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伊人网站-亚洲伊人精品-亚洲伊人电影-亚洲一在线-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久久国产一区

高分網 > 學科學習方法 > 歷史學習方法 >

高中歷史主觀題解答攻略

時間: 文樺2 歷史學習方法

  在緊張的高三復習備考中,學生對文綜的歷史主觀題普遍懷有畏懼心理。歷史主觀題因其內容豐富,問題靈活,常常會讓考生感到心中沒底。以下學習啦小編搜集整合了一些高中歷史主觀題的解答攻略,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高中歷史主觀題解答攻略如下:

  從目前高考歷史主觀題的命題看,單一類型的題已經很少,往往一個大題的幾個小問,屬于不同的思維類型,因此,我這樣分只是從便于考生訓練的角度考慮的。命題形式千變萬化,但從根本上而言都是要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思維能力。材料題、文物題、圖片題等都只是思維材料、信息來源的變化,只要完成了從中獲取信息的步驟,下面的作答最終還是歸為下面所提到的幾個類型。當然,歷史文字、文物、圖片、圖表等材料的處理也需要一定的能力與技巧,因此,我在選擇練習題與例題時,注意考慮了這些類型的題目,請充分利用相關練習,提高自己的相關能力與水平。練習不多,請一定要動手寫一下,只想不做是難以收到良好訓練效果的。

  遇到問題先別急,抓住設問細分析。設問類型先弄清,明確思路再解題。

  方法技巧我提供,訓練提高靠自己。熟能生巧是古訓,動腦動手需統一。

  (一)比較題:

  題目特征記心中,遇到問題才不懵:題目要求將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放在一起,要求找出其異同點,有的還明確要求就相同點或不同點,得出認識或啟示。比較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等異同,是高考所要求的重要學科能力之一,比較題本來是高考試題中比較常見的題型之一,但最近幾年沒有出現過,因此,應引起大家的注意。

  答題技巧記得牢,作答迅速分數高:解答比較題應注意以下幾點

  1、比較需明確宗旨。對歷史事件的比較決不是隨意的為比較而比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過比較異同,或闡明某一問題、觀點,或揭示歷史發展的某一規律。比較宗旨是比較題的靈魂,有的題目對此有明確的要求,有的則需要自己判斷。怎樣判斷比較宗旨呢?首先,要考慮所比較的問題是否與現實存在聯系,如有,通過比較得出對解決現實問題有意義的結論就是宗旨。其次,如感到所比較內容確實與現實無聯系,那就應從相關內容本身著眼,看能得出哪些理性的結論或規律,這就是宗旨。當然,有些題目的命題宗旨是明確的,如“比較說明中國洋務運動失敗和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這樣,就不存在確定命題宗旨的問題了。

  2、比較需求同存異。不同是絕對的,相同是相對的,絕對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從某種意義上說的。因此,比較時應做到求大同存小異,即要適當放寬比較的要求與條件。如比較康有為與孫中山,如從其具體主張看,一個主張君主立憲,一個主張民主共和,一個要保留清政府,一個要推翻清政府,這就難以找到相同點。但將條件放寬到階級屬性、基本追求,他們的相同點就出現了:都是資產階級代表人物,都主張興民權,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挽救民族危亡。

  3、比較需分開層次。首先,要全面回憶要求比較的內容,從基本內容入手找異同。如比較兩次世界大戰原因的異同點,在最基本的層次上,相同點是:兩次世界大戰都有德國挑起;大戰前戰爭發動者都擴軍備戰;戰爭發動者都結成了同盟等。不同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與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密切相關,第一次則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策源地在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則有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第一次世界大戰迅速在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則是由法西斯國家對弱小國家的侵略,逐漸發展而來等。其次,將基礎內容進行比較后,應再躍上一個層次,找到更根本的相同點或不同點。躍上高層次,要通過以下途徑:

  (1)找根本。把視線移開教材中具體內容的表述,將思考比較范圍向著與比較內容有關的方向拓展。還以兩次世界大戰的原因為例,應思考,德國為什么要發動戰爭、為什么能發動戰爭呢?德國都是在成為歐洲經濟強國后,成為戰爭發動者的,經濟崛起后,其經濟地位與其政治地位出現了明顯的不相稱,這就引出了“經濟與政治發展不平衡”的規律,是兩次世界大戰根源的結論,這是兩次世界大戰原因中最根本的一點。

  (2)抓本質。一些歷史現象從表面看可能看不出其有相同或不同之處,但它們本質上卻是一致的。如1953至1956年之間農民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與改革開放后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它們僅從內容看甚至是相反的,但它們本質上都是生產關系的調整,都適應了各自時代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有的從內容或現象本身看似乎兩者相同或相似,但從本質上看,卻是不同的。如古代史上封建統治減輕農民負擔的措施與當今黨中央減輕農民負擔,從表面上看是相同的,但本質是不一樣的。

  (3)看趨勢。對一些事件歷史過程的比較,不能僅盯住過程中的細節,要把發展過程作為一個整體觀察。如春秋戰國時期與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相比,僅從現象看就是戰爭與割據,但從發展趨勢上看,又都是我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時期。

  4、具體作答要求。

  (1)最后作答時取舍比較點。歷史內容之間可比較的東西可能有很多,最后作答時應有所取舍。我們只需要把那些符合命題宗旨的比較點,寫入答案之中。有的內容雖明確是相同或不同點,但如得出的結論與命題宗旨無關也應排除。如比較兩次國共合作的異同,兩次國共合作都是由于國民黨方面的原因而破裂,在國共兩黨尖銳對立時通過比較,能說明國民黨所應負的歷史責任,甚至通過這一點揭露國民黨的本質。但在當今則不能比這一點,因為這無益于當今兩黨的交流與合作。有的題目對比較點是有明確要求的,如只要求某一方面的相同或不同點,或要求根本的、本質的相同或不同點等。遇到這樣的問題,在解題時可直接就其要求進行比較,而沒有必要把所有相同或不同點都找出,再進行取舍。當然,如果直接難以得出結論,也可多比較幾點,然后依據題意進行篩選。

  (2)先明確比較點,再作簡要說明。只說出相同或不同點,往往不能說明命題的宗旨,通過簡要的事實才會將問題說清楚,但對事實的表述一定要做到簡明扼要。

  例題解析

  比較遵義會議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異同,并指出兩次會議的思想路線有何聯系?

  [參考答案]

  相同點:①在黨面臨嚴重的困難局面時召開。(比較點)前者召開時,黨和紅軍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后者召開時,黨和人民面臨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對比較點的說明)

  ②及時糾正“左”傾錯誤,確立了正確領導核心。(比較點)前者糾正了軍事上、組織上的“左”傾錯誤,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后者果斷停止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在事實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對比較點的說明)

  ③實現了歷史性的轉折。(比較點)前者是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使黨和紅軍轉危為安;后者是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時期的標志。(對比較點的說明)

  不同點:①黨所處的地位不同。前者黨處于被圍追堵截的境地;后者黨處于執政地位。

  ②面臨的直接任務不同。前者面臨的是軍事問題,后者面臨的是經濟建設問題。

  聯系:兩次會議的思想路線都是實事求是,是一致的。

  講解:(1)確定命題宗旨。兩次會議在黨的歷史上都具有“轉折”意義,這在教材中是有明確表述的。把這兩次會議進行比較就是突出這一意義,題目要求指出兩次會議的思想路線有何聯系?實際就是找出兩次會議能實現轉折的原因。因此,命題宗旨就是說明兩次會議的轉折意義,并找出其實現轉折的原因,而最終是要說明黨具有發展與建設自己的能力。(2)確定比較方向或內容。說明轉折要從會議召開時面臨的問題、會議與實現轉折相關的內容、會議所產生的影響等幾個方面進行比較。(3)比較點確定與表述。相同點:就前面確定的幾個方面的具體內容而言,很難說相同,但它們具有共同的特征:背景:面臨困難或危機;內容:糾正錯誤的,確立正確的;作用:實現轉折。題目要求指出兩次會議的思想路線有何聯系,實際上還是找相同點,而且是對說明命題宗旨不可缺少的一個相同點。不同點:一個是處于革命時期,一個是處于建設時期;一個是面臨軍事問題,一個是面臨經濟建設問題。本題所比較的幾個相同點對說明命題宗旨的作用是比較明確的,那確定這兩個不同點有什么作用呢?在不同的環境下,面對不同的問題,黨都能實現自身的轉變,說明黨具有建設自己、完善自己的能力,如今黨也一定能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提高執政能力。

  只記方法不練習,紙上談兵無意義。提高水平靠實戰,給你幾題練一練。

  (原創•中)2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代的長安是國際性大都市,旅居的波斯人、突厥人、中亞人、日本人、非洲人都有很大數目。大量異邦客人的涌入,帶來了他們的文化,一時間長安、洛陽兩京毛毳腥膻,胡氣氤氳,“長安胡化極盛一時”。唐詩人元稹有精彩的描寫: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膻滿咸洛。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火鳳聲沈多咽絕,春鶯囀罷長蕭索。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竟紛泊。

  材料二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國國王的信中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帛為西洋各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使)日用有資,并沾余潤。”

  材料三魯迅說:“漢唐雖也有邊患,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為異族奴隸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外來事物的時候,就如將彼俘虜來一樣,自由驅使,毫不介懷。一到衰弊陵夷之際,神經可就衰弱過敏了,每遇外國東西便覺得彼來俘我一樣,推拒惶恐,逃避退縮。”

  請回答:

  (1)材料一所指的“胡化”指什么?它對唐朝經濟文化的發展造成了什么影響?試舉一例說明。

  (2)材料二表明了乾隆皇帝的什么心態?在這一心態影響下清朝采取了什么對外政策?這一政策對中國的歷史發展產生了什么影響?

  (3)材料三中魯迅認為唐朝與清朝采取不同對外態度與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2.從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晚期,美中兩國先后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國家,其影響力的提高,是以經濟大發展為前提的,兩國經濟發展都是由于在較好的利用外部條件的同時,又對內部進行了成功的調整,據此回答以下問題:

  (1)美國在近百年的經濟發展中,有兩次重大的生產關系調整。這兩次重大的生產關系調整是哪兩次?各有何作用?

  (2)20世紀中晚期,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有兩次成功的生產關系調整,是哪兩次?各有何作用?

  (3)中美兩國在推動經濟發展的措施中有何異同?

  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議會頒布的圈地法令與日俱增。……1679年頒布的《人身保護法》,使公民的人身自由得到保障。……1660年,一些學者已創立了皇家學會,……倫敦成了歐洲的科技活動中心和近代實驗科學的發源地。丹尼斯?帕平……的實驗對蒸汽機的發明起了重大作用。……1750年后,英國人口急劇增長。……而這期間的農業人口,卻由工業革命前占總人口的75%,下降到1801年的35%。

  史仲文《世界近代中期經濟史》

  材料二通過機器進行的資本自行增殖,同生存條件被機器破壞的工人人數成正比。……在這些織布工人中,許多人餓死了,許多人長期地每天靠2又1/2便士維持一家人的生活。與此相反,英國棉紡織機在東印度的影響卻是急性的。1834至1835年東印度總督確認:“這樣的災難在商業史上幾乎是絕無僅有的。織布工人的尸骨把印度平原漂白了”。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

  材料三英國是蒸汽機的故鄉,……可是煤煙帶給英國的災難是將房屋……樹木、雕塑、橋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連泰晤士河也不例外。……倫敦的煙霧中毒事件也是開世界紀錄之先……

  徐剛《世紀末的憂思》

  材料四蘇聯工業化道路是用忽視農業、壓縮輕工業的辦法,片面發展重工業,這導致了國民經濟比例關系的嚴重失調和經濟結構的嚴重畸型。……在經濟增長方式上表現為走了一條粗放發展的道路。……蘇聯生產每單位國民收入用鋼量比美國多90%,耗電量多20%,耗油量多100%,水泥用量多80%,投資多50%。

  劉靖北《關于蘇共敗亡的思考》

  請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三中有關英國工業革命的論點。

  (2)根據材料四與相關知識,指出蘇聯與英國工業化的異同。

  (3)借鑒英國、蘇聯的經驗教訓,談談我國應該怎樣實現工業化?

  (二)評判說明題:

  題目特征記心中,遇到問題才不懵:評判說明題的特點是,題目給出某種歷史觀點,要求考生對觀點作出判斷,然后進行分析評論。也有的題目本身,認定其所給出的觀點是正確或錯誤的,只要求考生進行分析說明。

  答題技巧記得牢,作答迅速分數高:對題目觀點進行判斷,是解答評判說明題的關鍵,因為,觀點一旦判斷失誤,再回答下面的內容就失去意義了。對歷史觀點進行判斷,也是這類題的難點所在。但這里有一簡便易行的方法,對你會有很大的幫助。首先,抓住題目觀點的核心所在,依此將其轉換成我們常見的問題。需要注意的是,有時觀點涉及不只是一個問題,那我們判斷時就應與之相對應,把其所涉及的問題都轉換成我們所熟悉的問題。然后,從教材中找出相關問題的答案,與觀點進行比較,如兩者一致,則題目觀點是正確的;如不一致,則題目觀點是錯誤的;如部分一致,部分不一致,則應進行辯證分析。這一方法的依據是,從現行教材看,其中的事實與觀點都是作為正確內容引入的,因此,我們便可把教材中的觀點當作一把“尺子”去衡量其他觀點。

  如:“皖南事變”發生后,黨內外一些人感到,形勢又將是1927年“四•一二”政變的重演,認為國共合作將要破裂,內戰可能擴大。試結合兩次事件前后的社會主要矛盾、政治力量對比及中共的對策評析這一觀點。此問題的基本觀點的核心是皖南事變將產生什么影響?題目的觀點是將造成國共合作破裂,甚至爆發內戰。我們通過回顧“皖南事變”的影響,便知其影響并不像論者所說的那樣。因此我們便可斷定題目觀點是錯誤的。除了這一基本的判斷方法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判斷途徑。(1)有的題目在表明觀點時,還給出了其觀點的依據,如其依據有違背歷史事實之處,那觀點就很難正確了。(2)從理論層面判斷,有的觀點明顯違背了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相關理論,如生產關系與生產力關系的原理等。

  一般而言,分析說明觀點是評判說明題的主體部分,在答案中所占的分值最重。有的題目對論證角度做出了明確要求,對這樣的問題,按題目要求到教材中尋找相關證據就可以了。有的題目對論證角度沒有具體要求,這就需要我們自己確定。一般可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1)事實說明。從教材中找到與材料所論問題相關的事實,概括列出以證明材料觀點的正確或錯誤;(2)推理說明。如有關“皖南事變”這一問題,就需要通過推理來說明,當時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政治力量對比及中共的對策,與“四•一二”事變時相比都有明顯的不同,這些都影響著“皖南事變”不會升級到國共內戰。(3)理論論證。即通過分析觀點與相關事實,說明其符合或違背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哪一原理。具體作答時,視題要求而定,有時三種論證方法都需要。

  [例題]美國當代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其名著《全球通史》上反映出“大蕭條是兩次大戰之間的分界線”,并以“走向戰爭”四個字概括1929年一 1939年世界歷史發展的特點。你認為斯塔夫里阿諾斯對大蕭條影響的論斷是否正確?為什么?你認為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走向戰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參考答案]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觀點是正確的。(亮明觀點)

  1929年的經濟危機對資本主義世界的影響極大,使其前后兩個10年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從一戰結束到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前,戰勝的資本主義大國建立了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資本主義處于相對穩定的和平發展時期。(危機前事實)1929年經濟危機的爆發引起了嚴重的政治危機,德國和日本先后建立了法西斯專政,成為歐亞戰爭的策源地。從1931年日本侵占中國東北開始,德、意、日瘋狂對外侵略擴張,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逐漸解體,世界“走向戰爭”。(危機后事實)(前后對比,證明30年代危機確實是“分界線”,同時危機后的事實也證明了危機使世界“走向戰爭”這一結論的正確性。)

  20世紀30年代世界“走向戰爭”的原因: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德、意、日等國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具體原因主要是經濟危機促使德、日建立法西斯專政,瘋狂侵略擴張,以及英法美對法西斯的侵略采取綏靖政策,加速了戰爭的爆發。(按照題目要求,說明對30年代世界 “走向戰爭”原因的總體認識。)

  講解:題目涉及的核心問題是,30年代經濟危機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巨大影響。題目的觀點可分為主觀點,副觀點。主觀點是:“大蕭條(指1929— 1933年經濟危機)是兩次大戰之間的分界線”。副觀點是:危機使世界“走向戰爭”。總體而言,我們應先就30年代經濟危機有什么影響這一問題,從教材尋找答案,然后,再與題目觀點進行對比。由于題目副觀點有“走向戰爭”的提示,我們可以進一步縮小思考范圍,只看30年代經濟危機是否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有關這一問題。教材內容表明,危機促使德、日法西斯上臺,并推行侵略擴張政策,從而證明題目的副觀點是正確。下一步再回想一下危機前的世界形勢,看是否能與危機后形成顯明對比,從而證明危機是否具有“分界線”的作用。危機前由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確立了一戰后的國際關系新秩序,世界相對和平,也為各國經濟的和平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確實與危機后對比明顯,所以,題目的觀點是正確。具體作答分析見例題答案中的標注。

  只記方法不練習,紙上談兵無意義。提高水平靠實戰,給你幾題練一練。

  1.剪伯贊(歷史學家)說:“張騫在公元前127年之發現西域,其對于當時中國人的刺激,就正象后來1492年歌倫布之發現美洲對于歐洲人的刺激是一樣的。”請評論這一觀點是否正確。

  2.一種觀點認為:“中國近代歷史歸根結底是一個民族運動,是具有民族獨立和中國近代化兩個內容的民族運動,而民族獨立是第一位的;而現代史上(指 1949年以后的歷史)這兩個問題仍在繼續,只是二者的位置發生了歷史性的進步的變換。”上述觀點是否正確?導致近代現代“兩個問題位置變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指出19世紀中期和20世紀50年代我國“民族運動”的不同表現及其最終結局,并談談你對這種不同結局的認識。

  3.英國歷史學家保羅•肯尼迪說:“生產速度及科技變革的差距,導致全球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又逐漸影響政治和軍事力量的對比”這一觀點是否正確?結合英國在兩次工業革命中的不同態度導致自身經濟變化及其對世界產生影響的史實,論證這一觀點。

  (三)開放題

  題目特征記心中,遇到問題才不懵:命題給出兩個以上的觀點,每種觀點都有其道理,考生可以同意其中任何一種,也可以都不同意,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對相應觀點進行分析說明。出這類命題的意圖是考查考生獨立的思維能力與開放思維的意識。這種題型符合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的要求,這一題型1999年全國高考試卷中曾出現過(對洋務運動的評價問題)。

  答題技巧記得牢,作答迅速分數高:解答開放型題,要防止感情用事,即使你確實認為某種觀點是最正確,但真正作答時卻拿不出太多的證據。由于高考閱卷是采點給分,你的試卷上“點”少,當然分數就不會高。因此,選取所要闡述的觀點對答好開放題特別重要,從高考得分的角度講,選取闡述觀點應遵循如下原則:

  (1)選擇與教材觀點相近的論點為闡述對象。因為,教材是我們獲取歷史材料的主要途徑,同意與教材相近的觀點,可從教材中獲取較多的相關歷史資料,以說明相應的觀點。同時,教師講課時對教材觀點一般說的也比較多,介紹不同觀點往往是點到為止,很少展開說明,因此對新觀點的理解難以到位,當然,也就很難論述詳盡。

  (2)選擇歷史材料與理論依據最多的論點為闡述對象。有些題目,以材料解析題的形式出現,因此,我們應看一下各種觀點能從材料中獲取哪些資料支持,再加上能從教材中獲取的材料,哪一種論點所擁有的支持材料最多就選哪一種論點作為闡述對象。

  另外,有些問題,除了需要材料論述外,還需要一定的理論說明,論點的理論依據是否充分,也應是我們選取觀點的重要依據。總之,選擇論點的依據,主要不是看哪一種觀點我們認為更正確,而是看哪一種觀點我們能答出更多的 “條目”。

242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匣记全文免费| 盲道电影| 贝子鸟的叫声大全| 泰剧谁的青春不乱爱| 快乐到底| 白洁合集| 超级大山炮之海岛奇遇 电影免费观看| 浙江卫视网络直播源| 牛素云| 母亲とが话しています免费| 青春无季演员表| 免费播放电影大全免费观看| 寄宿公寓的女郎| 风云雄霸天下| 河中石兽是几年级的课文| 天下免费大全正版资料| 91自拍网| 血色浪漫电视剧演员表| 大尺度激情视频| 吾栖之肤完整版在线观看| 跟班服务| 安多卫视直播在线观看| 琪琪色影院| 佳片有约| 13位的电话号码是什么电话| 免费看黄网站在线| 男生女生向前冲第六季2014| 麻豆视频观看| 墨雨云间电视剧| 调音师结局剧情大解析| 女人香韩国电影| 舞法天女第三季| 电影《醉猴》刘家良主演| 一年级数学应用题| 湿身美女| 浪客剑心星霜篇| 心跳影视| 梦想建筑师泰国百合剧| 一年又一年电视剧演员表| 免费微信账号密码| 什么水果是热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