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期末試題2016(2)
高二語文期末試題答案
1、B(盡快(jǐn ) 靜若處子(chǔ ))
2.C(A編纂,B影碟,D開源節流)
3.D成分殘缺,“建立”后確實賓語,“督察”后加“制度”。
4. C
5、A (耽:沉迷)
6、B (B焉:句末語氣助詞。A項之:代詞,這;助詞,取獨。C者:代詞,的人;代詞,這樣。D而:連詞,表轉折;連詞,表承接。)
7、C (對“世俗脂韋”和“ 于今人遠矣”理解有誤。)
8、D
9、①古代擅長寫詩的人,是那些不自認為是詩人的人。(3分,注意“自命”、判斷句式)
②如果有的話,把我的主張告訴他們,他們一定不會認為我不對。(3分,“茍”、狀語后置、賓語前置、“非”)
③只有能夠懂得做人比寫詩重要的人,他的詩才是好的(有分量或厚重的)。張五典差不多是這一類人吧。(“于”及介賓短語后置,“重”、“殆”“倫” ,4分)
10、(1)答:柳詞寫的是秋柳,用的是比喻,詩人借傷柳以傷別,一反古人“樂景寫哀情”做法,以哀景映襯手法,突出了人間離恨之深。周詞寫的是春柳,用的是夸張,設想在長亭路上,年復一年,送別時折斷的柳條恐怕要超過千尺了。表面看來是愛惜柳樹,而深層的涵義卻是感嘆人間離別的頻繁。情深意摯,耐人尋味。
(2)答:“獨自憑蘭橈”句,收景出人,以人物行動見意,把讀者引入詞情最苦處,“獨自”二字下得沉重,寫出自己帶著深深的別離愁情倚著船漿孤身飄零而去的愁苦況。
“愁一箭風快” “愁”字下得新奇,代行者設想,風順船疾,行人本應高興,詞里卻用一“愁”字,因為有人讓他留戀著。回頭望去,那人已若遠在天邊,只見一個難辨的身影,“愁”字包含著無限的悵惘與凄惋。
11.略
12.B(“唯有口傳心授才能使流派發揚光大”說法與原文不符,原文第⑤段的表述是“而京劇卻仍然主要通過傳統的口傳心授”。)
13.B(A.從原文第⑤段看,“新技術”“新工具”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必須借助新技術、新工具煥發生機”的說法言過其實;C.觀點與例證矛盾,楊寶森是屬于“掌握技法后另謀一幟”一類的;D.從文章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況且,當前講流派傳承,帶有強烈的搶救性質,有些重要流派后繼乏人,就更不可忽視承學的階段性和多樣性了”來看,此項說法有所偏頗。)
14、①流派作為藝術家的主觀創造,須得到客觀認可,即主觀與客觀統一,傳承才能實現。
②傳者可借助新技術、新工具來教學,但仍需保留一定的情感因素,來口傳心授;承學有著階段性和多樣性,學者需要由淺入深,從低到高,循序漸進,并能創新進取。
③善學者在傳承時常依自身條件與流派距離遠近,要么貼近要么掌握技法后推陳出新。(答出1點1分,2點3分,3點4分。)
15. 這既反映了同學們對兩次回答的認可,又在結構上前后照應。(各2分)
16. .四位同學都善于思考?思維活躍?積極回答問題?(3分)但性格中都有自私、冷漠、 提防、猜疑的一面。(3分) (四位同學都是主動回答問題的,且回答的角度各有側重,可見他們思維活躍,肯動腦,善思考。但這些回答不論是說這個男人是套近乎、要收費、搶東西還是搞推銷,都將其行為世俗化、功利化了。如此以已度人,足以折射出他們性格中自私、冷漠、提防、猜疑的一面)
17. 一語雙關?①實指:老師出了一道分析題,小說圍繞分析題展開情節。(3分)②虛指:?借“分析題”分析了當今社會的素質教育、道德觀念和社會風氣等問題。(3分)?(這篇作品的題目是“分析題”,從表層看,這就是老師為活躍課堂氣氛、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而出的一道分析題,但最后老校長的介入,將學生引向了對社會世態人心的分析,升華了文章的主題,可見“分析題”一語雙關。)
18. ①標準答案顯示的是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價值觀,而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在商品經濟的沖擊下,人們的價值觀不斷受到影響并發生變化,社會上一種急功近利、自私冷漠的思想也影響了老師和學生。(3分)②老校長見證并經歷了人與人之間由互相幫助、關愛?到相互提防猜疑的社會風氣的變化,內心充滿感傷。老校長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看到了教育的現狀,深感憂慮。“流淚”表現了他深切的責任感。(4分)?(解答此題第一問時?要注意結合當前的社會現實,對學生、老師的答案進行分析,這樣自然就能分析出原因。比如商品經濟的沖擊,人們觀念的改變等。在結尾部分,“校長流淚”既是因為他對現實社會中助人為樂的美德的缺失感到憂傷,也是因為從這位老師和學生們對過去那個年代人與人真誠互助的不相信中感到了教育下一代仍然任重而道遠,對此十分憂慮。而校長的這種憂傷與憂慮是其真情的流露,令人深思。同時?“流淚”也表現了他高度的責任感。)
19.(1)教育部啟動中小學綠色評價 睡眠時間納入體系
(2)要點:新聞事實+新聞評論
20.要點提示:
(1)儒道兩家思想的相同之處:都表現出對社會的關注,體現了要有所“為”的處世態度。(2分)
儒道兩家思想的不同之處:在立身處世方面,儒家提倡應積極尋求能為世所用的機會,表現出一種進取精神;道家認為要順應自然規律做事,順應自然施行教化,不強行制定違背自然規律的指令,提倡“無為而治”。(4分)
要點提示:
(2)儒道互補一直是中國思想文化演進的主要內容,在現代社會仍有其現實意義。在新時期,我們既要以儒家的積極進取為人生態度,銳意進取,建功立業,又要用道家思想調節緊張心態,順其自然,超然通達,順勢而為。(答案能結合上述觀點言之成理即可。)(6分)
以上是由小編分享的高二語文期末試題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看過“高二語文期末試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