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伏天哪天結束
2023年7月11日才開始正式入伏,今年三伏是40天。初伏持續的時間固定為10天,所以今年的初伏就是從7月11日至7月20日。中伏從7月21日至8月9日,為期20天。末伏是從8月10日至8月19日,末伏持續的時間也固定為10天。因此8月19日三伏天就結束了。
三伏天吃什么
入伏吃餃子、餛飩、面、雞、蘿卜、火腿、羊肉等食物。
1、餃子
北方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習俗。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2、雞
民諺云:“起伏吃只雞,一年好身體”。南昌“頭伏吃雞二伏鴨”,湖南與江西比鄰,頭伏也是吃雞。三伏天里人的體能消耗較多,須適當補充營養。
3、蘿卜
“頭伏蘿卜二伏菜”,從傳統意義上講,北方冬季的主要蔬菜是儲存的大白菜和大蘿卜,所以種植秋菜大白菜和大蘿卜就顯得很重要。
4、火腿
杭州人“頭伏火腿二伏雞”。中醫認為,火腿有健脾開胃、生津益血的功效。火腿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但是夏季吃為最佳。
5、羊肉
于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開始,在之后的一個月里,徐州百姓集聚在各個酒店、飯莊、羊肉館、燒烤攤,吃羊肉,喝羊肉湯,故曰吃伏羊。
“夏練三伏”好嗎?
俗語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這是古代長期養生修煉的經驗總結。
現代醫學證明,在炎熱的高溫天氣中,人體內會產生一種應急蛋白,可抵抗暑期對人體的傷害。由此可見人體本身有著適應不同環境生存的能力,在大寒大暑中鍛煉身體,可提高身體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所以古人認為養生修煉得到的人可以“不避寒暑,百毒不侵”。
但是夏練三伏要辯證避開高溫時段防中暑,醫生提醒:這種鍛煉方法對普通人不宜提倡,特別是年老體衰之人,或長時間生存于適宜溫度環境的人和孩子,其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較低,所以,這些人在伏天中還是避暑氣微妙。
當然,也不能躲在有空調的家里不出門,因為那樣會使身體的適應能力更加下降。應當適當走出家門,做些適當的運動為好。如游泳,練太極拳或到避暑勝地去旅游等,都會使盛夏生活過得很充實而使身體素質得到提高。
三伏天要注意哪些事項
防曬防中暑
三伏天最鮮明的特點就是溫度特別高,尤其是中午的時候,預防中暑是重中之重。營養學專家提醒:當最高氣溫超過30°了,人就要減少運動量,不要長時間在烈日下暴曬,并保持充足的飲水。
上午十點到下午三四點,紫外線指數最高,容易中暑,大家最好在此期間減少戶外活動。要外出的話,要做好相應的防暑措施,如打遮陽傘、戴太陽鏡、涂防曬霜,還可以多補充些淡鹽水和綠豆湯,消暑又補充水分。同時家里還要備著清涼油、藿香正氣水等常規的防暑藥品。
扶陽
夏令三伏,陽氣旺盛,此時人體為了順應天時處于“陽盛于外而虛于內”的境地,腠理開泄,汗液增多,加上暑氣逼人,常常導致人體陽氣宣發太過而出現體內陽氣匱乏的夏令體質特征,此時如果因為防暑降溫而過度貪涼食冷易致內寒過甚,以至于體內陽氣更衰。
冷飲
三伏天人體的陽氣都浮在體表,五臟六腑是寒涼的,此時再吃冰吃雪糕,相當于雪上加霜,尤其是本身寒氣就重的人,再吃就更寒到骨髓了。如果怕熱可以喝常溫的涼白開,樸素又養生。如果堅持一個三伏天不碰冰飲、雪糕,即使不專門去冬病夏治,體內的頑固寒氣也能自己好大半,尤其是一到冬天就特別怕冷、手腳冰涼的人。
三伏天慎進補重調養
暑邪耗氣傷津,于是有人認為三伏天更應進補。中醫專家認為,這種觀念是不科學的,三伏天應慎進補、重調養。
三伏天的特點是溫度高、濕度大、白晝時間長。在這種環境中,人會相對晚睡早起、休息時間減少;易出汗,會造成人體內部各種營養物質,特別是無機鹽類的大量消耗;愛喝清涼飲料,食欲不振;活動減少、不能堅持鍛煉身體。整個人的身體狀況處于相對低下的水平,攝入減少而消耗增多,故不少人夏季體重下降。
但即使如此,也不適宜大量進補。因為夏季多食稀食飲品,胃消化液稀釋,消化功能減退,此時進補,難以消化,還易引起消化不良、腸胃不暢。而且老百姓常用的補藥多屬性溫熱,夏季進食會引起上火。夏季汗多,代謝加快,進補的養分也多浪費。
中醫主張‘以通為用,以通為補’,疏通六腑,暢達氣機,升清降濁。所以一年當中,在夏至、入秋之前,都不宜過補。三伏天應以飲食調養為主。醫生建議,夏季飲食調養以清心防暑、滋陰生津為主。
此外,夏季食欲減退,脾胃功能較為遲鈍,如果過食肥甘膩補之物,則致損胃傷脾,影響營養消化吸收,有損健康。因此,綠豆、薏苡仁、蔬菜、瓜果、百合、玉竹、瘦肉、鱔魚、鴨肉等,均是夏季最好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