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吃什么傳統食物
秋分吃什么傳統食物
秋分節氣吃的食物有南瓜、桂花酒、鴨肉、田螺、蘿卜、芋頭、百合、梨子、大棗、紅薯、枸杞、雞蛋等。其中鴨子的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尤其到秋季,肉質壯嫩肥美,營養豐富,能及時補充人體必需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秋分節氣,秋高氣爽,胃口變好,更偏愛吃肉,秋季食療首選鴨,能滋陰去燥,好吃不上火。
蘿卜:秋分養生可適當多食辛味、酸味、甘潤或具有潤肺降燥功效的果蔬,特別是白蘿卜、胡蘿卜。白蘿卜有著”小人參“的美譽,具有良好的食療養生效果。
百合:百合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鈣、磷、鐵及維生素等,是老幼皆宜的營養佳品,將百合洗凈,煮熟,放冰糖后冷卻食用,既可清熱潤肺,又能滋補益中。
梨子:梨子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水果,多吃具有潤燥降火的功效,秋季氣候干燥,人們常感口鼻干燥、皮膚瘙癢、干咳少痰等不適癥狀,這時每天吃一個梨則緩解秋燥,有益于身體健康。
秋分節氣的特點是什么
在秋分的這個節氣,我們可以看到陽光直射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在北半球晝短夜長的現象將越來越明顯,白天逐漸變短,黑夜變長(直至冬至日達到黑夜最長,白天最短),晝夜溫差逐漸加大,幅度將高于10℃以上,氣溫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漸步入深秋季節。南半球的情況則正好相反。秋分時節,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先后進入了秋季,日平均氣溫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氣團開始具有一定的勢力,在這個節氣的時候,很多地區的雨季也是剛剛結束,風也是比較涼的,可以說是一個秋高氣爽的季節,是一個很適合踏青的季節。
秋分節氣的由來
在秋分節氣的時候,一般在9月23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進入“秋分”節氣。“秋分”與“春分”一樣,都是古人最早確立的節氣。按《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陰陽相伴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斗指己為秋分,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秋之半,故名也。”太陽黃經為180度,陽歷時間為每年的九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按舊歷說,秋分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正如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時間的長短再次相等,可以說秋分是一個相當特殊的日子。從這一天起,陽光直射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秋分是中國傳統節日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9月23日或24日,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80度。秋分的含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見春分”。“分”是晝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樣,在這一天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陽光直射地球赤道,晝夜相等,在這個季節之后,太陽直射的位置會發生變化,更加的向南移,這個時候北半球漸趨晝短夜長,氣溫也是慢慢降低的。
秋分氣候特點
秋分是表征季節變化的節氣。秋分這天,太陽位于黃經180度,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等長。這時,四川盆地候溫普遍降至22℃以下,進入了涼爽的秋季。“一場秋雨一場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降雨,氣溫也一次次下降。在川西高原北部,日最低氣溫降到0℃以下,已經可見到漫天絮飛舞、大地素裹銀裝的壯麗雪景。
秋分以后,四川省雨量明顯減少,暴雨、大雨一般很少出現;不過,降雨日數卻反而有所增加,常常陰雨連綿,夜雨率也較高。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巴山夜雨漲秋池”的名句,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四川秋多夜雨的氣候特色。四川省盆地和涼山州秋多綿雨,濕害嚴重,對秋收、秋耕和秋種影響頗大。
要搶晴收曬,理墑防漬,抓好“三秋”生產的質量和進度。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秋季陰雨寡照、土壤墑情較好的氣象條件,不失時機地大搞植樹造林,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
“秋分”意味著什么
“秋分”意味著兩件事
第一,晝夜時間相等。這一天,太陽到達黃經180度,直接撞擊地球赤道。因此,世界大部分地區晝夜平分24小時,每人12小時。秋分后,太陽的直射點開始從赤道進入南半球,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一天中白晝開始短于黑夜;在北極附近,一年中會有六個月的漫漫長夜和不朽的星空。從熱等到涼。按照中國古代以立春、長夏、立秋、立冬為四季的季節劃分方法,秋分落在秋季90天以內,秋季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