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2課練習題
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2課練習題
A.游目騁(chěng)懷 彭殤(shāng) 釃(shī)酒臨江 蜉蝣(yóu)
B.氓(méng)之蚩蚩 骙骙(kuí) 公姥(mǔ) 曖曖(ài)
C.蓊(wēng)蓊郁郁 斂裾(jū) 潭柘(tuò)寺 何時可掇(duō)
D.青青子衿(jīn) 廬冢(zhǒng) 桑葚(shèn) 激湍(tuān)
2.下列各組中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3 分)
A.裊娜 鑲邊 垝垣 義憤填膺
B.斑駁 蕭索 凋零 婆娑起舞
C.淅瀝 倩影 猗郁 一椽破屋
D.蒲葦 煩燥 玳瑁 秋蟬廝叫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
A.方博士到場時,整個大廳都坐滿了和顏悅色的大學生,大家都為有機會聆聽這位科學家的演講而興奮不已。
B. 春秋時期列國紛紛稱王,周室更不算回事,戰國時的周朝天子,至多只能和宋、魯等小國的君主相提并論罷了。
C.今年,中國電腦領域的大哥大 ——聯想集團收購了IBM筆記本計算機制造權,在國際信息產業界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D. 王老師在山村小學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一心撲在學生身上,他這種好為人師的精神深深打動了純樸的鄉親們。
4. 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3分)
A.對姓氏源流的探索,不僅能激發我們的民族認同感,還能激發我們的家族自豪感。
B.巴黎圣母院又稱巴黎圣母大教堂,歷時一百五十余年才修建完成,是歐洲早期哥特式建筑和雕刻藝術的代表。
C.于是,"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就流傳開來,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論語》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之深遠。
D.中國的古典詩詞,千百年來代代相傳,許多篇章為人們熟讀成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語言和諧優美,念起來瑯瑯上口,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5. 下列關于作品、作家及體裁對應有誤的一項是 ( )(3分)
A. 《故都的秋》--朱自清--散文
B.《囚綠記》--陸蠡--散文
C. 《離騷》--屈原--詩歌
D.《歸園田居》--陶淵明--詩歌
二、積累(12分)
6. 補寫下列詩文名句。(12分)
(1)匪我愆期, 。 ,秋以為期。《詩經·氓》
(2)曖曖遠人村, 。 ,雞鳴桑樹顛。 《歸園田居》
(3)是日也,天朗氣清, 。 , 俯察品類之盛。
《蘭亭集序》
(4)清風徐來, 。舉酒屬客, ,歌窈窕之章。
《赤壁賦》
(5) , 。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古詩十九首》
(6)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 。 《短歌行》
三、鑒賞與閱讀。(10分)
(一)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后面的填空題。(4分)
蟬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
7、這首五絕是虞世南寫的一首詠蟬的小詩,很為后人稱道。詩人別有會心,認為蟬聲遠傳,并非借助 的傳送,"居高"自能致遠。運用
的藝術手法,以蟬自況,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
(二).閱讀下面文段,完成下面8——10題(共 6分)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里的家蟲。
8. 第一節里,"感到十分的秋意"的"十分"的意思是( )(2分)
A. 副詞,很
B. 形容程度深
C. 意思即"十二分"
D. 程度副詞,非常,極其
9. 作者認為牽牛花的色彩"以藍色或白色者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對之理解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這充分說明作者對色彩的研究也頗有造詣,也反映了作者對顏色的看法。
B.四種顏色里,確確實實是藍、白色最好,不濃不淡,不妖不艷,恰倒好處。
C.這與文眼一致,從視覺效果上突出了北國秋的"清、靜、悲涼",恰當地傳達了作者的情感。
D.作者僅僅是為了表達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實際上,淡紅色的牽牛花還是蠻不錯的。
10. 對三節文字分析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在這三節文字里,作者從不同的側面向我們展示了北國的秋景,表達了作者對北國秋天的熱愛之情。
B.三節文字,一一對應地表現了北國秋天的"清""靜""悲涼",雖然各自互有滲透,但還是各有側重的。
C.在寫北國之秋的時候,作者時不時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節都將故都之秋和南國之秋進行對比,更加鮮明地表現了作者對故都秋的喜愛。
D.三節文字,每一節都綜合運用了記敘、描寫、議論、抒情和說明等多種表達方式,使得行文活潑不呆板。
四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題。(12分)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1. 對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 于是余有嘆焉 嘆:感慨
B. 夫夷以近 夷:平坦
C. 無物以相之 相:幫助
D. 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 悲:悲傷
12. 下列加點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于是余有嘆焉
B.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C.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D.可以無悔矣
13、下列不屬于"此余之所得也"的"得"這一項的是:( )(2分)
A.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B.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C.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 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1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每小題3分)
(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3分)
譯文:
(2)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分)
譯文:
五.閱讀下文,回答下面的15—18題。(18分)
大樹和我們的生活
如果你的生活中周圍沒有偉大、高貴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辦?請不要變得麻木,不要隨波逐流,不要放棄向生活學習的機會。因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圍還有樹——特別是大樹,他會教會你許多東西。一棵大樹,那就是人的親人和老師,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它就是偉人、高貴和智慧。
樹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長久,從“閱世”的意義上看,人是比不過樹的。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圍靜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種虎臥龍盤的老柏,會不由得生出某種敬畏和感激——有什么辦法,帝王們全都死了,它們卻依然活著,默默地居高臨下地看著人間的興衰更迭、生死榮辱。在某種意義上,它們就是歷史,它們就是帝王。
我甚至覺得沒有什么哲學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樹給人的啟示和教益更多。同樣是生命,樹以靜以不言而壽,它讓自己扎根大地(根據地)并伸出枝葉去擁抱天空,盡得天地風云之氣。樹的存在為人們貢獻了自己的全部,從枝葉到花果根干,卻也從未向人們索取過什么。許多家畜供人驅使食用,但同樣也靠人喂養照料。樹本來是用不著人養的,它在大自然中間活得好好的,姿態優美,出神入化。
等到大樹被伐倒了,人們看到了它的心——年輪,一圈一圈,歲月的波紋蕩漾,生命的記憶永存。這時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樹決不是麻木的,而恰恰是有靈有智的。它雖不語不行,心里面卻比誰都清楚。它與山河大地、飛禽走獸、風云雨雪雷電霧的關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諧。它是處理這些復雜關系的大師。
它不靠捕殺誰、獵獲誰而生存,但它活得最長久。這可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它連草也不吃,連一只小蟲子的肉也不吃,但它卻能長得最高大,最粗壯,最漂亮。這才是奇跡呢,樹不用吃飯。真正有生命活力的大樹全都已經與天地風云融為一體了,他與山河共呼吸,取萬物之精氣,反過來又養育萬物;得日月之靈華,結果又陪襯日月。若是說什么氣功,樹才是真懂氣功的大師。
我在塔克拉瑪干邊緣的墨玉縣見到過一棵八百年的梧桐樹王,那樣干燥的沙漠邊緣,它得有多大的修行才能活過來呀?何況它不僅活著,而且枝葉繁茂,生機勃勃,它像一個巨人一樣健康的屹立著,襟懷博大,人和梯子在它的腳下顯得極其可笑。
它的王者風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擁的虛勢造成的,它靠它的是閱歷、它的頑強生命力、它的光輝的生命形態,使人望之而生敬仰之心、愛慕之情,使人認識到偉大、高貴、智慧這些詞語從人類頭腦中產生時的本意。
我還見到過五百年高齡的無花果王,它占地數畝,落地的無花果使他周圍散發著甜膩的腐敗和幽深的清香,它的枝干如同無數巨蟒糾纏盤繞、四處爬伸。它達到了它這種植物的極致,造就成、編織成一座自已的宮殿。
一棵樹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大大小小的災難,但它要是都挺過去了,經歷了時間的考驗,它就會成為一棵大樹。這樣的大樹會引起人們特殊的敬意。比如在哈密,就有一些幸存下來的百年老柳樹。它們的形態確實不同凡響,一看就知道,是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經歷的樹。它們身上都有編號掛牌,就像勛章一樣,代表著特殊的榮譽。這些柳樹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左宗棠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樹。可是當年“遍栽楊柳三千里”,能活到今天的,已經只有這些了。
你細細端詳這些巨大的柳樹,會從他們每一棵樹的神態上,找到左宗棠的神韻,一派大人物風范。我當時就頗感疑惑,心想,難道樹也會遺傳栽樹人的風貌嗎?要是果然如此,那樹就是通神通靈的生物了。
(選自《美文十年精華》,有刪節)
15、文章的題目說“大樹和我們的生活”。作者認為大樹和我們的生活的關系是什么?請用簡要的語言概括。(4分)
16、從全文看,作者認為一棵大樹,“那就是人的親人和老師”“它就是偉人、高貴和智慧”的主要依據是那幾點?(3分)
17、文中列舉八百年梧桐樹王、五百高齡的無花果王兩棵大樹,主要贊揚它們什么?請分別找出最關鍵的句子并做簡要分析。(4分)
18、⑴一棵樹要成長為一棵大樹,必不可少的條件是什么?(3分)
⑵大樹的成長過程對我們的成長有什么啟示?(4分)
六、語言運用(3分)
19、把下列句子組合成語意連貫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當的一項是( )(3分)
①因此,我們并不求所有傳統文化的研究者個個都精通傳統文化中的上、
中、下層。
②我相信這樣做,對于研究工作將會是很有益的。
③我們只要求他們個人胸中都有這種層次的區分和它們中間的聯系。
④事物本身有一定的分野。
⑤他們在從事某項工作時,不能把自己研究的對象完全孤立化就行了。
⑥學術工作也不能不有所分工。
A.②④⑥③⑤① B.④⑥①③⑤②
C.④⑥②①⑤③ D.②①③⑤④⑥
七、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30分)
20、我們在生活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當我們實現了自己的一個人生目標時,有些人會因滿足而放慢自己前進的步伐,甚至有人會停止前進。更有一些人,他們會向著更高的目標繼續奮進。這樣,成功既是某一段生活的終點,又是新的攀登的起點。請以"起點"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
(2)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3)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
看過“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2課練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