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選修知識點總結
選修的知識點也要求同學們要掌握。下面是由學習啦小編分享的高中歷史選修知識點總結,希望對你有用。
高中歷史選修知識點總結: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一) 時間:十九世紀中后期。
(二) 地域:俄國
(三) 歷史背景(或原因):①十九世紀中葉農奴制的存在激化了俄國的階級矛盾,農奴反抗、農民暴動不斷威脅著沙皇的統治。 ②封建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俄國經濟遠落后于西歐。 ③社會上出現主張解放農奴,發展資本主義的新思潮;④革命民主主義者準備推翻沙皇封建統治。 ⑤克里米亞戰爭失敗,俄國國際地位下降,統治者認識到必須進行改革。
(四) 主要內容:①“二一九法令”使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并且享有公民權。 ②規定土地仍歸地主所有,但是農民可以贖買一塊份地。農民要繳納贖金,還需要承擔各種臨時義務。 ③農民獲得份地時,首先必須以現金形式支付贖金的20%至25%。剩余部分必須在之后的49年內還本付息,才能擁有土地的合法權利。 ④為了加強對農民的控制,法令規定由村社負責份地贖金和賦稅的繳納。農民付清贖金后,經村社同意才能離開。
另外在1861年之后,亞歷山大二世在政治、司法、教育、軍事方面也做了一些改革。
(五) 歷史作用:①經濟上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勞動力、市場和資金。改革之后工廠、工人數量增加一倍多。 ②政治上沙皇專制政權逐漸轉變為地主階級與資產階級聯合專政。 ③農奴制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改革使俄國的生產關系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實現了生產方式由封建向資本主義的過渡。 ④改革使廣大農奴獲得人身自由,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俄國農業的發展,并有利于工業革命的開展。
(六) 改革的性質(實質):由俄國沙皇領導至上而下的具有明顯資產階級性質的的改革。
(七) 成敗原因分析:(成功)①改革有掌握實權的沙皇的領導。 ②改革的措施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順應了歷史潮流。 ③改革取得了俄國最廣大的農奴的支持。
(八) 特點:由俄國沙皇領導的資產階級性質的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目的還是要維護其封建統治。
(九) 其他:歷史局限性:①“二一九”法令只是一個妥協的產物,只是沙皇被迫作出的讓步,沒有改變其專制的本質。 ②從實際上看改革具有欺騙性和掠奪性。改革后許多農民遭受了更重的剝削。 ③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沒有完成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
高中歷史選修知識點總結:日本明治維新
(一) 時間:十九世紀后半期(1871年開始的一系列改革)
(二) 地域:日本
(三) 歷史背景(或原因):①資本主義萌芽有所發展,出現新興資產階級。 ②幕府統治腐朽,遭到資產階級、下層武士和民眾的反對。 ③列強對日本的侵略沖擊了其封建的自然經濟,促進了其資本主義經濟經濟的發展。 ④西南強藩領導了倒幕運動,幕府統治被推翻,明治政府掌握了實權。
(四) 主要內容: ①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形成了真正的中央集權政府。廢除等級制度,宣布四民平等。②經濟方面:進行土地改革,允許土地買賣;在政府主導之下發展資本主義近代工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 ③文化方面:派遣留學生,讓民眾了解西方;建立近代教育體制,提高國民素質。 ④軍事方面:實行義務兵役制,建立了一支常備軍,用新式武器裝備軍隊;設立軍事學校,培養軍事人才。
(五) 歷史作用:①政治上,頒布了《日本1889年憲法》,地主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近代天皇制建立起來。 ②經濟上,初步實現了工業化,崛起為東方經濟強國。③文化上,日本全面向西方學習,促進了日本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④對外關系上,20世紀初完全廢除了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獲得了國家主權的獨立和完整。⑤(局限性)改革的不徹底性使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和擴張的道路,給東亞其他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六) 改革的性質(實質):促進日本近代化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七) 成敗原因分析:(成功)①日本明治政府掌握實權,在政府的有力保證下進行改革。②改革措施全面具體,適應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 ③19世紀后半期列強的侵略重點是中國,無暇他顧,為日本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④明治維新期間兩次工業革命同時進行,日本引進了最先進的技術,并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⑤保守勢力逐漸被削弱,民眾樂于接受改革。⑥日本民族善于學習他國,不固步自封。
(八) 特點:同時起到了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的作用。政府對于經濟發展起到了主導作用。資本主義發展不夠充分,由中下級武士和部分資產階級領導。
(九) 其他:A、列強侵略對日本社會的影響。 B、西南強藩成為倒幕運動根據地的原因。 C、P117 本課測評第二題“日本發展工業的進程英國工業革命的不同”
高中歷史選修知識點總結:戊戌變法
(一) 時間:約1895——1898年(高潮“百日維新” 和結局“戊戌政變” 都在1898年)
(二) 地域:中國(清朝晚期)
(三) 歷史背景(或原因):①甲午戰爭之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面臨亡國的危險。 ②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③早期維新思想出現,及康有為、梁啟超對維新變法的宣傳。維新派得到光緒皇帝的支持,維新運動進入政治實踐階段。
(四) 主要內容:①政治上,力行新政,鼓勵官民上書言事,裁減冗員,舉薦新政人才。②經濟上,鼓勵發展農工商業,提倡個人開辦工廠,鼓勵發展鐵路、礦物,開辦國家銀行、興辦郵政等。③文化上,改革科舉,在各地設立學堂,設立京師大學堂,選派學生留學海外等。④軍事上,建立新軍隊,裝備新武器,按新法練兵,添造兵艦等。
(五) 歷史作用:①戊戌變法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思想運動。其目的在于救亡圖存,有很強的愛國性。②從內容上看,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促進了中國政治經濟的近代化,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③戊戌變法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為近代思想啟蒙運動開辟了道路,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④維新運動留下了許多遺產,成為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寶貴財富。
(六) 改革的性質(實質):戊戌變法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思想運動。
(七) 成敗原因分析:(失敗)①根本原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小,而封建守舊勢力力量強大。②變法過程中只是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沒有發動群眾,缺乏群眾基礎。③變法措施過于激進,或許措施不完備,缺乏可操作性。 ④新政遭到多數地方官員的抵制,無法落實。⑤列強假意支持維新變法,而實際上中國是其侵略的重點。
(八) 特點:在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的條件下進行改革,改革措施不夠徹底全面。
(九) 其他:A康有為變法思想的特點:托古改制,把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同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相結合。 B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約1985——1912)的原因和表現。 C甲午戰后列強侵華方式的轉變:①資本輸出為主代替了以前發動戰爭,開辟港口、以商品輸出為主的侵略方式。 ②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替代了直接割地。 D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最大的危害: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列強共同宰割中國的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