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為什么要豎蛋的由來
秋分為什么要豎蛋的由來
早在4000年前,中國就有了秋分立蛋的傳統,當時是為了慶祝秋天來臨。其實,立蛋與秋分并不相干,是要使蛋的重心必須低于蛋中部最大周長的曲線位置。在古老的傳說中,秋分這天最容易把雞蛋立起來。天文學家介紹說,據史料記載,秋分立蛋的傳統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國,以慶祝秋天的來臨。
據天文專家介紹,秋分這一天是時間的平衡,是白天和夜晚的平衡,蛋站立的穩定性最好。亦有觀點認為豎蛋與秋分無關,雞蛋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一天豎立起來。同時,中國民間還有秋分豎蛋的習俗,一些地方在秋分這天舉行“豎蛋”的趣味游戲或比賽。
秋分為什么可以立雞蛋
秋分豎蛋可以成功主要有兩個原因:
原因一:秋分這一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呈66.5度傾斜的地球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處于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同時地球的磁場也相對平衡,因此蛋的站立性最好。
原因二:秋分正值秋季的中間,不冷不熱,人心舒暢,思維敏捷,動作利索,也易于豎蛋成功。
秋分豎蛋注意事項
要點一:挑雞蛋
首先要挑選一頭大一頭小的雞蛋,立蛋時將大頭朝下,這樣重心會比較低,就像不倒翁一樣,容易保持平衡。
要點二:尋找支持面?
找到合適的支持面,做一個小實驗,在桌面上涂上印泥,再把雞蛋立在涂有印泥的桌面,就可以發現,能立住的雞蛋,底部會有一個肉眼很難看清的平面,一旦重力作用線能經過這個平面,雞蛋就能站立起來。
要點三:手要穩?
由于生雞蛋里的蛋黃位置也會影響雞蛋的站立情況,所以立雞蛋的手要盡量保持不動,讓蛋黃可以慢慢沉淀到雞蛋下部,這樣重心就能足夠低,使雞蛋保持平衡。
秋分節氣的習俗
祭月節
在上古時期,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于這一天在農歷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后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中國傳統的祭月,一般是以家族為單位的,參加祭月的人中選一名主祭(統領工作),一名贊禮(相當于主持人),若干執事(主祭的助手),一般以年長的女性長輩或家庭主婦擔任主祭。
吃秋菜
“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不成想這句小品臺詞還有據可循。
在嶺南地區,昔日四邑(現在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沾鵲子嘴
秋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圓,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于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希望用湯圓將麻雀的嘴粘住當然只是農民朋友的美好想象和愿望,不過這其中也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湯圓的黏性比較大,不易消化,不宜多食。
送秋牛
秋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秋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歷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秋牛圖”。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秋”,說秋人便叫“秋官”。
秋分要注意什么
秋分到來,白天逐漸變短,黑夜變長;秋分過后,天氣逐漸轉涼,早晚溫差增大,人體容易遭受各種疾病侵襲,因此須從各方面加以注意。,外出時應注意保暖,及時添加衣服,預防感冒。
秋分之后,白晝短于黑夜,陰氣加重,進入了“多事之秋”的時節,看到大自然的一片肅殺之氣,人很容易生病和悲秋。克服這種“悲秋”情緒,在飲食上要有規律、口味要清淡,在精神調養上要保持樂觀情緒,多想開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