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選修2知識點總結
歷史選修2知識點總結:近代中國的民主思想
1. 康有為民主思想的主要內容
(1)民主思想的核心:君主立憲
理論:托古改制
(1)宣稱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張變革的先師
(2)近代西方自由平等理論在中國的儒家孔孟學說中已有充分體現
(3)用進化論重新解釋儒家的”“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學說,論證中國應由“據亂世”的君主專制進入“升平世”的君主立憲制
(4)堅持漸進變革,先君主立憲后民主共和,不能停滯不前,也不能超越
2.梁啟超的新民思想:強調興民權是變法的根本;重視提高國民素質,提出了“新民”思想。
3.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1)內容: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是民權主義的主旨,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都是從不同方面反對專制。
(2)對孫中山民主思想的評價
①孫中山的民主思想大大超越了君主立憲制,具體表現為:從其最終的目標來看,它能夠保障人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權利;從實現政治目標的途徑看,主張以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
②局限性:只是代表廣大資產階級的利益,沒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內容
歷史選修2知識點總結:辛亥革命前后民主與專制的斗爭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2)反對北洋軍閥獨裁統治的斗爭:針對北洋軍閥的專制統治,革命黨人先后發動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和護法運動。
【思維拓展】.比較康有為、梁啟超和孫中山的民主思想
康有為與梁啟超 (1)相同:主張君主立憲制。(2)不同:梁啟超的思想比康有為更為激進,民權思想更突出,后來更進一步接受盧梭等啟蒙思想家的學說。
康有為與孫中山 (1)相同:反對封建專制,主張學習西方民主政治制度。(2)不同點:康有為主張保留君主,通過改良方式建立君主立憲國家;孫中山主張推翻君主,通過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國。
梁啟超與孫中山 (1)相同:吸收啟蒙思想的學說,民權思想比較突出。(2)不同點:梁啟超沒有突破君主立憲的思想;孫中山明確提出了民主共和的主張。
歷史選修2知識點總結:抗日戰爭勝利前后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斗爭
(1)抗日戰爭勝利前:①“三三制”民主政策:團結了廣大群眾,鞏固和發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②普選制
度: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基層民主選舉,為以后的人民民主政權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2)抗日戰爭勝利后:①國統區的民主斗爭:a.全面內戰爆發前,在重慶談判與政治協商會議上,與國民黨的獨裁統治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b.全面內戰爆發后,在國統區形成了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第二條戰線。②土地改革運動:中國共產黨于1947年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3)斗爭的勝利:①1948年4月,中共中央頒布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口號,準備成立民主聯合政府。②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舉行,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③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
【思維拓展】抗戰勝利后到新中國成立前,中國有三種政治力量,即中國共產黨、國民黨和民主黨派,這三種政治力量在中國前途問題上的基本主張是什么?其實踐結果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主張:國民黨主張消滅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解放區和人民軍隊,建立民主聯合政府和新民主主義國家;民主黨派主張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原因:國民黨失敗的原因在于它依靠帝國主義的支持,實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違背了人民的意愿和歷史發展潮流;中共成功的原因在于它代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制定了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民主黨派受挫的原因在于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局限性,加上國民黨、帝國主義的壓迫和人民的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