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閱讀理解練習題
高二語文閱讀理解練習題:一種深久的不安
②我不知道他們的名字,每月賺多少,有幾個孩子,住在什么地方。除了從表象上對他們的職業生活有一點認識,我對他們一無所知。可我就是無法抑制自己的這種不安。他們也是有幸福的,我想。生意順暢的時候,年節團聚的時候,雨天憩息在家里喝點小酒的時候……我相信他們的快樂,也欣賞他們的享受,可我還是感到不安。而我不安的原因聽起來竟是這樣矯情和可笑——因為我的物質生活比他們富足。
③精神生活充滿了主觀性和不確定性,是不能比較的。我知道。可物質生活上我確實比他們富足。每當我掏出錢夾去消費時,就不由得會想到他們。一件專賣店里的名牌T恤,一道豪華飯店里的特色佳肴,一輛已經在路邊等候的帕薩特出租車……每當我把目光投向這些昂貴的事物時,總有些莫名其妙的忐忑和心虛。仿佛我在無形中欠了他們什么,而不能無所顧忌地去花這些其實是自己一分一角掙來的錢。
④有很多人的物質生活都比他們好,也比我好,我知道。我只是平民百姓中的一分子。然而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有三六九等。我不是最低的一等,也不是最高的一等。如果作為最低等,我一定不會甘心。但是當我看到真的還有那么多人在我的界線之下生活時,我卻無法對自己理直氣壯地說:“花自己的錢,想他們干什么,比你過得好的人多著呢!”
⑤似乎是有些神經,有些自作自受。仿佛他們都是我多年以前的親人,我今天的生活是踩在他們的肩膀上才擁有的。——可細細想來,難道不是么?我的上幾輩的親人中誰沒有和他們一樣在最狹窄的空間里掙扎過?誰不是和他們一樣為了最基本的生計奉獻著自己最濃稠的汗水?他們中有多少人敢去翻看“夢特嬌”的標價?有多少人摸過五星酒店里的紫檀雕筷?有多少人會識別藍鳥和奔馳的標志?作為一個在農村長大的孩子,我怎么能夠容許自己這么快就割斷我和他們之間最本質的那種血脈關聯?
⑥我做不到。魯迅說過,生存不是茍活,溫飽不是奢侈,發展不是放縱。而我已經看到有太多的人正在奢侈和放縱中茍活著。我不想這樣。我常常會問自己:有必要穿這么好的衣服么?有必要吃這么貴的菜么?有必要坐這么好的車么?答案常常不是肯定的。那么,我就會堅定地遠離這些東西,去做一種最經濟的選擇。
⑦我不評價別人的消費。這是個性化的時代,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只盡力來控制自己,不讓自己的欲望隨著時尚的標準而高漲。仿佛只有這樣,自己才不會離那些底層的人們更遠,同時也才能讓心靈獲得最質樸的感知和最踏實的撫慰。
6.本文第①段的寫法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回答。
7..第⑤段中作者說:“仿佛他們都是我多年以前的親人,我今天的生活是踩在他們的肩膀上才擁有的。”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說?這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8..結合本文并聯系現實,談談本文第⑥段所引用的魯迅的“生存不是茍活,溫飽不是奢侈,發展不是放縱”的現實意義。
高二語文閱讀理解練習題答案
6 .解析:散文的開頭往往是引子,構思精巧,語言優美,一般是景物或場面的描寫性語段。答好處時可用到,突出表現了……、渲染了……、開篇扣題、作鋪墊、引起下文關于……的議論(抒情、描寫)等。
答案:①本文開頭連續非常細致地描寫了社會底層的三種人,并三次說“我”看到他們會感到不安。這就形成了一個懸念,能引起讀者的興趣。②同時,這段描寫表明了作者的態度,既照應標題,又為下文的議論提供了材料。
7.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內涵豐富的語句的理解能力。回答本題時,首先要明確文章的主題,然后結合上下文語段及全文,抓住關鍵詞語的引申義和比喻義理解語句的內涵。
答案:(1)①這些人和自己上幾輩的親人一樣,在社會的底層為生計苦苦掙扎,正是他們的努力,給社會貢獻了大量的物質財富,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便利;②他們自力更生、吃苦耐勞的堅韌精神,給人們帶來了大量的精神財富。所以我們今天的生活是建立在他們的奉獻的基礎上的。(2)作者的這句話表達了其對社會底層辛勤的勞動者的親近和敬意。
8.解析:解題時要明白作者意在托物言志,狀物抒懷,要回答出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注意對整個作品的文化內涵進行挖掘,注意與社會現實相聯系。
答案:魯迅先生的話現在依然有很強的指導意義。①我們國家經濟還不發達,還有一部分人在社會底層艱難地生活,而有些人卻已在奢侈和放縱中茍活著,沒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這是讓人憂慮的。②無論怎樣都不能丟掉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丟掉悲天憫人的情懷,更不能為了錢而茍且偷生,奴顏婢膝。③生活條件改善了,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揮霍浪費了,我們依然要考慮這樣的消費有沒有必要,可不可以作更有價值的投資。④為了發展,我們必須消費,但在消費過程中,我們不能放縱,為所欲為,沖破法律、道德的底線。
高二語文閱讀理解練習題:秋光里的黃金樹
這里就正是秋天。
它輝煌的告別儀式正在山野間、河谷里轟轟烈烈地展開:它才不管城市尚余的那三分熱把那一方天地搞得多么萎蔫憔悴呢,它說“我管那些?”說完,就在闊野間放肆地躺下來,凝視天空。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
那樣一種專注,一派寧靜;
它不驕不躁,卻洋溢著平穩的熱烈;
它不想不怨,卻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涼。
在這輝煌的儀式中,它開始奢侈,它有了一種本能的發自生命本體的揮霍欲。一夜之間就把全部流動著嫩綠汁液的葉子鑄成金幣,揮撒,或者掛滿樹枝,叮當作響,擲地有聲。
誰又肯躬身趨前拾起它們呢?在這樣豪華慷慨的饋贈面前,人表現得冷漠而又高傲。 只有一個孩子,一個女孩子。她拾起一枚落葉,金紅斑斕的,宛如樹的大鳥身上落下的一根羽毛。她透過這片葉子去看太陽,光芒便透射過來,使這枚秋葉通體透明,脈絡清晰如描。仿佛一個至高境界的生命向你展示了它的五臟六腑,一塵不染,經絡優美。“呀!”那女孩子說,“它的五臟六腑就像是一幅畫!”
還有一個老人,一個瘦老頭,他用掃帚掃院子,結果掃起了一堆落葉。他在旁邊坐下來吸煙,順手用火柴引著了那堆落葉,看不見火焰,卻有一股灰藍色的煙從葉縫間流瀉出來。這是那樣一種煙,焚香似的煙,細流輕繞,柔紗舒卷,白發長須似地飄出一股佛家思緒。這思想帶著一股特殊的香味,黃葉慢慢燃燒涅磐的香味,醒人鼻腦。老人吸著這兩種煙,精神和肉體都有了某種休憩棲息的愉悅。
這時的每一棵樹,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黃金樹,在如儀的告別式上端莊肅立。它們與落日和諧,與朝陽也和諧;它們站立的姿式高雅優美,你若細細端詳,便可發現那是一種人類無法摹仿的高貴站姿,令人驚羨。它們此時正豐富燦爛得恰到好處,渾身披滿了待落
的美羽,就像一群繽紛的傘兵準備跳傘,商量,耳語,很快就將行動……大樹,小樹,團團的樹,形態偏頗的樹,都處在這種輝煌的時刻,豐滿成熟的極限,自我完美的巔峰,很快,這一刻就會消失,剩下一個個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但是樹有過憂傷么?
但是樹有過拒絕落葉的離開么?
當然沒有。它作為自然的無言的兒子,作為季節的使者和土地的旗臶,不準備躲避或遷徙,這是它的天職。
當我們在原野上看到一棵棵樹的時候,哪怕是遠遠地,只看見團團的、兀然出現在地面上的影子,我們也會感到這是自然賜給我們的一番美意。當然隨之我們就會遺憾太少,要是更多一些該多好,要是有一片森林該多好!但是畢竟是因為有了這幾棵樹才引起我們內心更大的奢望。
對森林的奢望,是每個人對遠古生活的回憶和依戀。荒野是那么寥廓;荒野上的道路是那么漫長。
原先駐守在這片荒野上的樹呢?它們曾經無比強大,像一支永遠不可能消失的大兵團,密集的喧嘩的笑聲,仿佛在嘲笑一切妄想消滅它們的力量,而且它們擁有鳥類和眾多的野獸,這些鳥獸類也不相信森林會消失。但是時間被人利用了;時間使人成了最強大的。人類堅持不懈的努力著,一斧頭砍死一棵樹,就像殺死一個士兵。最終,整個兵團消失了,連骨頭也不剩。后來的人,誰還記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話呢?關于樹的呼吁已經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復了。
我忽然想到,當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的時候,人類肯定是更發達、更神奇了。但是那時人類將用什么辦法復制一棵樹呢?復制一棵真正的樹——會增長年輪的、會發芽、開花、結果、葉子變成金幣自動飄落的樹——假如有誰可以做到,那無疑會成為科學史上的嶄新一頁。
但那將是多么滑稽的一頁呀! ...........
因此,對樹充滿敬意吧——從現在就開始,對任何一棵樹充滿敬意,就像對自己的上司那樣。
9. 作者寫秋天的落葉,為什么要聯系孩子和老人來寫?
10.請從修辭手法和表達效果兩方面對文章畫線段落加以賞析。
11.結合原文,理解下列詞語和句子的含義。
①童話
②那將是多么滑稽的一頁呀!
12. 結尾作者呼吁“對樹充滿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層表現這一主旨的?
高二語文閱讀理解練習題答案
9.與對待落葉冷漠而又高傲的人進行對比。表明人類要愛護自然,珍惜自然豪華慷慨的贈予,或突出天真的孩子和睿智的老人能與自然和諧相處。
10.作者運用擬人、比喻、對比等修辭手法,從形、聲、色等角度描寫了秋光里的“黃金樹”在告別儀式上端莊的表情,高雅的姿勢,輝煌燦爛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秋光里的“黃金樹”由衷的贊美,為文意的轉折作鋪墊。
11.(1)喻指擁有眾多鳥獸的茂密而美麗的森林,表達了作者對森林變成荒原的憂慮。
(2)對想象中的情景發出感慨:人類濫伐森林又復制樹木的行為是極其荒唐可笑的。
12.由秋天的表情,寫到落葉及孩子和老人對落葉的態度,接著寫樹的成熟完美和作者對樹的贊美,然后寫樹木被人類摧殘的命運及作者的憂慮、譴責,最后寫到作者的呼吁,從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看過“高二語文閱讀理解練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