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的信教學反思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的信教學反思篇一
通過播放視頻《火燒圓明園》創設情境,渲染氛圍,真切感受英法聯軍毀滅世界奇跡圓明園的罪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2)讀:
引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這是一節課最基礎的部分,讓學生通過帶著問題讀課文,篩選有關信息,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傾向。(3)品:
立足于文本品味語言。本文語言極具特色,對圓明園的贊美和對劫掠者的諷刺都表現得淋漓盡致,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及時品味、積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倉庫。同時,通過對疑難語句的討論解答為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鋪平道路。
(4)悟:
引導學生由表及里進入作者的思想深處,領悟作者的人文思想,使學生感受到正直、公正、是非分明,進而受到雨果偉大人格的熏陶,由學生總結自己的感悟與心得,豐富自身情感。(5)結:由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內容進行小結。理清課堂所學內容,既是對所學內容的簡要復習,又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歸納能力。
另外,在教學設計時注重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培養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的能力,通過快速閱讀篩選關鍵信息,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和基本內容。教學互動流程以“問題”為主線,激發學生探討問題的愿望,引導學生在互助、合作的學習中互相啟發,并獲得新的感受。并力求做到讀、寫、說的結合。在閱讀和討論活動中,強化“說”和“寫”的訓練。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的信教學反思篇二
如果說這節課比較成功,那么原因有三:
一導入新課自然,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
我問同學們有誰到過中國北京,如果有請講一講那里的名勝古跡,這樣就有同學舉手發言講了他所見到的長城故宮等。“見過圓明園嗎?”接著同學們講了圓明園被英法聯軍毀滅的史實。這一環節實際上交代了時代背景寫作意圖對作家也做了簡單介紹,爭取了更多的教學時間。看到同學們由欣喜的眼神到嚴肅的面容,我知道他們已經步入了學習氛圍了。
二教學目標設計合理,學習方法得當。
緊扣研討與練習進行教學,對于圓明園的贊美,課文已經一目了然,通過朗讀可以獨立完成。對于英法聯軍的贊美(當然我用也是反語),作者有直接抨擊他們是強盜的,更多的用了具有諷刺意味的反語,找出運用反語的句子。因為這種修辭手法學生接觸的不多,需要同學們合作探究來完成。教師做適當點撥,說明反語的相關知識。
三領悟作者偉大之處,比較中見真情。
中國是被掠奪的,我們中國人譴責強盜,控訴掠奪很自然,雨果作為一個參與掠奪與侵略的法國的一個公民,敢于站在正義的立場上,抒寫自己的良知,同學們怎么看呢?學生由“雨果很正直很勇敢說起。”最終認識到作家的博大胸懷與高尚風格。
當然,本節課也有明顯的不足之處:
一思想品德的挖掘只限于分析作家本人上,對于課文更深刻的內涵:珍視人類文明成果,尊重人類文明創造的觀念,提到的很少。
二課堂練習時間太少。學生僅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給雨果寫一封信。這個洋思中學教學模式15分鐘的練習時間相差甚遠。可喜的是,文筆好的學生寫出了180字左右的信,有個同學竟然又給巴特勒寫了信說:巴特勒爺爺我尊敬你是長輩,但是你也太不道德了。
總之,這堂課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希望各位老師不吝指教,我會欣然接受。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的信教學反思篇三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的信》的課堂教學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目標:1:知識性目標-----相關的歷史與藝術的知識;反語嘲諷的語言效果。2:技能性目標:進行速讀能力及思維能力的培養。3:情感性目標:進行愛國情感及雨果偉大人格魅力的滲透。
本堂課的教學過程:
1:快速閱讀,要求學生在三分鐘內讀完課文,要求學生看得快,記得準,教師三分鐘后就課文具體內容提問了十個問題。
2:展示有關圓明園的幻燈片以及一些網上下載的其他有關圖片,讓學生對圓明園有個感性的認知。
3:小組討論探究:你能夠體會到從這看似平凡的信中折射出的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語言魅力嗎?指導學生反復朗讀6—11段,然后小組討論探究,最后教師小結。
4:布置課后作業:學過全文,請你給雨果寫封信,談談你的感受。
我認為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運用快速閱讀訓練的方式來處理課文知識性較強的部分,達到了省時與高效的目的。
2: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了新課標與新課改的精神,重視學生活動,重視學生個人對文本的個性化閱讀,設計教學環節給學生充分保留了時間,使他們有足夠的時間深入課文,與課文直接對話。
3:設計教學環節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處處分析與無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重點環節,以點帶面。
4:運用多媒體手段介紹圓明園,給學生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認識,事半功倍的實現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情感性目標。
5:注重學生的閱讀與寫作以及思維想象能力的多重培養,設計給雨果寫信的環節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創作興趣。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也非常明顯,主要表現為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練,應該注意。
看了“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的信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