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三候水始涸是什么意思
秋分三候水始涸是什么意思
秋分節氣來臨,降水逐漸減少,水汽開始蒸發,此時的雨水就不再和夏天一樣充沛,湖泊河流的水也漸漸開始干涸,空氣變得越來越干燥,因此我們常常會感到口干舌燥,這就是水始涸。
秋分的氣候特點
1、等到秋分,就意味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已經入秋,南下冷空氣和暖濕的空氣相遇,就會產生降水,氣溫也隨之逐日下降,降溫快,氣溫低,人們這時候就會感到天氣變冷了,逐漸步入深秋季節。南半球的情況則正好相反。而且由于降溫快的特點,人們要盡早完成收割的工作,早點把冬作物播種下去,否則秋分時節的干旱少雨或者連綿陰雨就會影響到收成,造成不利影響。
2、由于太陽光直射的位置由赤道繼續向南半球慢慢地推移,北半球晝短夜長的這一現象也變得越來越明顯,因此白日會逐漸變短,黑夜會逐漸變長,越入深秋的話這種現象就越是明顯,因此要注意早點回家,路上多注意安全。
3、進入秋分,會發現晝夜溫差逐漸加大,并且幅度將會高于10攝氏度以上,此時一定要注意早晚的溫差,多進行保暖,小心生病受涼,最好能夠隨時帶一件備用的衣服。
秋分的由來
秋分,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才始入秋。2012年秋分來臨之早,是近116年來之冠,根據紫金山天文臺的測算,這一年進入秋分的確切時間是在9月22日22時49分,這也是近116年來最早的一個秋分時刻;比這年更早的秋分時刻,要追溯到1896年9月22日21時03分。
“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日夜時間均等,并由日長夜短逐步日短夜長。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的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我國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鼻锓?,“分”即為“半”。秋分時,全球晝夜等長。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晝漸短夜漸長,南半球各地晝漸長夜漸短。秋分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秋分之后,北極附近極夜范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范圍漸大。
二是,氣候由熱轉涼。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如左河水詩曰:“暑退秋澄轉爽涼,日光夜色兩均長?!贝巳蘸?,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即為“轉秋涼”。
秋分的含義:我國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見秋分”?!胺帧笔緯円蛊椒种?,同春分一樣,此日陽光直射地球赤道,晝夜相等。此后,陽光直射位置更向南移,北半球漸趨晝短夜長,氣溫降低,在全國具有普遍意義。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一候的意思謂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后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細土的意思,就是說由于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人穴中,并且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三候水始涸”是說此時降雨量開始減少,由于天氣干燥,水氣蒸發快,所以湖泊與河流中的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洼處便處于干涸之中。
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已經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國的華北地區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敝V語中明確規定了該地區播種冬小麥的時間;而“秋分天氣白云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則反映出華南地區播種晚水稻的時間。此外,勞動人民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總結成諺語,如“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
在這時期,全國許多地區都開始進入了降水少的時段。秋分之后,我國大部分地區,包括江南、華南地區(熱帶氣旋帶來暴雨除外)的降雨日數和雨量進入了降水減少的時段,河湖的水位開始下降,有些季節性河湖甚至會逐漸干涸。在此期間,還有可能出現個別的熱帶氣旋,但影響位置偏南,大多影響華南沿海、海南島,這時的臺風除了大風災害外,帶來的雨水,往往對當地的土壤保墑有利,因為10月以后這些地區先后轉入干季。
秋分養生方法
1、調飲食防秋燥
秋分已至,陰氣漸盛,陽氣漸收,要注意預防秋燥,因此,在飲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為主的食物,空氣中缺少水分,人體也缺少水分,故需要補充水分,但喝白開水并不能抵御秋燥帶來缺水效應。古人對付秋燥早有良方即“朝朝鹽水,晚晚蜜湯?!?/p>
也就是白天喝點淡鹽水,晚上喝點蜂蜜水,這樣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良方。并宜多食梨,梨既能潤肺,又能化痰止咳,為秋季養生佳果,值得提醒的是,秋分后寒涼氣氛日漸濃郁,如果本身脾胃不好、經常腹瀉的人,水果吃多了還容易誘發或加重疾病。
2、適當“秋凍”防感冒
俗語云:春捂秋凍,為什么要秋凍,我們中醫講人與天地統一,人與天地的變化協調一致,秋分以后天氣轉涼,草木逐漸枯萎,天地之氣逐漸收斂,人氣亦宜收斂, 秋季適當少穿些,實際上有助于幫助秋季的收斂。
從現代醫學角度,秋季早晚溫差大,應根據天氣變化和每個人的體質情況,及時增減衣物,能夠預防感冒。
秋季養生,應以“收”為主。運動宜選擇輕松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還可適當進行一些耐寒鍛煉和有氧運動,比如:步行、打太極拳、騎自行車、跳舞等,總之既達到鍛煉身體目的,又不宜大量出汗。平時可適當用冷水洗臉對預防傷風感冒有一定效果。
秋分節氣養生飲食攻略
一、多食水果防干燥
秋分時節天氣干燥,要多吃水果。水果中以梨、甘蔗為首選,其次,像荸薺、香蕉等也是良好的潤燥之物。
生梨具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養血生肌、潤肺去燥等功能,最適宜于冬春季節發熱和有內熱的病人食用,尤其是對肺熱咳嗽、小兒風熱、咽干喉痛、大便燥結癥較為適宜?,F代醫學研究認為,生梨還有降低血壓、清熱鎮靜的作用。高血壓患者,如有頭暈目眩、心悸耳鳴者,經常吃梨,可減輕癥狀。生梨含有豐富的糖分和維生素,有保肝和幫助消化的作用。對于肝炎、肝硬化的患者來說,作為食品經常食用很有好處。但是因為梨性寒冷,對于那些脾胃虛寒、消化不良和產后血虛的人,不可多食。
甘蔗具有滋補清熱的作用,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作為清涼的補劑,對于低血糖、大便干結、小便不利、反胃嘔吐、虛熱咳嗽和高熱煩渴等病癥,有一定的療效。勞累過度或饑餓、頭暈的人,只要吃上兩節甘蔗,就會使精神重新振作起來。但是由于甘蔗性寒,對于脾胃虛寒和胃腹疼痛的人不宜食用。此外,適于秋冬季節吃的水果還有蘋果、桔子、香蕉、山楂等。
秋分養生以多吃“辛酸”果蔬為主,但也不可吃得太飽,以免造成腸胃積滯。需要注意的是,秋分后寒涼氣氛日漸濃郁,如果脾胃不好、經常腹瀉的人,水果吃多了還容易誘發或加重病情。
二、白色蔬菜養陰生津
秋分養生要多吃白色食物。白色蔬菜可養陰生津,如蘿卜、花菜、百合、山藥等。夏天津液損耗嚴重,入秋后,要多吃些養陰生津的蔬菜。而白色蔬菜一般津液比較濃。
因白色食物與肺部對應,與肺同系統的器官有大腸、皮膚、喉嚨、支氣管等,為了防范秋燥對人體的影響,飲食方面應以“滋陰潤燥”為原則,以防秋燥傷陰。所以平日容易感冒,或是肺與支氣管常不舒服、易咳嗽的人,平時腸胃脆弱但又容易胖的人,以及膚色不佳的人,要多吃一些白色的食物,例如白蘿卜、白菜、高麗菜、花椰菜、洋菇、白木耳、甘蔗,中藥材有杏仁、山藥、茯苓、白芝麻、百合、白芍、銀耳等等。
菜花含有豐富的維生素類物質,每200克新鮮菜花可為成年人提供一天所需維生素A的75%以上。其維生素C的含量更為突出,每百克可達80毫克,比常見的大白菜、黃豆芽菜含量要高3-4倍,比柑桔的含量要多出2倍。中醫素來有“色白入肺”之說。秋天是呼吸道感染疾患多發季節,潔白的菜花無疑是一種適時的`保健蔬菜。
白蘿卜有殺菌、增進食欲、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蘿卜中含有的大量膳食纖維和豐富的淀粉分解酶等消化酶,能夠有效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除此之外,蘿卜還含有大量維生素C,尤其是蘿卜皮中的維生素C含量是蘿卜心的兩倍。蘿卜葉中含有比蘿卜中更多的維生素C及大量維生素A,另外還含有維生素B1、B2、鈣、鈉、磷和鐵等成分。
三、多喝湯滋潤肺腑
經過一整個夏日高溫“煎熬”,終于迎來了秋高氣爽的秋季了。所謂“秋無病三分虛”,秋季干燥氣候容易使人的水分蒸發加快,從而使人有不同程度“干燥感”,中醫認為燥易傷肺,津虧液少。因此,秋天適當喝些保健湯水既滋陰潤肺又可及時補充水分。下面為您介紹秋季適合用來煲湯的食物。
土豆富含膳食纖維等營養素,吃后可刺激腸道蠕動,能緩解便秘。新鮮土豆煮后在水中仍能保持塊狀,吃起來口感很面,所以適合做湯。最常見的就是西餐中的紅菜湯,也叫羅宋湯,把土豆、胡蘿卜、紫菜頭、洋蔥、牛肉一起煲煮,酸甜開胃。此外,土豆牛肉湯也是最經典的搭配之一,其鮮味十足,還能健脾養胃。
山藥富含多種維生素、氨基酸和礦物質,有增強人體免疫力、益心安神等保健作用。山藥適合跟肉類一起煲湯,不但能使肉湯營養加倍,還有利于肉湯中營養素的吸收。常跟山藥搭配的肉類有排骨、牛肉、鴨肉、羊肉等。
中醫認為,生藕性寒,有清熱除煩之功,煮熟后由涼變溫,有養胃滋陰、健脾益氣的功效。蓮藕與蕓豆熬湯,可改善睡眠質量,和排骨一起煲湯能健脾開胃,適合脾胃虛弱的人滋補養生。需要提醒的是,長時間燉蓮藕,最好選用陶瓷或不銹鋼的器皿,避免用鐵鍋,也盡量別用鐵刀切蓮藕,以避免其氧化變黑。
四、早晨喝粥最養胃
腸胃在經歷了一個夏天的“冷飲轟炸”后,脾胃功能就會減弱,再加上秋天多風、氣候干燥,稍不注意就會被感冒發燒盯上,這時應該選擇一些容易消化的滋補食物,讓身體機能能夠順利適應從夏熱至秋涼的過程,粥就具備了這個功能。每天早上空腹胃虛,喝上一大碗熱粥,不但讓腸胃得到滋養,減少消化系統的負擔,還能補充營養,為一天的工作養精蓄銳。
秋季氣候干燥,人們容易出現口干舌燥、干咳無痰等燥熱現象。適當喝粥,則能和胃健脾,潤肺生津,養陰清燥。在煮粥時,加入梨、蘿卜、芝麻等藥食俱佳的食物,更具有益肺潤燥的功效。中老年人早上可以喝點雜糧粥,能提神養氣;養胃的話,山藥粥最好。晚上喝點甜粥能鎮靜安神,如百合粥;黑豆粥補腎效果最佳。
現在的南瓜正是營養最佳的時候,南瓜粥現在也是當前應季最適合市民秋補的粥類。南瓜粥屬于溫性粥,與皮蛋瘦肉粥等涼性的粥類相比,溫和的南瓜粥則更容易適宜秋季人體胃腸溫補的需要。從中醫角度看,南瓜粥中性偏溫,常喝南瓜粥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的功效,還能平喘、消腫,對于改善秋燥癥狀大有裨益。
菊花30克,粳米100克,先將菊花煎湯,取汁加米煮成粥。菊花粥具有散風熱、清肝火、明眼目等作用,適用于秋季風熱型感冒、心煩咽燥、目赤腫痛等病癥,對心血管疾病也具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有一點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喝粥時,很多人往往把咸菜當做粥伴侶,這樣會增加鹽的攝入,會增加高血壓的危險。從健康角度出發,少吃或不吃咸菜!可以配上涼拌蔬菜。
五、去火去燥多喝茶
專家表示,喝茶講究四季有別,即:春飲花茶,夏飲綠茶,秋飲青茶,冬飲紅茶。秋季天氣涼爽,風霜高潔,氣候干燥,余熱未消,人體津液未完全恢復平衡,容易讓人產生秋燥及秋乏。此時,飲用烏龍茶一類的青茶為好。此茶性味介于紅、綠之間,不寒不熱,既能消除余熱又能恢復津液。
茶葉既助消化又去油膩。韓國女性白皙而光滑的皮膚,除氣候因素外,與常飲茶有很大關系。而其中烏龍茶是其中珍品,烏龍茶也叫青茶,是一種不寒不熱的半發酵茶。青茶富含鐵、鈣等礦物質和茶多酚。秋季常喝烏龍茶,具有消食去膩、消除疲乏、生津利尿、解毒防病和減肥健美等功效。除此之外,烏龍茶還有降血脂和抗衰老的作用。而秋分前后正值烏龍茶鐵觀音秋茶上市時間,鐵觀音秋茶品質最佳,茶香、口感都是最好的。
秋分喝茶養生還推薦桔紅茶。桔紅3-6克、綠茶5克。用開水沖泡再放鍋內隔水蒸20分鐘后服用。每日1劑隨時飲用,有潤肺消痰;理氣止咳之功,適用于秋令咳嗽痰多、粘而咳痰不爽之癥。此茶以桔紅宣中理氣,消痰止咳。茶葉有抗菌消炎作用,以此二味配制,對咳嗽痰多、粘而難以咯出者療效較好。
蘿卜養生茶能清肺熱、化痰濕,加少許食鹽既可調味,又可清肺消炎。主要選用白蘿卜100克、茶葉5克,先將白蘿卜洗凈切片煮爛,稍微加點食鹽調味,再將茶葉沖泡5分鐘后倒入蘿卜汁內服用,每天2次。
六、吃鴨肉去秋燥
鴨和雞同為禽類,功效卻大不相同。雞尤其適合的冬季進補,民間素有“逢九一只雞,來年好身體”說法。而鴨屬于水禽,元朝的御醫忽思慧在《飲善正要》里說,鴨肉味甘、冷、無毒,補內虛,消毒熱,利水道??捎糜陬^痛、陰虛失眠、肺熱咳嗽、腎炎水腫、小便不利、低熱等癥。“經常食用鴨肉對體弱陰虛、水腫食少、大便干燥、低熱者最為有益。”專家表示,因此,夏秋的燥熱季節最適合吃鴨。相比之下,豬牛羊等其他肉類就稍遜一籌。
鴨肉富含維生素B2,對人體新陳代謝及神經,心臟,消化和視覺的維護都有良好的作用;維生素E能幫助人體清除多余自由基,抗衰老。鴨肉中的脂肪化學成分近似橄欖油,也具有降低膽固醇的效果。中醫認為,鴨肉可以滋陰養血,有利消腫,益胃生津的效果,也有益于咳嗽水腫,小便不利,大便干燥,食欲不佳的人。
此外,鴨肉對心臟也有好處。100克鴨肉里面大概含有300毫克的鉀,鉀跟心臟節律有關,而且鉀高了能夠對抗鈉。鹽吃多了鈉高了是造成高血壓的原因,所以,日常生活多吃點鴨肉取代其他的肉菜,是非常健康的。
鴨肉不宜食用過量,過量的動物蛋白質會導致動脈硬化?;加行难芗膊〉娜瞬灰耸秤眠^量油炸鴨肉。體質虛寒,腹部冷痛,腰痛,經痛者都不宜過食寒性的鴨肉。膽囊炎患者,外科化膿潰瘍者都不能食用鴨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