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節氣的傳統習俗
處暑節氣的傳統習俗
1、祭祖、迎秋
處暑節氣前后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活動。
此外,處暑之后,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游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處暑過,暑氣止,就連天上的那些云彩也顯得疏散而自如。民間向來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說,其間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2、吃鴨子
老鴨味甘性涼,因此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習俗,做法也五花八門,有白切鴨、檸檬鴨、子姜鴨、烤鴨、荷葉鴨、核桃鴨等。北京至今還保留著這一傳統,一般處暑這天,北京人都會到店里去買處暑百合鴨等。
3、吃蓋澆飯
在歷史上,處暑是個社日。社日,要有祭品,這就形成了一個民族食俗:蓋澆飯。米飯放上代表五行的紅黃藍白綠五種顏色的菜,于是在米飯上蓋上胡蘿卜、雞蛋、柿子椒、木耳、藕,上面蓋上勾芡的雞肉做的菜。
4、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是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5、開漁節
對于沿海漁民來說,處暑以后漁業收獲的時節,每年處暑期間;在浙江省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
處暑天氣特點是什么
1、氣溫下降
處暑節氣,單單用氣溫開始走低來描述是不夠的。氣溫走低僅是其中的一個現象。產生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首先應是太陽的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二是副熱帶高壓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壓開始躍躍欲試,出拳出腳,小露鋒芒。
2、秋高氣爽
開始影響中國的冷高壓,在它的控制下,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氣,先是宣告了中國東北、華北、西北雨季的結束,率先開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氣——秋高氣爽。處暑期間,真正進入秋季的只是東北和西北地區。
但每當冷空氣影響中國時,若空氣干燥,往往帶來刮風天氣,若大氣中有暖濕氣流輸送,往往形成一場像樣的秋雨。每每風雨過后,特別是下雨過后,人們會感到較明顯的降溫。故有:“一場秋雨(風)一場寒”之說。
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區,還有可能出現較大的降水過程。氣溫下降明顯,晝夜溫差加大,雨后艷陽當空,人們往往對夏秋之交的冷熱變化不很適應,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呼吸道、腸胃炎、感冒等疾病。
3、秋老虎
夏季稱雄的副熱帶高壓,雖說大步南撤,但絕不肯輕易讓出主導權、輕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區,剛剛感受一絲秋涼的人們,往往在處暑尾聲,再次感受高溫天氣,這就是名副其實的“秋老虎”。
對于剛剛走出三伏,并且遭遇嚴重伏旱的地區,如果繼續受副熱帶高壓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連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需要說的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往往在秋老虎天氣結束后,才會迎來秋高氣爽的小陽春,不過要到10月以后了。在此期間,全國各地的暴雨總趨勢是減弱的。
處暑節氣的含義是什么
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的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雖說處暑與小暑、大暑、小寒、大寒節氣一樣,都是反映氣溫的節氣,但是。處暑反映的不是氣溫的高低,而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反映氣溫變化的節氣。
處暑,也叫“出暑”出去的出,表示離開炎熱暑季的意思,意味著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這個時節過后,我國長江以北地區氣溫逐漸下降。人們開始能夠感受到明顯的秋風送爽,不少人感慨,在北方最喜歡的就是這段時間。
我國先民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說的是,一候時分,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二候時分,天地間萬物開始蕭凋冷落;三候時分,小米、水稻、高粱等禾本科類農作物就已成熟了。
處暑禁忌
1、不吃雞鴨:在處暑這個節氣里,人們要注意不要吃雞鴨,因為中醫認為,雞鴨性溫,容易上火,不利健康。同時,處暑節氣是氣溫從高到低的過程,人們的身體需要適應氣溫的變化,不宜過度食用太過辛辣油膩的食物。
2、不宜貪涼:處暑是氣溫轉涼的節氣,但并不意味著人們要貪涼。人們要多穿薄衣服,適當減少吹風或開空調的頻率,以免感冒或引發其他健康問題。
3、注意水質安全:夏季高溫是細菌繁殖的重要條件之一,人們在進食和飲水的過程中,要注意水質的安全,尤其是外出時,要選擇可靠的、干凈的飲用水源。
4、不能午睡:處暑節氣是氣候轉涼的時期,人體的新陳代謝也會逐漸開始適應氣溫變化。午睡雖有助于身體恢復和保持健康,但在處暑這個節氣里,大中午睡覺容易產生“寒邪”侵入體內,影響身體的健康。
處暑節氣是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歡慶豐收的季節。在處暑這個節氣里,人們有吃涼粉、曬秋夫、蒸饃饃和祭祀祖先等風俗習慣,同時也要注意一些禁忌。這些都是為了保護人們的身體健康,使我們能夠更好地適應氣溫變化,迎接秋季的到來。通過了解和傳承這些文化,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北方過了處暑還熱嗎
北方過了處暑,溫度一般就降下來了,而且就以往的天氣來看處暑一般是8月下旬,它說明中緯度大陸地區的熱量收支已經發生了變化,北方的熱量開始入不敷出,逐漸轉涼。不過需要注意,處暑只是代表一種趨勢,而且只是北方的一種趨勢;處暑當天和處暑之后一兩個星期,北方都還有可能再熱,甚至超過35度。南方就一般還會熱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