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馬教學反思 塞翁失馬課后反思
塞翁失馬教學反思篇一
3.了解充滿睿智之光的我國古代寓言,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首先由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導入,意思: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知道了成語的意思你知道關于塞翁失馬的典故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下
在走進課文這一部分我設計了七個小活動,活動一是預習檢測,主要檢測學生讀課文的熟練程度和概括故事的能力。需要注意的幾個讀音是其父(fǔ)曰其中父指老人 ,當讀父(fù)時指父親;將jiàng帶領的意思這兩個字需要講解一下。在這個活動中還添加了一個小游戲:去掉句讀你會讀嗎?這個游戲學生很感興趣進行的也還好,但有個別學生對課文還不大熟練有讀錯的,由此引出下一個活動活動二:自由朗讀,小組展示。在這一活動中各個小組都展示出了自己的特點,其中二組一學生讀出了老翁的味道,遺憾的是我沒有進行適時點評,點評不到位。活動三:結合注釋,譯讀課文。先結合注釋自己翻譯課文再對桌合作一人讀一人譯。在這一環節中學生表現的可以,課下也都預習過了,但也還是有學生沒有對桌互譯。活動四:說讀課文,復述故事。提醒學生要復述的簡潔明確。這一環節中也加了一個小游戲:正當配音演員,結合視頻用課文中的文言文給配音。學生興趣很高,但也有個別同學只是在看視頻。活動五:課文理解與感悟。這一環節主要通過三個問題來理解課文內容。情節概括: 失馬-得馬-折腿-保命,眾人和塞翁面對這些事情分別是怎樣的態度?為什么會這樣?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從而推出寓言的寓意:福禍得失在一定條件下能相互轉化。活動六研討部分主要是聯系生活,在我們的生活中你認為好事能變成壞事嗎?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應該用怎樣的心態去對待?對于這個問題學生也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最后活動七:積累成語講故事。課下已經讓學生準備了,課上的時候還是有很多學生不敢舉手,有的學生做得很好,課下準備了幻燈片課上展示的,并作為一個小老師提問學生。
最后是整理積累本,做好筆記。
這堂課環節還可以但是有些環節的效果還是沒有出來,如小組結對一人讀一人譯時可讓學生脫稿,這樣更能鍛煉學生的能力。最后因為時間原因學生展示完幻燈片后就到時間下課了,整理筆記沒時間了,下次一定要注意分配好時間提高課堂效率注意教師的語言,要適時點評并要多以鼓勵為主。
塞翁失馬教學反思篇二
在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根據文言文的特點和初一學生的學情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總體思路如下:讀——譯——析——悟。首先是采用朗讀法注重對課文的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其次,采用自主探究加同桌合作的方法引導學生閱讀原文,疏通文意,輔以教師提問反饋,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及時引導;接著,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分析課文情節,即失馬(禍)——將馬(福)——折髀(禍)——相保(福),進而感知這則寓言的寓意:禍福在一定條件下市可以互相轉化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最后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談談學了這則寓言的感受,并進行語言積累。
從教學實施過程來看,教學設計是合理的,只是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存在如下不足:
一,在引導學生預讀原文,疏通文意的環節,有一定的學生不知所措,表現出很無助。過后分析,我覺得是因為初一的學生對自主探究及合作學習的學習習慣還沒培養好,作為老師,我只是以首句為例,從字詞解釋及整句翻譯作了簡單的示范,沒有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在分析故事情節時,在講到禍福之間的相互轉化時,弱化了他們相互轉化的條件。
三,忽略了一次把握利用課堂上生成的東西作為新的教學資源的機會。當有個學生提到“父子相保還能轉化成什么禍事”的問題時,卻因時間關系草草收場,只留做課下作業。后來想想,前邊實詞歸類時間少點,如果能放開來讓學生交流,應該能起到發散學生思維,激起學生討論的熱情的效果。
從中,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師只有在課前作充分的準備,盡量考慮到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想好對策,才能成為課堂的靈魂人物,出色地導演一堂有效而實在的課堂。
塞翁失馬教學反思篇三
《塞翁失馬》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第六單元中的一篇寓言,這則寓言是一篇淺顯的文言文。
課前自己首先根據文體特點確定教學目標。這篇文章從文體上屬文言體式寓言故事,寓言大多通過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從而啟迪人生。因此我設計了兩個教學目標:1、了解文意,積累文言詞匯,同時抓住朗讀,培養學生語感;2、深刻理解文章寓意,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重點)。再來重視設計課前導語,做到引生入境,自然進入學習狀態。
課堂上以文言詞匯學習為重點,并對寓言寓意加以延伸,不僅讓學生學習到課本知識,更通過課本的展開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同時做好課堂檢測,課堂檢測要分層別類,聯系舊知,觸類旁通。對學習效果的檢測應設立不同層次的題目,不能只是學生知識點的重復,這樣培養學生學會梳理要點,將知識融會貫通的學習意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最后聯系生活,激活學生思維。在這個環節中,我設立了一個激發學生表達興趣的“點”,學生迅速搜集生活和讀書的腦海寶庫,小組內部交流,密切聯系現實生活體驗和自己的思想實際講述事例,做到人人享有發言權,研討核心問題,得出結論,深化對文章寓意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課后,自己通過和部分學生的交流,再細細回憶本堂課的整體教學情況,品味其中的得與失,有以下幾點需要自己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注意:
1、新課改的理念表達的很清楚:自主、合作、探究。使學生借助基本的工具書理解淺顯的文言文,也就是培養學生的語感,培養學生的一種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并從文言中揚棄死的東西,借鑒吸收新的東西,從而使我國的傳統文化得到繼承和發展。而學生的文言文功底較差,所以文言文的字詞翻譯仍是當前教學不可忽視的,但不能割離文章的整體,需要通過課堂教學去加強,還需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擴展課外文言文閱讀面,以培養文言文語感為重心。
2、課堂討論一定要找到學生思維的激活點,問題確實有討論的價值,使學生感到有表達的需要,有發表自己見解的欲望,不能帶有盲目性,問題不能太瑣碎,討論不能過于頻繁,要目的明確,突出重點。
3、課堂上自己要錘煉語言,用心與學生交流,用情去感動學生,傾聽學生思維跳躍的美妙,珍惜學生思考時發散的每一點火花,這樣才能讓學生真切體會到語文豐富的情感,欣賞到語文的特有的魅力。
課堂上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躍躍欲試,每個學生臉上都洋溢著競爭的活力,這是在以往文言文教學中很難見的。我想只要教師用心鉆研,文言文的課堂一樣可以活力四射。
看了“塞翁失馬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