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學習方法總結
歷史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由感知到積累并理解歷史的過程。今天學習啦小編就與大家分享:高中歷史學習方法總結,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總結一
一、閱讀
閱讀是理解、記憶和運用的基礎,即學好歷史的基礎。怎樣才能使閱讀迅速而有效呢?
首先要有目的,有問題。如閱讀教材目錄以把握整體知識框架,這是在宏觀上把握歷史的前提;閱讀教材正文以把握基本的歷史知識: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典章制度、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等,這是在微觀上把握歷史;閱讀正文中的小字、注釋和圖表,有助于對主體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最后這一點最容易被忽視。綜觀近年高考題,教材小字名義上是閱讀教材,不做考試要求,而實際高考大綱中卻強調把握知識體系,意即在知識系統中的內容都在考查之列,所以在多年的高考題中總不斷出現小字部分內容。因此在閱讀教材中要把小字、注釋和圖表內容都納入到知識體系中去,才能做到全面復習,完整把握歷史知識。如世界近代史中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課,正文中指出“隨著殖民地問題上沖突加劇,英德矛盾開始激化,逐漸成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主要矛盾。”小字中用三百多字的篇幅,外加兩幅圖和一段材料,來補充說明了英德矛盾激化的原因和沖突表現。又如中國古代史上“北宋科舉制發展”一目,正文只對其積極作用進行論述,在小字中則補充了北宋科舉取士過多導致“出現官吏多而雜的局面”這一消極影響。
其次是閱讀中要掌握正確方法。閱讀中要抓住關鍵詞以認識歷史發展的程度、了解歷史事件間的相關聯系:如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社會的改造經歷了“初步”、“進一步”、“徹底”等階段;如《九國公約》簽訂,“又要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抓住“又”字就能將近代列強在侵華問題上的階段性和相互關系發掘出來,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20年代經歷了“相互爭奪-共同支配-日本獨占-共同支配”的歷程;抓住對比詞,以把握同類事件的個性和共性,如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在世界許多地區展開,美國、德意志、意大利、俄國和日本等國家通過不同方式,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抓住句中“不同方式”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幾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方式是不同的,但最終結果是一樣的。那么“不同”表現在哪里?為何會有這種不同?由此我們就可以把握各國的特點;結果是一樣的,都“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由此我們就可以把握本時期歷史發展的基本特征。要在閱讀中明確歷史結論中各點的邏輯關系,如中國古代史上科舉制的意義評價內容較多,正確的理解思路是:首先改變的是前代門閥壟斷仕途的九品中正制,所以有“抑制門閥的作用”;其次與九品中正制相對比,門第不高的地主知識分子也能入仕為官,“擴大了官吏來源”;第三科舉制與九品中正制不同點在于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系起來,“從而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第四因主管科舉考試的是中央政府,改變了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把持人才選拔和官員任命權的局面,且選拔的大部分是有才能者,所以“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局的穩定”;第五,這一制度“為歷朝所沿用,影響深遠”;第六科舉制也造成士人把精力集中于應付考試,而忽視實用性學問的消極影響。這樣從官吏來源(前兩點)到選拔方式(第三、第四點)再到影響(第五、第六點)就可以比較緊密地聯系起來了。
二、記憶
歷史學科是記憶為主的科目,如何才能牢固準確地記憶歷史基本知識,以利順利復現和運用呢?
第一,要理解記憶,不要單純地機械記憶。高中歷史理論性較強,抽象概念較多,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認真理解歷史結論中每一句話的內在含義,每一層次間的邏輯關系。如世界近代史中“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評價,就要將四句話的簡短結論分解成:①地位“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②標志“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其中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包括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主要國家的確立、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確立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確立。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又包括資本主義國家間的貿易關系和資本主義國家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間的貿易關系。③積極作用“世界成為密不可分的整體”,這有利于世界各地區間的經濟文化聯系與相互促進。④消極影響“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商品商場和資本輸出場所,資本主義國家控制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命脈,對它們進行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掠奪”,這意味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但在貿易雙方間的關系是不平等的,必然會逐步加深雙方間的矛盾。
第二,要在整體知識的聯系中記憶,不要零星孤立地記憶。歷史知識是互相聯系的,如因果聯系、并列聯系、對比聯系等。將歷史知識分類歸納在一起,形成知識鏈,記憶更深刻牢固。如中國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條約內容繁雜,最易記混記錯,但將其分為割地、賠款、通商、關稅、軍事和宗教等類別歸納記憶,則效果大不相同。
第三,提倡巧記,切忌死記。巧記是指運用能夠提高學習興趣和記憶效果的一些方法幫助靈活記憶知識,如口訣記憶、諧音記憶、聯想記憶等。
三、理解
理解是記憶的基礎,是正確運用知識解答歷史問題的重要前提。
一要正確分析歷史結論。如前所述。
二要正確認識歷史問題。如中國古代史上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評價問題,教材中并未明確表述,但在講秦漢統一的實現和鞏固過程中,在秦漢、隋唐經濟文化發展和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中,每分析其成因時都要提到國家統一強盛,強大的中央集權無疑是起到了積極作用的,所以封建社會前期這一制度是積極作用大于消極作用;后期特別是明清時期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文化專制,知識分子脫離實際,科技落后于西方,顯然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阻礙了整個社會進步,其消極作用大于積極作用。
三要做到宏觀與微觀相結合,橫向關聯與縱向歸類相結合。近年文科綜合歷史試題中每有一道歷史科材料題,有時問題涉及古代到當代幾千年,如2003年高考文綜第37題,從秦漢到國民政府時期的抗戰,再到當今對長城的作用評價,歷史跨度非常大。又如04年春季高考題第37題考查了英國啟蒙思想家洛克和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說及在美國的運用。此題時間跨度不大,都在17-18世紀范圍內,但卻涉及三個國家,這是一道橫向聯系題。同時圍繞三權分立問題對每一位思想家的觀點及美國實行三權分立制度情況設問,每一知識點都必須有明確認識才能正確回答。此題體現了橫向宏觀與單個知識點微觀相結合的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歷史過程中學會從宏觀角度橫向聯系和縱向歸類歷史知識,整體宏觀與細點微觀相結合認識歷史。正確理解歷史知識還要用正確的理論指導,如辯證觀點、聯系觀點、發展觀點、階級觀點和實事求是觀點(又稱歷史觀點)。
四、運用
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理解能力,有了準確的歷史知識,還要在做題中學會正確運用已有知識。
有的同學自認為書讀得已經很熟,但一做選擇題就錯誤多多,這除了沒有真正掌握好知識的原因外,還有不認真審題,不會運用相關知識進行對號甄別判斷的因素。要做好選擇題首先要在閱讀題干的過程中,全面弄清問題中每句話、每一個關鍵詞語的要求,再在選項中逐一對號判斷即可順利找出正確答案。
更多的同學是害怕做非選擇題?,F行高考題的非選擇題型中最主要的就是材料解析題,其次是簡答題。做材料題過程中建議同學們先從讀高考題入手,以高考題答案做典范,學習高考題答案的簡明扼要特點,然后再獨立做材料題。為節省做題時間,最好采取以下步驟:第一,先瀏覽材料梗概,確定問題的中心和主題,以求盡快集中注意力于問題中心。第二,仔細審閱問題,帶著問題閱讀材料,明確材料中的有用信息是什么,還有什么知識需要到教材中尋找和借用;第三步是組織答案,這也是同學在答題中出錯最普遍的,讀完題就依據材料和教材知識匆忙下筆,這時因下筆匆忙而思路不清,便會出現丟三拉四的毛病。所以在第三步千萬要記住,先整理一下思路,先答什么,后答什么,怎樣使答案語言更簡明。俗語說:想得清的人才能說得清,而做題中想得清的人才能寫得清。想清楚之后再做答案,正所謂下筆如有神。簡答題答題過程與材料題相似,此不贅言。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總結二
一、觀念轉變,早作準備
如今的高考形式,歷史作為高考科目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由于中考在去年才考歷史,而且作為綜合科來考,初中課時安排少,許多學校又缺乏專業教師,歷史在有的學校形同虛設。學生初上高中后,對當前高考改革形勢一無所知,在學習方法上,視機械背誦為唯一法寶,不愿認真聽講,缺乏積極的思維習慣,認識不到訓練的意義,不做平時積累、循序漸進的打算。高一《中國近代現代史》屬新編教材,從觀點到史實,從容量到質量,從廣度到難度,都躍上一個新的臺階,這是歷史學科本身發展的必然,也是社會進步和高考改革帶來的結果。緣于此,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課時少,進度緊和高考能力考查要求日漸扎實的情況下,如何更新觀念,適應新形勢,學好新教材,是擺在每一個高一新生面前一道難解的方程式。
二、講究方法,注重理解
對高一新生來講,學習歷史是一個循序漸進、長期積累的過程,決非一時一段的努力所能達到的。初中歷史教材注重史實,形象而生動,而高中教材則注重理論概念,較為抽象。因此,高一新生接觸《中國近代現代史》時較為頭疼,只有注重學習方法,方能事半功倍,適應高考形勢的要求。具體來講:①要培養自學能力。高中歷史教材每章前都有“引言”,它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同學們在學習每章之前,要認真閱讀一下“引言”,把每章內容的線索和重點了解清楚。形成習慣后,有助于培養分析、概括能力。另外,每章選用的插圖、表格、史料都要認真理解領會,以幫助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所以課前預習、課后復習是必須的??傊约赫莆樟酥鲃訖?,養成了良好的自學、獨立思考的習慣,對學習歷史至關重要。②注重知識的聯系結合,樹立整體知識觀。首先,高中歷史許多概念比較抽象,諸如“革命”、“改革”、“改良”等,必須結合政治常識方能理解。在目前各類歷史試題中,理解性的題目占據了主要地位,如果對教材處理不好,做選擇題時,就會出現判斷錯誤,做材料題和問答題時則容易答非所問。其次,注重知識的縱橫聯系。平時,在學習中應注重多分析、多比較,找出其異同處,加深對史實的理解,培養自己的發散性思維能力。③注重跨學科的聯系,學以致用。高考實行“大綜合”的趨勢,要求各科加強滲透。學生在平時應關注當前國際國內重大時事等熱點問題,多角度去研究、分析所涉及的問題,拓寬自己的視野,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理清主線,建構體系
系統的知識是能力的基礎。知識的掌握離不開記憶,但記憶并不等于死記硬背,透徹的理解是記憶和掌握知識的前提。對高一新生來講,教材內容看來是支離破碎的,只不過是按順序進行了編排,這種錯誤無疑是學習的最大障礙。因此,高一學生首先應在章節內部理出清晰的“目”,務必因果關系明了、邏輯清晰、概括精練、重點突出,這是學習歷史最基本的要求。其次,給章節以準確的“定位”,即闡釋清楚每一章節在教材知識體系中的位置,猶如電腦網絡,隨時可調用自己所需要的東西。第三,牽出串在章節之間的“綱”,即教材的主線。如新編《中國近代現代史》(上)一至四章,展示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的“四部曲”: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階段(1840—1864)——中國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的形成(1860—1895)——中國半殖民地地位的確立階段(1895—1901)——中國半封建社會形成的階段(1901—1912)。這樣的揭示猶如登高鳥瞰,讓高一學生克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困惑,歷史的脈絡清晰可見,歷史的規律了然于胸。當然,高一新生要在短時間內達到這種境界是不可能的,但至少為他們指明了一個努力的方向。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總結三
一、網絡記憶法
這種方法適宜記憶復雜的歷史事件。一個復雜的歷史事件,頭多面廣,靠機械識記的方法去死記硬背,留在腦海里的印象是雜亂無章,模糊不清的,回憶起來也必然是支離破碎,殘缺不全的。如果我們經過認真分析,首先找出這個歷史事件有幾個要點,再進一步弄清這幾個要點之間的聯系,這樣形成一個網絡,就便于記住了。當需要回憶的時候,只要把這個網絡撒開,儲存在腦里的有關這個歷史事件的印象,就會完整、準確、清晰、迅速地重現。這就是網絡記憶法。比如:要記憶“井岡山根據地是怎樣建立的”這個歷史事件。我們經過分析,首先確定它有五個要點:①湘贛暴動;②文家市轉移;③三灣改編;④井岡樹旗;⑤市會師。然后弄清它們之間的聯系,也就是要點的順序和要點之間銜接的內在關系,這樣就能夠牢固地記憶這個歷史事件了。
網絡記憶法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必須理解要點之間的聯系和每個要點本身所包含的內容和實質。這就要求對歷史事件進行認真、仔細的分析,分析得越透徹,理解得越深刻,記憶得越牢固。否則,它的用處不大。比如要點④井岡樹旗,它包含開展游擊戰爭,發動土地革命,建立地方武裝,恢復地方黨組織,成立工農政權等內容。從實質上說,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立,在實踐上為中國革命開辟了道路。所以,我們用“井岡樹旗”概括了這個要點。如果對這個要點的內容和實質全然不理解,光記住一個“井岡樹旗”,它就不能發揮啟發思想,恢復印象的作用,那有什么用呢?
二、歸類記憶法
這種方法適用于總復習。歷史課本的內容十分繁復,孤立地去死記硬背歷史基礎知識,必然弄得頭暈腦脹,結果還是糊里糊涂“一鍋粥”。如果采取歸類記憶法,把歷史基礎知識分門別類地、按問題的性質依次歸納到一起,捋出一條條線索,就便于記憶了。這叫歸類記憶法。
比如,要說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這一問題,我們就可以按朝代先后把有關大陸與臺灣關系的史實列出來:三國時期,東吳衛溫率萬人船隊到夷洲,即臺灣;元朝在福建行省的同安縣設置澎湖巡槍司,負責管轄臺灣和澎湖;明末清初,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清朝政府1684年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這樣,這個問題就一目了然了。
歸類記憶法好比以線穿珠,能夠把不同時期、性質相同的歷史基礎知識貫穿起來,成為一串串系統的知識。它既有利于牢固記憶歷史基礎知識,又有利于加深理解歷史發展的全貌和實質。
三、比較記憶法
這種方法適宜記憶那些歷史上經常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像農民戰爭、政治改革、不平等條約等等。這類歷史上經常發生的事件,彼此之間,或因其性質相同,或因其表現形式相似,記憶中往往容易互相混淆。比較記憶法最能克服混淆。比較,可以明顯地揭示出歷史事件彼此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突出它們各自的特征,這就便于對它們加深理解、增強記憶。但是,比較不能簡單草率,要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去細心進行,尤其重要的是要注意搜求“同”中之“異”和“異”中之“同”。舉個例子,拿《南京條約》和《天津條約》來說,兩者的性質都是帝國主義侵略者武力強迫清政府簽訂的出賣中華民族權益的不平等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都是強迫通商,其中主要條款之一都是強迫開放通商口岸,這些是“同”?!赌暇l約》強迫開“五口”,《天津條約》強迫開“十口”。這些口岸很容易記混。但我們從地理位置上分析這些口岸,就會發現《南京條約》的口岸都在東南沿海,而《天津條約》的口岸已經延伸到北方和內地了,找到了這個“異”,就不易于混淆了。反過來,通商口岸由南延伸到北,由沿海延伸到內地,從這個“異”中可以看到帝國主義發動兩次鴉片戰爭的目的都是打開中國市場,這又是個“同”。從這里還可以進一步認識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
由此可見,用比較法記憶歷史知識,既能牢固記憶,又能加深理解,—舉兩得。
四、歌謠記憶法
心理學實驗證明:有八十個單詞的歌謠,讀八遍即可背誦;而同樣數目的意義不連貫的單詞,讀八十遍才能記住。為什么呢?因為歌謠有韻律,借助于音韻的節奏,朗朗上門,易于成誦。根據這個道理,我們將一些歷史基礎知識編成歌謠,就便于記憶了,這叫歌謠記憶法。比如中國古代史上嬗變交替、連續不斷的朝代,常常使人感到繁亂難記,編成歌謠,“夏商周秦西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以下有五代,宋元明清帝制消”,這就很容易記了。
應當注意的是,編寫的歌謠,形式必須簡短齊整,內容必須準確全面,語言力求生動活潑。
五、圖表記憶法
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借助圖表,加強教學的直觀效果,調動視覺功能,去啟發想象力,達到增強記憶的目的。圖,主要指地圖;表,主要指表格。
運用地圖記憶戰爭過程效果很好。比如記古羅馬斯巴達克起義,左書右圖,隨著奴隸起義大軍活動的空間移動,在地圖上標出活動的路線,卡普亞、維蘇威火山、美塔邦多、林提那,然后再折到勒佐,突破克拉蘇防線,到布林底西港附近決戰。這樣,不僅能夠清楚地看到起義軍的全部發展過程,而且有助于理解這次起義縱橫馳騁意大利半島,沉重地打擊了奴隸主階級的偉大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