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階教學設計 臺階說課稿
《臺階》教學設計
3.把握課文敘述角度,體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憐憫的雙重感情色彩。
4.學習抓住關鍵語句,理解故事內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閱讀方法。
5.理解課文圍繞“臺階”組織材料,安排詳略的寫法。
教學重點
把握故事內容,分析父親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蘊和組織材料的詳略安排。
教學流程設計
一、導語設計
透過朱自清先生飽含深意的《背影》,我們分明看到了困頓前行中的父輩的身影,今天學習的李森祥的《臺階》將以小說的視角為我們展現父輩們現實的生活畫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誦讀感知,整體把握
l、出示投影檢查學生的字詞預習情況。
2、學生通感全文,指名學生簡要講述故事情節。
教師提示閱讀要點:
(1)父親為什么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2)父親是怎么造起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親怎么樣?
學生依據閱讀提示,高效搜求相關的重要信息。教師針對學生的感知,補充,整理:
父親覺得自家的臺階低,望著人家高高的臺階,羨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父親體壯如牛,吃苦耐勞,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決心,開始漫長的準備。他終年辛苦,準備了大半輩子,積銖累寸,終于建起了有九級臺階的新屋,一輩子的心愿得以實現,心頭的喜悅真是無法形容。父親為此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體也垮了。
3.學生速讀全文,就課文內容提出疑難問題,分析評價和心得。
教師啟發、引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對交流中不太準確的理解,一般不予糾正,留待深入理解課文時解決。
學生的感知可能有:
(1)小說以農民的兒子為故事敘述者,采用第二人稱的寫法。
(2)課文圍繞“臺階”命題立意,安排材料的詳略。“臺階”是全文的焦點,顯豁突出。
(3)文中著力塑造了父親這一非常要強又老實厚道的農民形象。
(4)課文的關鍵句是“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父親對高臺階新屋的追求,深層地說是對社會地位的追求,突出父親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5)新臺階砌好后放鞭時,文親喜悅的神情描寫是非常個性的,很有特色。
4.合作研討。
學生小組內研討以下問題,然后把討論的結果在全班交流。
(1)為什么“父親總覺得我們家的臺階低”?
(2)“新臺階砌好了”,為什么父親反而處處感到“不對勁”了?
(3)作者為什么在老屋的三級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筆墨?
(4)“父親坐在綠陰里,能看見別人家高高的臺階,那里栽著幾棵柳樹,柳樹枝老是搖來搖去,卻搖不散父親那專注的目光。這時,一片片旱煙霧在父親頭上飄來飄去。”這一處描寫表現父親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為什么不作心理描寫?
(5)為什么新屋的主體工程寫得簡略,造臺階反而寫得詳細?父親放鞭炮時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6)為什么“回來時,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這種心態怎么理解?
(7)從父親苦干大半輩子蓋起新屋,砌上了九級臺階的生活經歷,你受到怎樣的啟示?你如何看待父親這個人物形象的?
教師點撥、明確:
(1)因為臺階是地位的標志。人家高的有十幾級,自家臺階只有三級,被人小看,“沒人說過他有地位,父親也從沒覺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沒有地位,所以總覺得自家的臺階低。
(2)臺階低,意味著經濟地位低下,父親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這種自卑心理長期存在,難以—下子消除,所以臺階高了,反而處處感到不習慣,不對勁。
(3)這篇小說題為“臺階”,先在老屋的臺階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寫三塊青石板的來歷,可以寫出當年父親的力氣是多么大,后面寫造新屋的時候托石板閃了腰,前后就形成對比。
第二,寫石板粗糙,可以暗示當年經濟條件更差。
第三,寫“我”在臺階上跳來跳去,表明那時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長大成人了”,說明準備蓋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寫小孩能連跳三級,可見臺階之低。寫父親在臺階的坐姿,又是寫臺階之低。
第四,寫父親的腳板,寫出了父親終年辛勞的形象,也說明家庭的貧困。
(4)這篇小說是用第一人稱寫的,不允許寫別人的心理活動,只能以形寫神。父親抽煙時專注地望著別人家高高的臺階,他羨慕.他向往,他在謀畫怎樣加快準備,爭取能早日造起高臺階的新屋,像人家一樣氣派,也叫人羨慕。
(5)文章的詳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題目是“臺階”,所以主體工程可以略寫,造臺階則要詳寫。
父親的神情很有特色。他奮斗了大半輩子,高高的臺階就要砌起來,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興是無法形容的,他一輩子老實厚道低眉順眼,高興起來也自有他高興的樣子。作者微妙地寫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異乎平日而又與眾不同的樣子,他手足無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尬的笑。這副喜悅的樣子是非常個性化的。
(6)父親干了一輩子,勞動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勞動是創造,勞動有收獲,勞動體現了自己的價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這一切,所以感覺若有所失。
(7)父親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他有志氣,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長遠的生活目標,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父親又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誠實的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同時,父親身上有著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當九級臺階砌好后,他卻不好意思坐上去。
5.教師引導分析父親形象的意蘊。
(1)從人類需要層次論的角度:人都有獲得社會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贏得尊重,是父親最大的心愿。
造新屋,當然首先是為了改善居住條件。但是,建筑物,無論大小,都具有人文性。“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這篇小說著眼在臺階,寫父親對臺階的要求,就是對地位的要求,就是對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總是在自己視野的范圍里,由比較而產生的。父親看別人家高高的臺階,目光那么專注,他羨慕那個氣派,他感嘆“我們家的臺階低!”尊重的需要使他產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現實可能性的基礎上的。父親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可謂理想遠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質中拼命硬干、堅韌不拔的精神。
(2)從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角度:父親創業之所以如此艱難,根源在于生產力水平低下。
這篇小說固然謳歌了父親堅韌不拔的毅力和艱苦創業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種凄楚、辛酸的情感籠罩全篇。
父親造的新屋,規格并不很高,不過是屋基高些,臺階從三級增至九級。但是他為此付出了大半輩子的辛勞。年輕時,三百來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沒覺得花了太大的氣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體也垮了。
小說告訴我們,父親創業的艱難困苦,根源在于農村經濟極端落后。小說深沉地響著時代對先進的生產力的呼喚。
6.變換人稱練習。
請學生速讀全文,試用第三人稱說說小說的故事梗概。
教師示例:
XX家的老屋只有三級臺階,他眼看人家臺階高,受人尊重,決心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可是憑他的經濟條件,要造這樣的新屋得準備大半輩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憑自己一身力氣,干他十年二十年,總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干了大半輩子,一磚一瓦地撿,一角錢一角錢地攢,終于蓋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級臺階。屋造好了,人卻老了,身子也垮了。
三、說話延伸
請學生從家居住房變化的角度,談談自己對社會發展引發的人們思想觀念(如按揭買房)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的獨特的體察和感悟。
四、課堂小結
從凄楚、辛酸中走來的父輩,可能他們的愿望、追求,在兒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卻是實實在在的,他們血管中流淌著的那份堅韌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撐托事業輝煌的砥柱。讓我們從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級臺階的勞苦的父輩們能盡享這份收獲和喜悅,感謝父親!
《臺階》說課稿
我說課的題目是:《臺階》,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山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下面我就按照說教材、說學生、說教法與手段、說教學過程設計四個部分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簡介
《臺階》與本單元其他五篇不同,是小說,但也是敘事類作品,主要用敘述、描寫的表達方式。通過作者的描寫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父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他具有農民的樸實、淳樸、無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
2、教學目標簡介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要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結合本單元特點,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了解故事情節,體會作者的感情。
能力目標:把握父親形象的特點及意蘊。學習作者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父親,尊重父親的感情。感受父親性格中的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培養對待人生的積極健康的心態。
3、分析教材編寫思路、結構特點以及重點難點
小說是以父親的兒子為故事敘述者的,開頭寫父親如何力大無比,壯實如牛,篇末寫父親腰也閃了,連挑水也不能勝任了。父親終年辛勞,舍不得破費一星半點,連洗腳也是一年才洗一回,父親這輩子過得多么艱難!小說深沉地響著時代的呼喚,億萬農民的希望在于先進生產力,以此迅速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結束老牛拉破車的日子。
故事圍繞“臺階”命題立意,組織材料,使造房這個一般性的題材有了側重點,有了特色,突出了父親對社會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親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教學重點:把握故事內容,分析父親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蘊和組織材料的詳略安排。
二、說學生
1、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
本文立意新鮮,情節樸素感人,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蘊含的社會背景以及父親的形象意蘊問題較深奧,初二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重點突破。
2、能力分析
學生對故事內容的把握沒有問題,并且能夠通過反復閱讀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
3、一般特點與學習風格差異
學生習慣在小組內交流后再發表看法,因此應該適當的給學生多創造一些合作學習探究的機會。
三、說教法與手段
依據新課程標準理念,本節課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1、讀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蘊,只有反復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反復讀、讀反復,讓學生自己在讀中感悟父親性格中的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2、情境設置法:在本節課上,充分利用課件及背景音樂展示創設情境,使學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思想產生共鳴。
3、 討論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4、以多媒體課件為輔助教學手段。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學法具體如下:
1、 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 朗讀法: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 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四、說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思路與教學環節安排
全文中有個文眼:“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抓住了這個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個故事的關鍵,就容易理解父親的思想性格。
教學環節安排如下:
(一) 激情導入:3分鐘 (背景音樂《愚公移山》)透過朱自清先生飽含深意的《背影》,我們分明看到了困頓前行中的父輩的身影,今天學習的李森祥的《臺階》將以小說的視角為我們展現父輩們現實的生活畫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好的導語猶如唱戲前的開臺鑼鼓一樣未開臺先叫座,此導語設計貼近課文內容,和課文有異曲同工之妙,再配以背景音樂《愚公移山》,自然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課內容。)
(二)整體感知:10分鐘
1、 配樂朗誦,要求學生勾畫出生字詞,并結合課文解詞。
2、讓學生再次瀏覽課文,看誰能生動的復述這個故事,成為今天講故事大王。
(學生通過兩次不同要求的讀,特別是在復述過程重要抓住重點,通過這樣的訓練,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為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協作質疑:15分鐘
默讀課文,讓學生自己提出疑難問題,小組討論解決,全班交流。
(新課程標準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鼓勵學生對書本質疑,正所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通過此環節旨在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激發學生勇于探索,大膽創新的科學精神。)
(四)品味賞析:10分鐘
對父親這個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師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片段,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進行賞析,同時課件演示父親重修臺階的情景,形象的感受這一震撼人心的畫面。理解父親具有華夏炎黃子孫的優良傳統——用誠實的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拼命硬干、勤儉持家的美德。同時,父親身上有著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的品質(因為當九級臺階造好后,他卻不好意思坐上去)。
(此環節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更形象、更直觀。)
(五)拓展遷移:4分鐘
引導學生回憶講述自己的父親,要求抓住父親的特點,敘述清楚、生動、突出重點。然后由同學們評出今天的發言明星。
(有人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環節把課本和生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同時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六)師生小結:2分鐘
首先學生自發的總結本節課的收獲,教師予以補充和肯定。
(此環節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了系統、完整的印象。)
(七)作業設置:1分鐘
摘抄贊頌父親的文學作品,推薦閱讀巴爾扎克的《高老頭》。
2、 教與學多邊活動安排
每個教學環節都盡量安排合作探究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并注意對問題分層次整理,給每個學生機會,以提高其自信心。
3、 重點難點處理
探究人物形象,應該在通讀的過程中,根據故事情節,一一列出人物思想性格的要點,然后整體思考,加以整理,看什么是性格的核心??梢杂?ldquo;三問”
引導學生把握內容,分析人物。
一問:父親為什么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二問:父親是怎么造起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的?
三問:新屋造好了,父親怎么樣?
4、 教學手段的采用
在理解父親形象的時候,播放背景音樂,同時放父親修臺階的課件,引起學生共鳴。
5、 板書設計
臺階
李森祥
“臺階高, 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對高”
三級臺階 老屋 非常要強、有志氣、不甘落后、有長遠目標。
九級臺階 新屋 有移公移山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看了“臺階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