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堂教學學習
一、教師要設計好探究學習的三個環節
一是教師在上課前一定要提早布置探究學習活動內容,把探究主題展示給學生。當學生學習陶器、瓷器等知識點時,教師先通過展示陶器、瓷器圖片引起學生破 解陶磁之謎的興趣;通過“你的姓氏是怎么來的”這個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問題吸引學生運用工具書探求中華諸姓的來歷;通過對比古今“絲綢之路”圖激起學生識讀歷史地圖、對比古今地圖的興趣;由“絲綢之路”通過設問“我國新時期的一路帶一路經濟建設將會給世界和中國帶來什么?我們現在應該怎么做?”從而激起學生們的學習熱情、想象力和求知欲,激發他們為祖國的強大和未來努力讀書精神。二是教師一定要多設計課外探究學習題目。內容越多越好,針對不同主題、不同學生,引導采取不同方式進行探究。如了解身邊的歷史這節課,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設計出不同的學習主題像“我們的交通工具的變化”“我們的衣著的變遷”“中國鐵路的發展”等,這些問題學生可以通過觀察、訪談等方式來完成;而古長城的綿延起伏、中國各地的美食文化資料信息等卻必須借助電視、網絡等來了解。三是教師要善于利用課堂展示學生的探究成果。教師要把握好這一環節注重交流,交流是對成果的肯定,對學習成果的總結,須當堂完成。學生通過查閱、走訪、了解匯總而來的信息成果用手抄小報形式傳閱、也可以用小論文小報告的形式交流,使學生充分感受探究收獲而來的快樂,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探究習慣。
二、教師要把握好學生探究學習的原則
在指導學習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把握好以下幾個原則和問題。一是學生的自主性原則。教師要做到以人為本,我們提倡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改變學生被動地跟著教師走,跟著教材走的狀況,使學生發揮個體的能動作用,主動地、有目的的去進行學習。但是,我們不能忽視教師的指導地位,新教材雖然改變了傳統的師生定位,提倡以學生為本,但初中學生的依賴性還很強,還須教師幫助指導,調空方向。二是學生的實踐性原則。我們的歷史課要從教材、教室里走出來,開展大歷史教學。實現學校、家庭、社會的一體化,打破書本的束縛,投入到自然和社會中去。三是教師要堅持激勵性原則。讓學生探究出成果是一種快樂的體驗,尤其是動手能力強的學生更為明顯,對動手能力差的學生卻相反,體驗不到探究的快樂,會形成一種障礙,在困難面前裹足不前,這就要求教師給予鼓勵從心理上幫助他們戰勝畏難情緒,投入到探索、發現和創造之中。教師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分好層次布置學生探究的課題。不能把學習與探究課變成少數優生的舞臺,要把學習與探究當成每個學生的責任和義務,使學生共同發展,攜手前進。四是教師要堅持合作性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活動結果要納入教學評價。長時間不把學生在學習與探究課的出色表現納入教學評價,學生就會失去動力,甚至不參與。對于學生在活動課中的積極的探究表現,如收集、動手操作、觀察實驗等教師要適時表揚,并把這些獎勵評價納入學生學習檔案,作為整體評價的一部分。
三、通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三種能力
一是通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學習的遷移能力。我們知道,學習遷移是指已經學得的知識、技能對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所產生的某種影響,其中對學習新知識、新技能起促進作用的叫“正遷移”。我們利用歷史插圖來培養學生這種遷移能力。比如,《彼得一世》這幅插圖,教材內容雖已表明:他是俄國杰出的政治家。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增強了俄國經濟、軍事實力,鞏固了專制統治,使俄國一躍成為歐洲的強國,為進一步對外擴張創造了條件。但僅此還顯得不夠,老師還可通過引導學生識圖、解圖來實現知識的遷移———不難看出,彼得一世剛毅、果斷的氣質躍然紙上。二是通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教學經驗告訴我們,歷史特征是相比較而存在、相比較而認知的,所以,比較和鑒別在教學中被大量采用。而教材中的許多插圖恰好為歷史比較法的實踐運用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利用插圖進行對比,可以使學生更直觀地認識事物的內在特征及其本質區別,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三是通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歷史想象能力。歷史課教學,合理的想象在嚴肅的歷史科學中不僅是允許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歷史課文的許多插圖為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如董希文的《開國大典》,它藝術地記錄下了1949年10月1日那一瞬間激動人心的歷史,完美地再現了新中國誕生的輝煌。教師引導學生仔細品味此圖,便會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之感,學生的歷史想象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歷史知識點精選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云南省元謀縣,長江流域。目前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會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二、北京人:距今約70—20萬年,北京周口店龍骨山上,黃河流域。保留著猿的一些體質特征。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會長時間保存火種。過群居生活,從事采集狩獵活動。
1929年,中國的青年學者裴文中發現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化石。
三、山頂洞人:距今約3萬年,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黃河流域。和現代人基本相同。能夠人工取火;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采集狩獵捕魚,群居;具有審美意識。
昌盛的秦漢文化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出現在西漢早期。
2、東漢改進造紙術的重要歷史人物是蔡倫。意義: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多是由我國直接或間接傳去的。造紙術的發明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3、東漢時期的張衡制造的地動儀。作用:測定地震的方向。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4、東漢華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醫學的創舉。主要著作《五禽戲》。
5、東漢末年的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書中闡述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他醫德高尚,醫術高明,后世尊稱他為“醫圣”。
孝文帝改革措施
①在朝廷中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
②官員及其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
③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
④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
⑤采用漢族的官制、律令;
⑥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
張騫通西域
1、西域:漢代人把今天甘肅陽關、玉門關以西,也就是現在新疆和更遠的廣大地區稱作西域。
2、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1)時間:公元前138年
(2)目的:聯絡大月氏(zhi),共同夾擊匈奴。
(3)意義:了解了西域的具體情況,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愿望。
3、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1)時間:公元前119年
(2)目的:為了加強與西域各國的聯系
(3)意義:促進了漢朝與西域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
聯系所學的歷史、地理知識,設想一下在“開西域之跡”的過程中,張騫會遇到哪些艱難險阻?我們應該學習他的哪些優秀的品質?
(1)惡劣的自然環境,兩次被匈奴扣押等;
(2)張騫的優秀品質:具有堅強的意志,不畏犧牲,不怕艱難險阻的精神,忠于祖國、信守、不辱使命。
造紙術的發明
1、紙的發明:西漢時期懂得造紙基本方法——缺點:質量差、產量低。
2、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蔡侯紙”)——為文化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
(1)造紙原料:樹皮、破布、麻頭、舊魚網。
(2)蔡侯紙的特點: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質量也提高了。
3、造紙術的貢獻(或意義):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影響了世界文明的進程,是中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
學習歷史的意義
1、學習歷史,了解歷史上的人物和事物,學習某個人物的某種精神,學習某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武裝自己的頭腦,借鑒先人的經驗,吸取教訓,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可以加以對比,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2、學習歷史,使你了解先人的生活,學習先人創造的知識,激發自己的創造思維,不斷創新,不斷改進,推進歷史的進步和發展,人類就是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前進的,我們在生活的過程中,也在創造著歷史。
3、學習歷史,不僅僅是學習書本知識,一些歷史基礎知識需要記憶,但學習歷史更重要的是用歷史知識武裝頭腦,不是基礎知識的累積,是歷史知識的運用,包括一些思想,一些先人的做法,都要去其糟粕,吸取精華。
4、當我們學習歷史,我們不僅能夠高談闊論一些歷史人物或者事件,更能夠讓頭腦健康敏銳地思維,讓頭腦迸發出有益于人類前進的火花,做出有益于他人或者社會的行為,否則,學習歷史就沒有起到真正意義上的作用。
5、學習歷史,有益于我們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成為一個光明磊落的人,用心地學習歷史,創造出屬于你自己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