筍芽兒教學反思 筍芽兒課后反思
筍芽兒教學反思篇一
當然,在朗讀訓練方面,還有幾個問題值得我思考:
1、學生善于模仿,不愿意深入鉆研,導致朗讀的層次性不夠明顯,體會不深刻。如在朗讀筍芽兒鉆出地面這段話時,感情變化不明顯。筍芽兒的心情、小草弟弟說話時的語氣沒有很好的區分。
2、《課程標準》指出:學習語文知識是為了運用,應該促使知識向能力方面轉化,特別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感,即語言直覺。那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語感呢?我們經常發現:語文課堂上,學生的朗讀是有聲有色,可在課后學生的朗讀又是很平淡呢?甚至是一些練習過的課文 。
筍芽兒教學反思篇二
《筍芽兒》這篇童話故事描寫了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自然景象,寫出了筍芽兒克服寒冷、石塊當路等種種困難,趁著大好春光,破土而出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效借助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初讀課文時,我首先借助多媒體,讓學生聽課文錄音。由于課文中配有生動形象的畫面,再加上真切的朗讀,一下子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也充分利用多媒體,讓學生感受細雨蒙蒙、春雷轟轟、萬物復蘇的美景,感受筍芽兒慢慢成長,直至變成竹子的過程。
二、抓住重點詞句,深入拓展文本。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抓住了“筍芽兒終于鉆出了地面”這一句進行拓展。在初讀這一句后,我問孩子們:“這里的終于能刪去嗎?”他們異口同聲地喊:“不能。”那誰來說說為什么不能刪呢?”孩子們都陷入了沉思,不一會兒,有幾只小手舉了起來。其中一個孩子很聰明,說:“因為筍芽兒是好不容易才鉆出地面的。是啊,筍芽兒鉆出地面的過程是很辛苦的,那讓我們來想象一下她在出土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呢?”這個問題一拋出,孩子們都爭著搶著回答。“可能筍芽兒的上面正好有一塊石頭壓著它。”“可能會被路過的人踩一腳。”“可能泥土很硬,筍芽兒鉆不出來。”……這時候,孩子們都把自己當成了筍芽兒,相信他們也從中感受到了筍芽兒鉆出地面的艱辛,感受到了“終于”一詞的用意。
當然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評價學生的回答時,語言比較單調,缺乏有效性,今后有待改進。
筍芽兒教學反思篇三
這是一篇擬人體的童話散文,在作者筆下有稚嫩的筍芽兒娃娃,有溫柔的春雨姑娘,有大嗓門的雷公公,還有慈愛的竹媽媽。課文描寫春天的句子真美呀:“桃花笑紅了臉,柳樹搖著綠色的長辮子,小燕子嘰嘰喳喳地叫著……”課文描寫的筍芽兒真幸福啊:“春雨姑娘愛撫著她,滋潤著她。太陽公公照射著她,溫暖著她。”筍芽兒勇敢地“脫下一件件衣服,長成了一株健壯的竹子”。幼小的筍芽兒在大家的關心幫助下不斷努力,終于成長為健壯的竹子。
教學中,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中心句、重點段,激發學生的情感。如在理解“撒嬌”一詞時,我引領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出自己的真實體驗,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經驗、性格氣質迥異,他們對閱讀材料的感悟和體驗是不同的。我在傾聽中指導讀好“撒嬌”,在對話中引導個性品讀,孩子們依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和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讀得興致盎然。
我還引導學生依據重點詞句所表現出來的意境進行擴展性想象,如我引導學生抓住雷公公的動作,想象雷公公怎樣呼喚著筍芽兒的?筍芽聽了又是怎樣想的?這樣學生既可以深刻地理解課文的內容,變不具體為具體,變無聲為有聲,讓形象更鮮明,特點更突出,又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興趣。
教師善于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幫助學生找準想象創造的切入口,“筍芽兒終于成功了,它會對幫助過它的朋友們說些什么呢?又會對媽媽說些什么呢?”這一富于靈性的誘導,使學生心中想象的漣漪蕩漾開去,思維的觸角自由延伸,語言潛能得到開發,認知儲備得到激活,情感世界得到滋養,使課堂高潮迭起。他們一個個浮想聯翩,妙語連珠,很讓我驚喜。在這里,很好地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看了“筍芽兒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