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級歷史暑假作業及參考答案(3)
材料三 日本新領導人(注:指明治維新的領導者)不贊成這種不加區別地奉承所有西方東西的做法,他們并不對西方文明本身感興趣,而僅僅對其中增強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組成成分感興趣。??他們現在提出了一個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個強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國家。??講究實際的日本領導人得出了這一明確結論:每個民族必須為自己去掠奪,軟弱和膽小將一無所獲。——[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請回答:
(1)材料一的場景反映了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哪些方面的改革措施?這些措施的實行起到什么作用?(2分)
5(2)據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日本向西方學習的特點和局限性。(4分)
(3)根據材料三,舉例說明19世紀末日本民族是怎樣“為自己去掠奪”的?為什么要
對外擴張?(3分)
(4)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文明開化”過程中的過火行為,使得日本的傳統文化面臨崩
潰。針對在改革中要不要移風易俗的爭論,談談你的觀點。(2分)
24、【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10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是在統一觀念主導下實現和維護中華民族大融合、大一統
的歷史,自秦統一后的2200年間,中國統一或基本統一的時間占2/3以上,歷史上每一
次民族對峙、國家分裂之后,最終的結局仍是民族大融合與新的空前大統一國家的出現。
中國戰爭史的主流是謀求統一的戰爭。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保持發展上的連續性,為世界
上所僅見,就在于文化認同與國家統一相輔相成。可以說國家統一的理念是中華民族與生
俱來的胎記,是人們普遍的價值取向與理性追求。 ——《 瞭望新聞周刊》
材料二 一些學者認為,中國古代曾出現過一些社會相對安定、政治比較清明的歷史時
期,可以說,這就是中國古代“和諧社會”的典型代表。其實,古代在“和諧社會”出現
之前,當舊的社會秩序遭受到猛烈沖擊時,思想領域中百家爭鳴的局面往往應運而生,其
間出現了不少要求建立和諧社會的某些思想或觀點,如孔子提出“仁者愛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材料三 清朝前期鼎盛時期的疆域:西跨蔥嶺,東臨太平洋,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岸,
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鄂霍次克海、外興安嶺和庫頁島一帶,南包南海諸島。
問題:
(1)根據材料一,分析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2分)
(2)結合材料二,例舉中國古代典型的“和諧社會”,并簡述出現這一和諧局面的形成
原因。(4分)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康熙在維護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方面采
取的措施。(4分)
25、【中外歷史人物評述】 (11分)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所以倡導民生主義,就是因貧富不均??聞得有人說,民生主義是??奪富
人之田為己有,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隨口說說,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價
的法。 ——孫中山《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
材料二 (1912年)國家一切大實業,如鐵道、電氣、水道等事物,皆歸國有。
——《孫中山全集》第2卷
材料三 1919年孫博士已經系統地制定了他的發展中國經濟計劃的包羅萬象的大綱。這
個大綱要求:鐵路十萬英里和碎石路一百萬英里;修浚現有運河和開挖新的運河;一個規
模巨大的治河工程;開辟商港??具備公用設施的現代化城市的發展。
——(美)韋慕庭《孫中山—壯志未酬的愛國者》
材料四 一.國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以建設中華民國。二.建設之首
要在民生。政府當與人民協力,共謀農業之發展,以足民食;共謀織造之發展,以裕民衣;
建筑各式屋舍,以樂民居;修治道路、運河,以利民行。
——孫中山《國民政府建國大綱》(民國十三年四月)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指出“民生主義”的主張。(1分)
(2)據材料二、三,概括孫中山民生思想的新主張。材料三中他認為建設的重點是什
么?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他未能實現的主要原因。(4分)
(3)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民國十三年”孫中山在民生主義方面與材料一相
比,有何新發展?并分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4分)
(4)結合上述材料,你對孫中山的歷史活動有何認識。(2分)
高二歷史暑期作業(一)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60分)
21、(1)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變化:分封的主體是王族和功臣;天子由諸侯之長變為
諸侯之君(或君臣之名分確定)。(2分)這種變化的影響:加強了對地方控制,鞏固了周
王室統治;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維護了西周較長時間的強盛。(2分)(2)
主張:郡縣制;(1分)理由:分封制下諸侯混戰,天子失勢;郡縣制有利于集權。(2分)
(3)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容易導致地方權力的過大
和國家分裂;郡縣制的弊端在于中央權力過大,影響地方的建設(或容易產生君主專制和
獨裁);應該在郡縣制中加入地方分權的因素。(每點1分,共3分,答出3點即得滿分)
(4)任何管理制度都要適應時代的需要而不斷發展完善;中國的地方管理制度應該以
中央集權和適當的地方分權相結合;制度一定要適應當時生產力發展的水平。(言之有理
即可得2分)
22、(1)以天朝上國自居、不愿與他國平等交往。限制中外交往,堵塞與世界溝通的渠
道,使中國繼續處于封閉狀態(4分)
(2)畏懼西方列強,對外態度軟弱,不敢為維護民族利益而抗爭。(2分)
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在外交上處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員已感到中國的實力不
如西方國家,不惜放棄民族利益以維護清王朝統治(2分)
(3)朝貢外交、屈辱外交;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國曾長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領
先地位,封建統治者養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國不斷遭受列強侵略,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會;中華民族獲得獨立,民族自信心增強,綜合國力不斷上升。(6分)
23、(1)生活習俗西化,引進西方文明。(答“文明開化”也可)(1分)讓更多的日本
人認識和了解西方文明,促進了日本社會的近代化。(1分)
(2)特點:全面向西方學習,規模大、范圍廣;有選擇地向西方各國學習(2分)。局
限性:保留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2分)。
(3)舉例:發動甲午中日戰爭、侵略朝鮮、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分,任意一點得分)。
為了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國內市場狹小,資源不足。(2分)
(4)要說:一個民族必須善于學習先進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活觀念,大膽移風易俗,
才能不斷發展壯大,使本民族立于不敗之地。(2分)不要說:風俗習慣是民族傳統文化的
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習先進文化的過程中,必須注重維護本民族的特性,保護傳統文化。
(任意一方面即可)(2分)(選擇其中一種給分)
24、(共10分)(1)國家大統一和民族大融合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2分)
(2)典型代表:貞觀之治。原因:吸取隋朝暴政滅亡教訓;知人善任,善于納諫;革新政
治,完善制度;輕徭薄賦,疏緩刑法;提倡節儉,戒奢從簡。(4分)(如舉其他例子,言之成
理也可) (3)①采取軍事行政措施,加強對邊疆及地方的控制,如平定噶爾丹叛亂,平定
三藩之亂等。②派兵收復臺灣,設置臺灣府等。③反擊外來侵略,維護領土主權。如組織雅
克薩自衛反擊戰,簽訂《尼布楚條約》。④加強對西藏的治理,如冊封五世班禪等。(4分)
25、(1)主張:平均地權(或核定地價)。(1分)(2)主張:大力發展實業;(1分)國
家控制有關國計民生的資源和產業。(1分) 重點:交通運輸。(1分) 原因:社會性質
沒有改變(或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1分)(3)新發展:將民生問題放在國家建設的首
位;以發展經濟作為解決民生問題的途徑(或以發展經濟解決好人民的衣、食、住、行問
題),實行“耕者有其田”;節制資本。(任答三點,共3分) 原因:孫中山接受了共產國
際和中共的幫助,認識到工農是革命的堅定力量。(1分)(4)認識:孫中山始終關注民生,
并與時俱進;改善民生會促進社會發展和進步。(2分)
高二歷史暑期作業(二)
注意事項:
1. 本試卷共分兩部分,第Ⅰ卷為選擇題,第Ⅱ卷非選擇題。
2.請將選擇題的答案直接答到主觀題頁面的表格內
第I卷 (60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
一項是最符合題目的要求。審核:王斌)
1.觀察下圖,我們可以獲取的歷史信息有
①分封諸侯有利于西周開發邊遠地區 ②黃河流域是當時重要的文明區域
③分封的對象有王族、功臣、先代貴族 ④江蘇地區的開發最晚可追溯到西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 江蘇連云港尹灣出土的東海郡《集簿》(西漢永始四年前后)記載:“??縣、邑、
侯國卅八:縣十八,侯國十八,邑二。其廿四有堠。都官二??。”據此可知當時實行的
地方行政制度是
A.郡縣制 B.郡國并行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3. 孫中山在《與劉成禹對話》中寫道:“自世卿貴族門閥舉薦制度推翻,唐宋厲行考試,
明清峻法執行,無論試詩賦、策論、八股文,人才輩出;雖所試科目不合時用,制度則昭
若日月。”由此可見孫中山認為
①科舉制有其歷史的局限性 ②科舉制不看門第,以考試成績決定錄用與否
③科舉制是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 ④科舉制因不合時宜而應該廢除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4. “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軍事興,始設軍機房,領以親王、大臣,予銀印,印藏
內奏事太監處,有事請而用之。”對這段材料理解不正確的是
A.因軍事需要而設置 B.由皇帝的親信組成
C.參與國事決策 D.提高了行政效率
5. 一個雅典的家庭去參加公民大會,選舉首席。這個家庭有一名男主人、一名女
主人、未成年男孩和女孩各一名、還有一名男奴隸和一名女奴隸。那么真正投票時,這個
家庭最多可投幾票
A.1票 B.2票 C.3票 D.4票
6. 《民法大全》中記載:“拷問不得施加于14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下列對此規定理解
不準確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