黃經150°時,交節時間點在公歷8月23日前后。處暑當天,太陽直射點已經由“夏至”那天的北緯23°26′,向南移動到北緯11°28′。此時,如果夜晚觀北斗七星,會發現彎彎的斗柄還是指向西南方向。處暑的到來同時也意味著進入干支歷申月的下半月。
處暑節氣的氣候變化
秋老虎發生在24節氣當中的立秋之后,屬短期回熱天氣。一般發生在8月~9月之間,每年秋老虎的時間長短不一,總體來說持續半個月到二個月不等。氣溫雖高,但是總的來說空氣干燥,陽光充足,早晚氣溫相差不會太高。秋老虎天氣出現的原因是南退后的副熱帶高壓又再度控制回歸,形成連日晴朗、日射強烈的高溫暑熱天氣。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國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該高壓控制下晴朗少云,日照強烈,氣溫回升。雖然是秋天,但天氣很悶熱。
處暑節氣怎么穿衣?
初秋切勿過度御寒,否則身體抗病能力會下降,反而容易生病。
“秋凍”不僅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上,還要密切注意天氣變化。添衣與否應根據天氣的變化來決定,只是不宜添得過多,以自身感覺不過寒為準。初秋的天氣變化無常,“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若要安逸,勤脫勤著”。因而應多備幾件秋裝,做到酌情增減,隨增隨減。特別是老年人,代謝功能下降,血液循環減慢,既怕冷,又怕熱,對天氣變化非常敏感,吏應及時增減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