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伊人网站-亚洲伊人精品-亚洲伊人电影-亚洲一在线-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久久国产一区

高分網 > 通用學習方法 > 課堂學習 >

先秦歷史散文教案范文3篇

時間: 如英2 課堂學習

  迄今為止的文化歷史散文,以其厚重的歷史積淀、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深刻的哲理內涵,為散文開創了一個新的境界。今天學習啦小編就與大家分享:先秦歷史散文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先秦歷史散文教案范文一

  一、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教學,使學生對先秦文學總體概況、基本特征有個總體把握,為以下各章內容的學習奠定基礎。使學生了解文學史學習研究的方法與思路;掌握先秦文化經歷了由巫官文化向史官文化的嬗變過程,文學也經歷了遠古時代傳說時期文學(口頭文學)和書面文學時期,明確認識文學發展與社會文化的密切關系緊,并打上特定時代的社會文化烙印;掌握先秦文學的主要特征。

  二、具體內容和要求:

  1、先秦文化與文學發展的三個階段:

  2、秦文學作者群的流變:

  3、秦文學形態特征:

  三、重點和難點:

  本章重點在于介紹先秦文化與文學發展的三個階段,使學生充分認識文學發展與社會文化的密切關系,充分闡述先秦文化由巫官文化向史官文化發展的嬗變過程,以及伴隨文化的變遷文學發展的變化狀況,從而使學生認識掌握文學文化學的研究視角。

  四、思考題:

  1、了解古代文學三古、七段的具體劃分;了解三古各期文學發展的主要特點。

  2、上古詩歌體現為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特點,有何史料依據?

  3、上古文學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4、談談先秦文學作者的流變。

  5、理解認識先秦文化與文學發展的密切關系。

  第一章 上古神話

  一、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神話的有關知識,認識神話的價值和意義。

  二、具體內容:

  1、中國神話的產生和記錄

  2、中國神話所蘊涵的上古社會文化風貌:

  3、中國神話及其蘊涵的民族精神

  4、上古神話的思維特征

  三、重點和難點:

  重點講授中國神話所蘊涵的上古社會文化風貌及其蘊涵的民族精神,引導學生認識神話作為原始宗教文化下的文學特征,發掘神話豐富的文化內涵。

  四、思考題:

  1、中國神話主要保存在那些古代典籍中?

  2、中國神話包括幾類?

  3、中國神話蘊涵了哪些民族精神?

  4、上古神話蘊涵了那些上古社會的文化風貌?

  5、上古神話體現了先民哪些思維特征??

  6、上古神話散失的原因是什么?

  五、參考書:

  袁珂《中國古代神話》

  第二章 《詩經》

  一、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掌握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的有關文學史常識,掌握《詩經》豐富的內容、優秀的藝術成就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二、具體內容:

  1、《詩經》的有關文學常識

  2、《詩經》題材、內容的豐富性

  3、《詩經》的藝術成就

  4、比興藝術手法在《詩經》中的成功運用

  三、重點和難點:

  重點介紹《詩經》的藝術成就,集中介紹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

  三、思考題:

  1、掌握〈詩經〉的有關文學常識。

  2、試述《詩經》祭祀詩、農事詩的價值和意義。

  3、試述《詩經》的藝術成就。

  4、試分析賦比興手法在《詩經》中的成功運用。

  五、參考書:

  1、《詩經》注本

  2、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

  第三章 《左傳》等先秦敘事散文

  一、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先秦敘事散文發展、繁榮的狀況;了解掌握《左傳》《國語》《戰國策》的主要內容和文學成就。

  二、具體內容和要求:

  1、先秦歷史散文的發展概況:

  2、從甲骨卜辭到《春秋》

  3、《左傳》進步的思想內容和敘事特征

  4、《國語》的文學成就

  5、《戰國策》的文學成就

  三、重點和難點:

  本章重點介紹《左傳》《戰國策》的文學成就;同時結合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形勢的介紹,使學生對二書的內容和思想觀點有較深刻的認識。

  四、思考題:

  1、《左傳》進步的思想內容有幾方面?

  2、《左傳》善于描寫戰爭,表現在哪些方面?

  3、清代學者劉知幾稱《左傳》為先秦散文“敘事之最”,你是怎樣認識的?

  4、從那些方面看出《戰國策》張揚士人精神?其意義何在?

  5、《戰國策》在刻畫人物形象上具有哪些藝術特點?

  五、閱讀分析作品:

  《晉楚城濮之戰》《晉公子重耳之亡》、《燭之武退秦師》、《展喜犒師》

  《秦策蘇秦始將連橫說秦王》、《馮諼客孟嘗君》、《唐雎不辱使命》

  第四章 〈孟子〉〈莊子〉等說理散文

  一、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掌握先秦說理散文的發展成熟過程;

  了解《孟子》《莊子》《韓非子》的藝術成就。

  二、具體內容和要求:

  1、先秦說理文的發展與成熟。

  2、《孟子》散文的藝術成就。

  3、《莊子》哲學思想的詩意表現。

  4、《韓非子》議論文的成熟。

  三、重點與難點:

  1、《孟子》的論辯技巧;2、莊子思想的評價;3、《莊子》散文的哲理內涵及其“寓言十九”的表現手法。4、《韓非子》議論文的謹嚴和犀利。

  四、思考題:

  1、掌握先秦說理文體制發展成熟三個階段的特點。

  2、《孟子》的政治主張和主要思想內容。

  4、試以《齊桓晉文之事章》為例,分析說明《孟子》散文的藝術成就。

  5、你是如何評價莊子思想的?

  6、《莊子》如何運用浪漫的藝術手法表現深刻的哲學思想并對社會進行批判的?

  8、以《五蠹》為例,分析說明《韓非子》論說文的藝術技巧。

  五、閱讀作品:

  《五蠹》《內外儲說》《胠篋》《逍遙游》《齊桓晉文之事章》《勸學》

  第五章 屈原與楚辭

  一、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掌握戰國時期楚辭在南方楚地產生、繁榮情況;了解掌握屈原的思想、人格及其楚辭創作的卓越成就。

  二、具體內容和要求:

  1、楚辭的特征及其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

  2、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3、《離騷》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

  4、《九歌》的創作及其藝術風格。

  5、宋玉和《九辯》

  6、《離騷》是怎樣刻畫出一位堅貞高潔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的?

  三、重點和難點:

  1、 分析《離騷》的藝術成就,尤其是對《詩經》比興手法的繼承和創新,“香草”“美人”意象的象征意義、濃厚的浪漫主義手法等。

  2、 刻畫出一位堅貞高潔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

  四、思考題:

  1、簡述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2、試述《離騷》是怎樣塑造一位堅貞高潔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的?

  3、試析“香草美人”意象的象征意義。

  4、試論《離騷》對《詩經》比興手法的繼承和發展。

  5、閱讀分析作品:

  《離騷》《九歌湘夫人》《九歌湘君》《九章哀郢》《橘誦》

  《九辯》

  五、參考書目:

  1、王逸《楚辭章句》

  2、馬茂元《楚辭選》

  3、趙沛霖《屈賦研究論衡》

  4、邱宜文《巫風與九歌》

  先秦歷史散文教案范文二

  新教材高中語文第一冊在內容編排上,把文言文放在一個比較重要的位置上,精選了《燭之武退秦師〉》、《勾踐滅吳》、《鄒忌諷齊王納諫》、《觸龍說趙太后》四篇文章,體現了編者的良苦用心。雖然是文言文這種形式,但內容卻是博大精深。在教學過程中,設法挖掘文中蘊涵著的豐富的人文思想,對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增加文化積淀,培養健康的人格,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與文本對話,與古人交流。

  歷史是一面鏡子。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了解先秦時期的風云變幻,我們可憑借歷史散文這一形式,來窺其一斑,重溫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感受諸侯之間那縱橫捭闔的斗爭。當你沉浸其中,透過枯燥的文字,仿佛又回到了那個時代。我們仿佛看到了不計前嫌、申明大義的愛國英雄燭之武正在巧妙地勸說秦穆公,說的他連連點頭,最終使得鄭國避免了一場國家災難;越王勾踐忍辱含垢、臥薪嘗膽,最終報了仇雪了恥,奏想了一曲催人奮進的人生奮斗之歌;大臣鄒忌從國家利益出發,巧妙的說服了齊威王,使得他接受并采納了自己的意見,,齊國從此逐步強大起來;名垂青史的趙太后被大臣觸龍說服,送愛子去做人質,從而使得國家轉危為安。通過這四篇文章,我們能夠初步了解到,諸侯國之間矛盾錯綜復雜,是時勢造就了英雄,在動亂的年代既出現了不少明君,又出現了不少可歌可泣的人物,他們位卑未敢忘憂國,他們的事跡讓人感動不已,一組又一組絕妙的搭檔,使得歷史如此精彩生動,這恐怕就是先秦歷史散文璀璨奪目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二、穿插補充一些歷史故事,了解人物的完整個性。

  課本所選的四篇文章,故事性強,人物形象相對比較豐滿,但作為一個完整的自我,總還是流傳有不少佳話或逸事的,而教材恰在這一方面有很大的空缺。因此,語文教師要多搜集并補充一些與課文人物有關的經典內容,與課本相互補充,相映成趣。比如燭之武說服秦穆公的另一則故事,鄭國商人弦高智退秦軍的故事,關于范蠡、伍子胥的典故等等。從課本上我們能夠了解到勾踐奮發圖強的一面,教師可補充一些他的與人共患難但不能同享樂的狹隘一面,還給讀者一個真實的勾踐。另外,可補充越國為復仇而設的一些計策,如借糧還糧、派美女西施去迷惑吳王、西施巧送姑蘇城防圖等故事。鄒忌曾先后兩次諷諫齊王??裳a充鄒忌第一次勸說時,借鼓瑟“抱而不彈”的道理,啟發齊威王虛心納諫。女中豪杰趙太后見齊王使者時,先問百姓收成,最后問齊王的千古美談,充分的表現出了她的民本思想??梢哉f這些故事比較感人,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教師拓寬知識面的話,學生也不會覺得文言文枯燥,相反會覺得趣味盎然,學生會從老師的傳授中,受到熏陶,心靈得到凈化,精神上必將得到洗禮,感情上一定會產生共鳴的。

  三、研究游說之辭,感受漢語的獨特魅力。

  中華文化淵源流長,歷來重視口才的作用。我國古代著名學者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曾高度評價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所選的這四篇文章,都是巧言辭令的典范。燭之武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先從亡鄭無益于秦說起,然后談到存鄭有益于秦,最后抓住歷史上晉國的不守信用、貪得無厭的方面,極盡挑撥之能事,說的秦穆公亂了方寸,最后完全站在了鄭國的立場上。文種巧妙設喻,啟發越王未雨綢繆,及早準備,終至東山再起。鄒忌以現身身說法,從身邊被妻、妾、客蒙蔽的事實說起,,由小及大,由己及人,諷諫齊威王廣開言路。觸龍設法打破僵局,從養生之道談起,以拉家常的方式步步為營,掌握了談話的主動權,最終達到了目的。這四個人,都是深諳他人心理、善言辭并講究技巧的高手,他們都能從大局出發,及國家之急,想人民所想,進諫時都能選準突破口,最終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為歷史增添了精彩的一筆。

  先秦歷史散文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朵光彩奪目的浪花,它包含的民本思想,讓我們感懷;在國家危急關頭,以大局為重、個人服從大局的思想,讓我們震顫;在對待個人不足的問題上,是明智地作出抉擇,識時務為俊杰呢,還是像周厲王一樣頑固不化,確實發人深省。我們應從古人身上找到答案,把自己融入社會大洪流中去,增強自己的責任感和憂患意識,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報效祖國和社會。

  先秦歷史散文教案范文三

  《左傳》等先秦敘事散文

  教學目的:了解先秦歷史散文的發展概況,掌握《左傳》、《戰國策》及《國語》的內容、藝術特色,了解歷史散文對后代的影響。

  重點:《左傳》的敘事藝術。

  難點:《尚書》真偽,《左傳》與《戰國策》作品分析。

  先秦時期,《詩經》之后,詩壇沉寂,代之而起的是蓬勃興盛的散文作品。

  先秦散文分類:歷史散文,諸子散文。

  第一節 從甲骨卜辭到《春秋》

  一、散文的萌芽

  散文的源頭可追溯到甲骨卜辭。甲骨卜辭是現存最早的記言記事的文字。散文和詩歌不同,它產生于文字發明之后。

  1、甲骨卜辭。釋名:甲骨卜辭是殷王室占卜的記錄文字,因為刻在龜甲、獸骨(通常是牛的肩胛骨)上,所以叫甲骨卜辭。

  殷商文化的一個明顯特征是迷信,無論大小事情都要預先問卜視兆。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還包括日后吉兇應驗情況,刻在甲骨卜兆旁。

  今所見甲骨文于清末發現于河南安陽,是商王盤庚遷殷后至殷亡時的遺物。卜辭所記內容豐富,包括祭祀、農業生產、田獵、風雨、戰爭、疾病等等方面,真實樸素地反映了殷商時期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情況。

  由于書寫工具(刀、骨)和寫作目的限制,甲骨卜辭寫得非常簡略,沒有成篇的文字,多數是些句子,最多也只是個片斷。

  2、銅器銘文。商周時期,君王、公候、臣子都可以作銅器銘文。君王所做銅器被視為國之重寶。商代銘文記事簡單,形式一律;周代銘文文字數增加,內容復雜,敘事已有一定規模,像《毛公鼎》等側重記言的銘文,其中的訓誥,已和《尚書》沒有什么區別。

  二、記言、敘事文之祖:《尚書》、《春秋》

  最早獨立成篇的文字見于《尚書》。《尚書》記言,《春秋》記事,是兩種不同的體式。

  1、《尚書》。

  釋名:根據王充《論衡》:尚書,即上古帝王之書的意思。它是我國第一部歷史散文集,匯集了商代至周代的歷史文獻。《尚書》有四個部分:虞書、夏書、商書和周書。虞書、夏書各有兩篇,商書五篇,周書二十篇。共二十九篇?!渡袝肺淖止艎W典雅,語言技巧超過了甲骨卜辭和銅器銘文,《尚文》文誥都是單獨成篇,有完整的結構。《十三經注疏》中的《尚書》有五十八篇,為古文尚書;前面先容的《尚書》是今文尚書。今文尚書二十九篇在古文尚書中。

  《尚書》的真偽問題。

  《尚書》在先秦時期已有定本,《左傳》等書中常常引用。秦始皇焚書時,有人將《尚書》暗藏于墻壁中。漢定天下后,由伏生傳出,因用漢代通行的文字隸書寫成,所以叫今文尚書。漢景帝時,魯恭王從孔子宅壁中發現又一部《尚書》,是用先秦古文字寫成的,因此稱為《古文尚書》。魯恭王將這部書交給了孔子后人孔安國。漢武帝時,孔安國獻書。當時《今文尚書》已被列入學官,所以古文尚書沒有受到重視,東漢末年失傳。到了東晉元帝時,豫章內史梅賾又找到了古文尚書,有58篇,其中還有孔安國的傳文。但據后人考證,這一部是偽作。清人丁晏《尚書余論》考證是魏人王肅所作。王將今文尚書分割成三十三篇,又杜撰出25篇,還有他偽造的孔傳,這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古文尚書》。

  這部偽書影響很大。因為唐代孔穎達為之作“正義”,唐王朝把它作為特訂的官書頒行天下,歷代相沿不改。

  就今文尚書來講,其中《虞》《夏》兩書也不可信,當出自戰國?!渡虝芬灿幸徊糠謧巫?。

  《尚書》內容:《尚書》是記言的史書。其主要內容是歷代帝王或執政大臣發布的號令、文告。

  除了號令、文告之外,《尚書》還有其他內容的篇章,如《夏書》中的《禹貢》是記載地理情況的;《周書》中的《洪范》是說明五行災祥的;《顧命》是陳述喪禮的。

  《尚書》的成就?!渡袝肥俏覈⑽牡拈_端,在散文發展史上極有地位。其成就:(一),已經具有結構較為完整、單獨成篇的文字?!渡袝肥俏覈谝徊烤哂谐善淖值纳⑽募?。它的每一篇文字都有比較完整的結構,每篇都能表達一個系統的思想,或記敘一個完整的事件,算得上獨立的文章,標志著先秦散文的進一步發展。如《周書×無逸》記載周公勸戒成王不要貪圖安逸,沉溺于享樂的言論,通篇以“無逸”為綱,作了有條有理的論述。層次分明,首尾完整,構思嚴謹,是一篇成熟的記言文。(二)記言比較生動傳神,能較真實地記錄說話人的講話內容,并描摹出說者的口氣、情感色彩,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渡虝?times;盤庚》,記敘盤庚由奄(山東曲阜東部)遷都殷(河南安陽西北)的前后,對臣屬的講話。感情充沛、言辭尖銳:“非予自荒茲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觀火。予亦拙謀,作乃逸。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不是我荒廢了做君王的德行,只是因為你們把我對百姓的好意秘而不宣,不懼怕我這個人。對此,我就象觀火一樣看得明白。只因我一時想不出好主意來整治,你們就大肆放縱起來。下面的口氣明顯緩和,連用兩個比喻指出搬遷的深遠意義?!肚厥摹芬彩侨绱?,用虛詞(虛詞傳神)將穆名的沉痛、自責反映出來。

  《尚書》局限。語言古奧艱澀。韓愈《進學解》:“周誥、殷盤,佶屈聱牙。”原因:年代久遠,語義變遷。《尚書》使用的一些詞,《國語》、《左傳》時期就已經不用或少用了。如盤庚上“出矢言”,矢,陳述、傳達。又如“都”“俞”這一類詞,在《尚書》中往往是語氣詞,后人己不再用。二是受書寫工具的限制,用字上力求簡省,一些能明確語法關系的虛詞也被省略不用,使人難曉其意。魯迅:“尚書只是當時口語的摘要。”

  《尚書》的局限在《春秋》中得到克服。

  2、《春秋》

  《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歷史提綱,它記載了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0年)共三百四十二年間的各國大事。

  《春秋》是根據魯國史料編撰的一部史書,本是魯國的春秋(史書)。當時各國都修史書,而且一般都叫做“春秋”,號稱“百國春秋”。其意是取春秋代序為一年。后來各國春秋亡佚,只有魯國的春秋流傳下來,于是,“春秋”成了“魯春秋”的專名。

  《春秋》作者《孟子》:“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報任安書》:“仲尼厄而作《春秋》”。但《左傳》中,《春秋》經文止于哀16年,并書“孔丘卒”?!豆騻鳌罚骸洞呵铩方浳闹褂诎Ч哪辍,F在一般以為,《春秋》不是孔子作,只是經孔子修訂過。

  《春秋》成就。第一,創立了簡潔而謹嚴的記事格式。《春秋》的記事一般是以何年、何月、何日、何地、何人、發生何事,結果如何為先后次序的,簡潔而嚴密,為后人提供了集中而簡明的記事格式。

  第二,具有樸素而精確的語言風格?!洞呵铩氛Z言平易樸素,它主要依靠字 句酌的功夫,對詞匯進行精選,用精確的語言記事,并含蓄地表達作者對事件的看法。比如對于戰爭的記載,分別選用伐、侵、襲、克、平、滅、取、戰、圍、殲、救、次、遷、追等不同詞語,表達戰爭的性質、情形、結果,以及作者對戰爭的態度。這種手法將散文從《尚書》古奧難懂的文體中解放出來,給后代提供了煉字造句的手法,建立了新散文的基礎。

  第三,運用符合邏輯的敘事方法?!洞呵铩返恼Z序安排,能從事件本身的發展過程出發,表現人對事件的熟悉順序。如《春秋×僖公十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隕石于宋五;是月,六 退飛過宋都”。

  但《春秋》記事過分簡單,對事件缺乏具體描寫,只是提綱式的記載。王安石謂之“斷爛朝報”。《左傳》則彌補了《春秋》在記事上的缺陷。

  《左傳》的敘事和記言

  《左傳》原稱《春秋左氏傳》。它沿襲了《春秋》編年紀事的體制,并基本上是以《春秋》為綱,補敘具體歷史事件而成。

  《左傳》記事起于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共二百五十四年。擺閘廠家擺閘廠家比《春秋》多十三年。一般以為成書于戰國早期,最后編寫者是一位儒家學者。與《春秋》一樣,《左傳》不只是對歷史事件作客觀的羅列,而且還表達了對事件的熟悉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場上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作出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道德倫理評價?!蹲髠鳌肪S護周禮,尊禮尚德,以禮之規范評判人物。同時,作者還以歷史的眼光,記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諸侯的爭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的吞并,表現了新舊政治勢力的消長,揭示了社會變革的趨勢?!蹲髠鳌愤€表現了重民、以民為本的思想,反映了《左傳》進步的歷史觀。

  《左傳》的文學成就:

  首先,《左傳》十分長于描寫戰爭,所記的大大小小軍事行動有三四百起之多,我國軍事上著名的戰役,如晉楚城濮之戰,秦晉殽之戰,齊晉鞌之戰,齊魯長勺之戰等都有著錄?!蹲髠鳌穼憫馉幍囊粋€突出特點是,不僅僅把戰爭看做是刀光劍影的博斗,而是將戰爭視為一種復雜的政治現象加以描述,表現了《左傳》作者社會觀點,尤其是戰爭理論的深刻性。使人深刻地感到戰爭的勝敗決非偶然。如書中對晉楚城濮之戰的描寫,直接寫戰爭的文字不多,而對晉、楚兩國戰前的外交糾紛,君臣情況,兵力、士氣做了充分地描寫,以至使雙方的勝負,早就在讀者的料想之中。

  其次,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沖突中,來立體化地表現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如“齊魯長勺之戰”中寫曹劌,通篇作者未加一句評判議論,而曹劌的思想、性格、風度卻宛然如見。

  《左傳》敘事中人物的行動、對話構成表現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絕少對人物外貌、心理等主觀靜態描寫。通過人物在重大歷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現,形象得以完成。

  《左傳》寫人不象紀傳體歷史著作,在一個專章中敘述一個人物的生平事跡。由于它是編年體,人物的言行事跡大多分散記錄在事件發生的各個年代,很少對某一人事集中描寫,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跡聯系起來,才能得到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

  再次:《左傳》發展了《春秋》筆法,不再以事件的簡單排比或個別字的褒貶來體現作者的思想傾向,而是通過對事件過程的生動敘述,人物言行舉止展開描寫來體現其道德評價?!蹲髠鳌愤€創立了一種新形式,即在敘事中或敘事結束后直接引入議論,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來對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評價。這種形式,更鮮明地表現出作者的立場和感情,增強了敘事的感情色彩。標志著我國敘事散文的成熟。

  復次,《左傳》中的記言文字,主要是行人應答和大夫辭令,包括出使他國專對之辭和向國君諫說之辭等。這類記言文字無不“文典而美”、“語博而奧”,簡潔精煉,委曲達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劉知幾《史通》贊《左傳》辭令之美:“諒非經營草創,出自一時,琢磨潤色,獨成一手”。大約當時的外交辭令已很講究,史家記述時又加修飾,故而文采斐然。

  第三節 《國語》的文學成就

  《國語》是我國第一部國別史,分別記載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的歷史片斷,記事時間起于周穆王(西周),終于周定王[戰國初期(魯悼公)](-1000――440)成書約在戰國初年。

  主要記“言”。

  作者,司馬遷以為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報位安書)],但《國語》的思想傾向和文章風格都和《左傳》不同,所記史料也有與《左傳》相抵觸的地方,文采也頗為遜色,所以后人一般認為它們不出于一人之手。

  《國語》和《左傳》也有關系,這就是被后人硬性派定的“春秋二傳”之說:《國語》外傳、《左傳》內傳。其實《國語》和《春秋》并沒有什么聯系,《國語》沒有解釋《春秋》的成分,把它當著《春秋》之傳是不合適的。

  思想傾向?!秶Z》一書主要記載當時知名人士、貴族士大夫的言論,以此反映出春秋列國的政治、軍事和外交活動情況。其主導思想是儒家,比如以民為本、重天命、講忠恕、崇尚禮制這些思想在《國語》中比較突出。同時,《國語》還兼有道家和法家思想。如周語有崇尚陰柔致勝的內容,《晉語》有記載]矛盾向反面轉化的語錄?!洱R語》一卷幾乎自始至終談論霸術。較為復雜。

  藝術成就??偟膩碇v,成就不高。有不少篇章只能算作原始材料,藝術加工較少。文筆簡單而平板,不象《左傳》那樣富于文采和變化。

  但也有少數篇章寫得很好。比如《周語》《上召公諫厲王弭謗》一文,論點鮮明,說理平實、嚴謹,行文上句式整潔、比喻形象,顯得很有文采。《晉語》記載重耳***始末,比《左傳》更加詳細具體,帶有傳奇色彩,情節十分生動曲折。擺閘《越語》借勾踐滅吳的故事,寫出了勾踐的頑強、堅韌的性格。

  第四節 《戰國策》的文學成就

  《戰國策》也是一部國別史。

  《戰國策》是我國策士之文的匯編。戰國時,這些文章有很多,有人把它加工成冊。估計加工的人很多,所以這部書有很多名稱。劉向在《戰國策敘》中說其“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長書,或曰修書”。他認為《戰國策》是“戰國時游士輔所用之國,為之策謀,宜為‘戰國策’。”于是定名。 作者?!稇饑摺肥菓饑鴷r期各國史料的匯編(成于秦漢之際),不是出于某一人之手,也沒有作者主名。到西漢時,劉向對它作了整理、校訂,把材料按國別分類,編制成書。劉向是其編定者。

  內容?!稇饑摺肥且徊繎饑鴷r代縱橫家為所用之國出謀劃策的資料匯編,它記敘了謀臣策士游說諸侯的言論及其縱橫捭闔的活動,描繪出一些人情世態,反映了當時的政治大事和各種社會矛盾。

  思想傾向。全書貫串的是縱橫家思想。主要表現為:崇尚謀略、追求個人名利、重民貴士(重視人才),并具革新精神。和儒家思想大不相同,所以歷代受到冷遇,“學者不習”。

  對縱橫家思想的評價:縱橫家思想比較復雜,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也有應予否定的方面。作為縱橫家個人來講,他們的思想境界一般都不太高,以追求個人名利為主。為達此目的,不擇手段,玩弄陰謀,朝秦暮楚。如蘇秦開始依附秦惠王,在其面前夸說連橫的好處。但惠王未被說動。于是蘇秦與秦為敵,轉向合縱,游說山東六國對抗秦國。他在游說秦王失敗后說:“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可見其游說的目的。當他游說六國成功,身掛六國相印,衣錦還鄉,又說:“人生世上,勢位富厚,盍可以忽乎哉!”

  文學成就。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大都成功?!稇饑摺返奈膶W成就首先表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這一方面超過了《左傳》。具體表現:1、對戰國時期社會各階層人物都有描寫。尤其是各色“士”的形象更是鮮明生動。例如蘇秦的形象,飽滿而有特色。他和其他的士有共同之處,不惜用任何手段追求個人名利。但又有著自己的個性特征:頑強、自信。他起初游說秦惠王,但秦王不為所動,用“愿以異日”表示委婉的拒絕。蘇秦并未恢心,又用言辭企圖贏取秦王的好感。但是秦王仍然無動于衷。蘇秦又一連上書十次,直到“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難以生存,才離秦而歸。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他,他的信念絲毫沒有動搖。發憤讀書一年,“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其頑強自信,可見一斑。其他如馮諼、張儀、魯仲連等人物形象也都很鮮明。

  二、《戰國策》還以波濤起伏的情節,個性化的言行,傳神的形態和細節來描寫人物?!稇饑摺吩趯懭松希环矫胬^承了《國語》相對集中編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發展,出現了一個人物的事跡有機集中在一篇的文章,為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的成立開創了先例。

  三、《戰國策》在語言藝術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學成就的重要方面。三輥閘在《戰國策》中春秋時期從容不迫的行人辭令,已演化為議論縱橫的游說之辭。游士說辭,往往引類譬喻,借習見的事物為喻,循序漸近地達到辯說的目的?!稇饑摺愤€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聞掌故來增強辯辭的說服力。

  四、《戰國策》的敘述語言長于鋪張渲染,有時描寫相當精細。如寫蘇秦說秦王不行時的狼狽之狀,發跡后途經家鄉時的躊躇滿志;荊柯刺秦王易水離別的慷慨悲壯,都很成功。

  第五節 先秦敘事散文對后代文學的影響

  一、先秦敘事散文的體例、思想、寫作藝術等對后世史傳文學的創作有直接啟發?!妒酚洝敷w例是在先秦編年史,國別史的基礎上的創新和發展,而《漢記》《資治通鑒》等則是《春秋》《左傳》編年體史書的直接繼承。先秦敘文散文記述歷史事件時直書其事、褒貶鮮明的特點,《左傳》開創的既敘述故事,又描寫人物的形象生動的寫史傳統簡煉蘊藉的語言風格,也都對后代史傳文學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先秦敘事散文是后世散文寫作的楷模。如秦漢以后,《左傳》的文章一直為人所喜愛,尤其是唐宋以來的古文家,都非常推崇《左傳》,并把它作為文學范本。

  3、先秦敘事散文的敘事藝術,對我國古代小說的產生發展及其獨特的藝術個性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先秦敘事散文敘述事件中表現出的褒貶分明的傾向性,對我國古代小說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影響。其次,先秦敘事散文奠定了我國古代小說基本的敘事結構。第三,我國古代小說寫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散文中已初具規模。第四,我國古代小說和戲曲作品對歷史題材的重視,也受到先秦敘事散文的啟發。

  作品講析:《左傳×城濮之戰》、《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參考文獻:

  一、教材附錄。

  二、張高評《左傳之文學價值》。

  三、諸祖耿《戰國策注匯考》。

2743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下大辉| nhk新闻| 魔1983| 等着我主持人| 五行字库查询| 麻豆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小丑2014| 二年级上学期口算题| 啊嗯啊嗯| 四年级下册绿| porn21| cctv16体育节目表今天目表| 家庭琐事美剧电影观看完整版| 夜夜夜夜简谱| 地狱究竟有几层电影| 电影继母劳拉| 刘浩存个人资料及简介| 公共基础知识1000题及答案| 葫撸娃| 苏晓电视剧叫什么名字的| 暧昧电影| 77316电影| 视频污污| 关鹏| 中国式离婚演员表| 七年级地理课时练电子版 | 天津电视台体育频道节目单| 帕米尔的春天笛子独奏| 美女网站视频免费| 寰宇地理| 《侏罗纪公园1》电影免费观看| 花煞| 进击的巨人2| 邓为个人资料及简历| 青楼春凳打板子作文| 美女爆白浆翘臀xxoo| 血疑电视剧| 活动评价| 法律援助中心免费写诉状| 乱世危情电视剧演员表| 李洋演员个人简介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