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出伏了是不是就涼快了
三伏天出伏了是不是就涼快了
出伏后天氣會逐漸轉涼。三伏天過后,天氣會逐漸轉涼,雖然白天氣溫還是很高,但是早晚天氣會逐漸變冷。由于我國地域遼闊,“秋老虎”的表現略有所不同,如華南的秋老虎要比長江流域的來得遲,一般推遲2-4個節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時間有長有短,半個月至二個月不等。雖然出伏后天氣會逐漸轉涼,但總的來說空氣干燥,陽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熱,不至于熱得喘不過氣來。
三伏天出伏時間
三伏天通常在8月中下旬出伏。每年三伏天的時間是從夏至日開始往后數,數到第三個“庚日”便開始入伏了。而每年夏至的時間大致在6月21~22日交節,按照出伏末伏各有10天,中伏10天或20天來計算,那么出伏的時間大致在8月中下旬。
三伏天出伏需要注意什么
在飲食方面,三伏天出伏后處于夏秋交替的時間段,此時過度補充是不太好的,不建議吃過多的大魚大肉。三伏天出伏后如果天氣干燥的話,可以吃梨之類的滋潤的事物。最好是健康飲食,合理搭配蔬菜和肉類,少吃生冷食物和油膩食物。
在穿著方面,三伏天出伏后早上和晚上會比較涼快,注意增添衣服。當溫度低于20℃時,人們應該不穿單衣;當溫度低于10℃時,人們應該穿棉衣。
在作息方面,三伏天出伏后的夏末秋初,日常作息需要做相應的調整。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最好是比夏天多睡一個小時,中午適度的小睡也可以減少秋天的嗜睡。
出伏養生滋補八個誤區
1、不能無病亂補
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2、不能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癥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癥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癥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
3、不能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致惡心、嘔吐和腹瀉。
4、不能凡補必肉
動物性食物是補品中的良劑,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對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堪重負,而肉類消化過程中的某些“副產品”,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癌癥等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
5、不能以藥代食
藥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殊不知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如多吃芹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卜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胃。
6、不能重“進”輕“出”
養生專家近年來提出一種關注“負營養”的保健新觀念,即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
7、不能恒“補”不變
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專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
8、不能越貴越補
“物以稀為貴”,那些高貴的傳統食品如燕窩、魚翅之類,其實并無奇特的食療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蔥之類的食品,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切勿憑貴賤來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體,更應以實用和價格低廉為滋補原則。
出伏了還能貼三伏貼嗎
出伏后不建議再貼三伏貼。三伏貼是在三伏天進行的敷貼,出伏后可以貼中藥敷貼,但不能再稱為三伏貼。三伏貼結合了中藥學理論,以中藥敷貼的形式作用于穴位,由中藥對穴位產生微面積化學性、熱性刺激,達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出伏后天氣逐漸轉涼,進行中藥敷貼可以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但是,使用三伏貼需要根據自己的體質、病癥以及穴位來選擇,最好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