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會教學設計 云南的歌會說課稿
《云南的歌會》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會》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課文。第四單元所選的五篇課文介紹了我國部分地區的節目風俗和民間軼事,組成了一幅幅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卷,學習這個單元,能夠引導學生關注民俗,學會從生活中發現無窮樂趣,還能增強學生的民族感情。
《云南的歌會》出自現代作家沈從文之手,在“歌會”的大標題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筆描繪了三種不同場面的民歌演唱,對每一個場面的描寫都各有特寫,三個場合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
二、學生特征分析
1、我所教的學生是佛山禪城區南莊三中八年級網絡實驗班的學生, 一人擁有一臺電腦。對信息技術掌握得較好,每位同學都能較熟練地運用網絡查尋收集有用的資料幫助學習。
2、南莊是農村,這里的經濟雖然發達了,但學生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且又多忙于生意,對孩子學習上的關注比較少,因此,學生的的文化素養不是很高。
3、因為習慣于說粵語,學生普通話的表達不是非常流暢規范。
4、學生思維活躍,肯動腦筋,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尤其對借助網絡學習的能力較強。
5、本課是在八年級下冊的第四單元中的首篇課文,在這之前學生已學過不少散文,對于散文的特點已經有所了解,歸納概括能力也有所提高。但是,對于民俗內容卻缺乏了解,因此,在整堂課中我安排了三種不同方式的拓展閱讀,以加深學生對民風民俗的了解和對民風民俗的熱愛。
三、教學目標分析: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掌握本文中所有的生字詞。
2、培養在誦讀中提煉課文內容的能力。
3、引導學生賞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場面描寫及精彩的語言。
4、深入了解當地的民風民俗,并且能當堂寫作。
二、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反復朗讀理清文章思路
2、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方式賞析文中三個歌唱場面的內容和特點。
3、通過不同方式的拓展閱讀,拓寬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民風民俗的了解和熱愛。
4、通過當堂對當地民風民俗的打寫訓練,,使學生通過這兩個課時的學習,真正能得到聽、說、讀、寫的語文訓練。
三、 情感和態度目標:
感受作者筆下美好的生活,培養學生熱愛民俗文化的情感。
四、教學重點:
賞析文中三個歌唱場面的描繪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有不同。
五、教學難點:
理解環境描寫對表現文章主題的作用。
六、教學策略
一、課時安排:本篇課文用兩課時完成。
二、教法選擇:
第一課時:
1、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2、云南民俗,加深印象。
3、了解作者,建構支架。
4、字詞檢測,落實基礎。
5、自由朗讀,感知課文。
6、小組合作,解構課文。
7、師生互動,妙法點撥。
8、民俗拓展,開闊視野。
第二課時:
1、情景假設,深問促思。
2、合作探究,感悟內化。
3、典型賞析,隨段拓展。
4、課堂隨筆,知識遷移。
七、媒體的選擇應用
1、媒體的選擇:多媒體網絡課件
2、媒體的作用:A、創設情景,營造情感氛圍。B、學生拓展閱讀的平臺,為學生提供閱讀資源,節省時間,最大限度的提課堂效率,使學生的認知廣度、深度和投入程度都得到加強。C、溝通課內學習與課外鉆研的橋梁。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1、導語:我們知道民風民俗是我國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今天,就讓我們隨著沈從文的筆一起去欣賞《云南的歌會》。
2、讓學生觀看電影《五朵金花》中的經典片段《蝴蝶泉邊》(1分鐘)。
[設計意圖: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布魯納的認知理論認為創設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產生強烈的認知需要。在這里教師用簡潔的語言直截了當的切入課題,并由學生所感興趣的情歌對唱入手,運用電影《五朵金花》中的經典片段《蝴蝶泉邊》營造情感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在短時間內集聚學生的有意注意。]
二、云南民俗,加深印象。
1、過渡語:云南的民風民俗,除了唱歌之外,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內容,現在,讓我們來做進一步的了解。
2、教師指導學生閱讀“云南的其他風俗”。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產生強烈的認知需要。]
三、了解作者,建構支架。
1、過渡語:是什么樣的人能做了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是誰能把我們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化做筆下美妙的風景讓每一個閱讀它的人都賞心悅目呢?,讓我們了解作者——沈從文。
2、引導學生點擊網頁“了解作者”。
[設計意圖:“言為心聲”,通過文字可以了解作者。同樣,通過作者也可以了解文字,同時拓寬學生視野,從而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和語言風格,為解讀課文做鋪墊。]
四、字詞檢測,落實基礎。
1、教師引導學生點擊頁面“字詞檢測”,并要求學生把老師標示出來的生字詞齊讀兩次。
2、檢查學生對詞語的掌握程度。
3、讓學生自己提出還不明白的字詞。
[設計意圖:加強基礎知識的落實和檢測。萬丈高樓平地起,字詞的教學一定要落實,特別是對于不習慣說普通話的部分地區。]
五、自由朗讀,感知課文。
1、讓學生放聲自由地朗讀課文。
2、提出朗讀要求:看看本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哪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每個場面各有什么特點?
[設計意圖:通過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讓學生的情緒與作者的情緒互通、共鳴,把學生帶到作者的情感世界 閱讀是語言輸入的主要途徑。同時,帶著問題朗讀,避免了朗讀的盲目性,增強了閱讀的目的性,提高了閱讀效率。]
六、小組合作,解構課文
四人小組討論解決剛才老師布置的閱讀題目—— 本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哪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每個場面各有什么特點?
[設計意圖;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羅杰斯的以人為中心的理論認為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這樣安排既可突破重點,化解難點,又可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還可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的精神。]
七、師生互動,妙法感悟。
教師讓學生自主發言,展示自己本組討論的結果。
[設計意圖: 杜威指出:“要使教育過程成為真正的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教學過程是由教師和學生雙方共同活動所形成的過程。這樣安排,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性。]
八、民俗拓展,開闊視野。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讓學生在同類題材的拓展閱讀中獲取知識,開闊視野,提高自學能力。]
第二課時:
一、假設情景,深問促思。
同學們,現在我們正走在去云南旅游的路途上,我們的導游小姐告訴我們,我們即將要參加的一個旅游景點正是我們《云南歌會》所描繪的三個場景,遺憾的是我們只能三選一,同學們,你將參加哪一個歌會的情景呢?
[設計意圖:布魯納的認知理論認為“創設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產生強烈的認知需要。”創設假想的問題情境,投石激浪,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有參與的時空。]
二、合作探究,感悟內化。
1、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合作討論,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盡情的提出自己的見解。
2、教師來回巡查,可隨時參如學生小組的討論,也可馬上解答學生提出的疑問。
[設計意圖: 何克抗教授認為課堂:要處理好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的關系。羅杰斯的以人為中心的理論也說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這樣可培養了學生的討論合作能力,達到人人參入,共同進步的效果。]
三、典型分析,隨段拓展。
1、過渡語:現在,請同學們說說——你愿意參加哪一種歌會的形式呢?
2、激勵學生踴躍發言,教師引導學生圍繞人物、環境、場面描寫這三個重點來賞析。
3、學生可隨意說出自己喜歡參加的場景,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內容的不同,引導他們隨即進行相關內容的拓展閱讀。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這樣安排有效地凸現了教學的重點、難點,使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個個突破。學生在閱讀時能有的放矢,極大地節省了搜索閱讀的時間,提高了閱讀效率。又迅速地達到了開闊視野的目的。]
四、課堂隨筆,知識遷移。
1、過渡語:云南是幸運的,因為有了沈從文,我們就能品位到如此美麗而富于詩意的民風民俗,同學們,我們身邊也有啊!我們生活的南莊,也有很多獨特的風俗習慣,比如“南莊的粽子”、“賣懶”、“奇特的紅包”、“春節送禮的講究”等等,今天,就讓我們來做第二個沈從文,讓我們用我們的筆把我們南莊別具一格的民風民俗記載下來,讓更多的人了解南莊,熱愛南莊!
2、指導學生按要求打寫:
要求:
1、題目自擬,題目的內容要具體,不能太籠統。
2、仿照本文中三個場景的描寫方法,有所側重的描寫其中一點。
3、字數在300字以上.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而“寫”又是最高的能力。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美麗濃郁的民俗文化,鼓勵學生寫出當地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達到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云南的歌會》說課稿
各位評委,我說課的課題是,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六課《云南的歌會》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手段、學法指導以及教學過程的設計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想進行說明。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所選的五篇課文介紹了我國部分地區的節目風俗和民間軼事,組成了一幅幅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卷,學習這個單元,能夠引導學生關注民俗,學會從生活中發現無窮樂趣,還能增強學生的民族感情。
《云南的歌會》出自現代作家沈從文之手,在“歌會”的大標題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筆描繪了三種不同場面的民歌演唱,對每一個場面的描寫都各有特寫,三個場合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
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風民俗,從中得到美的享受,還能學習敘事性文章的寫法。
2、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基于對教材的這種認識,本課我確立了三個教學目標:
①了解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
②體會云南歌會的美。
③體會“山路漫歌”的立體美。
初二學生對寫人記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閱讀基礎,但是對文章內容把握的準確度和對文章主題理解的深度上還有待提高。而且我們北方的學生對云南的民風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因此,我確定本課的重點難點分別是:
[重點]:
1、了解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
2、深入理解云南歌會所蘊含的美。
[難點]:
品味體會“山路漫歌”這個片斷的立體美。
第二、教學方法、手段
本文所寫內容豐富,語言生動富有表現力,充滿了情趣,根據文章這一特點,我將充分發揮學生作為閱讀主體的作用,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借助多媒體等電教手段,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來使學生深入體會云南歌會的美,理解課文的深刻含義。
第三、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我的導語是這樣的:
在云南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每逢集會或節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即興歌唱,互相問答,游戲傳情。這和同學們在電視或廣播中接觸過的演唱會、音樂會大不相同,云南的歌會有哪些特色呢?我們通過學習《云南的歌會》這篇文章來了解一下。
我首先讓學生通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并提出問題:“云南的歌會”有哪三種形式?
學生通過初步的閱讀思考,歸納出“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這三種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
為了讓學生深刻了解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更好的體會云南歌會的美,我分兩步來講清本課的教學重點。
(二)講析重點
第一步:以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采用比較閱讀,分析比較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在內容上的側重點和寫作手法上的差異。
通過討論、分析、歸納,學生能夠明確:
山野對歌具有對抗賽的性質,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寫唱歌人,在外貌,神態等方面對演唱者進行工筆描繪,云南女子的獨特服飾,高超的打秋千本領,顯示了她們開朗、活潑和充滿智慧的性格美。人美,唱出的歌一定會更美!
山路漫歌是即興的自由歌唱。作者著力描寫唱歌人所處的優美環境,天如此之藍、花如此之美,悠悠鳥鳴如此婉轉動聽,而在這樣美好環境中長大的女孩兒,自然是歌聲動人,情韻動人。這是以優美的環境映襯優美的人物優美的歌。
村寨傳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覽,是一間民歌的課堂,場面宏偉、氣勢壯觀。參加者來自各行各業,不論男女老幼,全都熱情高漲,六人圍坐一桌,足足有三十來桌。傳歌盹地點是住處院子的兩樓和長長的屋廊下,人們唱和相續,一連三天才散場。傳歌的目的是老一輩把記憶中充滿智慧和熱情的東西全部傳給下一輩,使民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作者寫傳歌的場面,有全局描繪,有細部刻畫,點面結合,生動精妙的向我們展示了云南的民風民俗,讓我們領略到一種獨特的地域美。
通過以上學習,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的把握,對課文中的一些手法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礎上,第二步,我讓學生找出自己特別喜愛的場景或句子,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云南歌會蘊含的美。
自古以來,云南人民能歌善舞,大量的民歌流傳至今,具有獨特的風俗美,這種風俗美與特定的環境,當地的人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是需要學生深入體會的地方,因此我確定本課的難點是:體會“山路漫歌”這個片斷的立體美。為了引導學生真正理解風俗美與特定環境、’當地人物之間的密切關系,我讓學生精讀“山路漫歌”這個片斷并設置三個問題,突破難點。
第一個問題:“山路漫歌”這個片斷幾乎沒有寫所唱的歌,寫了些什么內容?
學生通過仔細閱讀能夠分析出這個片斷重在描寫景物:藍藍的。天,成片的樹林,大半年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和藍天相呼應的粉藍色報春花,著重寫了兩種鳥:一種是喜歡獨唱的戴勝鳥,另一種是喜歡群唱的云雀。這些景物構成了云南四季如春、自由奔放地域環境。
第二個問題:作者寫這些景物運用了哪些手法?
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討論后明確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點,調動多種感覺器官,繪形、繪聲、繪色,全方位多角度進行描寫:藍天白云、蔥翠的樹林、山花爛漫的小山坡是靜態的,是色彩斑讕的;戴勝鳥和云雀邊飛邊唱,嬉戲嗚叫是動態的,它們的歌唱是歡快悅耳的。
作者運用動靜結合、聲色相融的手法,使這幅立體自然畫卷真得是美不勝收。趕馬女孩子面對如此美景,心中充滿喜悅,為之陶醉,情動于中自然要發之于外,怎能不情不自禁的縱情歌唱呢?
我設置的第三個問題是:假如你處在這樣的環境中,又是趕馬女孩子中的一員,你會唱出什么樣的歌?結合自己的日常積累,主要是歌曲積累,展開合理的想象和聯想,創設情境,唱出自己心中的歌。
設置這個問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為學生營造了想象和聯想的空間,學生能在想象中身臨其境,真正體驗在這種宛如畫卷的環境中,當地的人們會有什么樣的心情、欲望,趕馬女孩子熱情、奔放、好歌的性格的形成和環境有著根本的聯系。從而學生會真正體會和思考:民俗的形成與環境、人物的密切關系。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云南的人美、歌美,主要是因為云南秀麗明媚的環境美,這種歌會的風俗也代代相傳下來。
(四)、鞏固運用
對課文的閱讀、分析、,品味之后,為了鞏固學習內容,我設置了當堂的口頭作文,讓學生介紹一種自己了解的民俗,并試著分析這種民俗形成的原因。
(五)、歸納小結
《云南的歌會》是介紹云南民俗風情的散文,我所確定的重點、難點,不僅能讓學生了解到云南歌會的獨特之處,還能引導學生關注民俗,了解民間文化,感悟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
看了“云南的歌會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