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課后練習
多做課后練習,能幫助同學們更好地掌握語文課堂知識。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guī)淼母叨Z文課后練習,相信對你會有幫助的。
高二語文課后練習:
游褒禪山記同步測試卷
《游褒禪山記》練習
1.下列各句中加點字注音有誤的是( )
A.今言“華(huā)”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ǎo)然。
C.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shèng)道也哉。
D.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xiàng)之。
2.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活用不同類的一項( )
A.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C.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D.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3.選出與“其孰能譏之乎”中“其”的意義用法相同的一項( )
A.距其院東五里
B.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C.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D.一之謂甚,其可再乎?
4.選出下列各句中“以”是介詞的一項( )
A.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B.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
C.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D.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5.下列句中“觀”字詞性不同的一項是( )
A.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帧⒎浅V^,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
B.大王見臣列觀
C.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D.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6.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帧⒎浅V^,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
C.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7.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沒有活用現(xiàn)象的一句是( )
A.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B.有志矣,不隨以止也
C.火尚足以明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8.選出句中“者”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A.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B.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
C.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
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9.下列句子的句中停頓,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B.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C.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
D.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試卷答案:
1.C(“勝”應讀“shēng”。)
2.D(“至”是動詞活用作名詞,其他是名詞活用作動詞。)
3.D(例句中的“其”與D項中的“其”都用作副詞,表反詰語氣。其他三項中的“其”都用作代詞。)
4.B(A項中“以”是表并列關系的連詞;C項中“以”是表修辭關系的連詞;D項中“以”是表因果關系的連詞。)
5.D(D項中“觀”當動詞講,意思是“觀察”,其他三項中的“觀”都是名詞。)
6.C(A項中“所以”表原因,B項中“非常”是“不同尋常”的意思。D項中“至于”是“到……”的意思。)
7.B(“側”是名詞作狀語,“明”是形容詞用作動詞,“幽暗昏惑”是形容詞用作名詞。)
8.A(A項中者在句中起停頓作用,其余B、C、D項中三者都譯為“……的人”。)
9.B(應這樣停頓: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滕王閣序同步測試
[能力訓練]
一 下列字詞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A.軫(zhě) 襜(shàn) 虢(guó)
B.儼(yān) 睢(suī) 賒(shē)
C.潦(liáo) 舛(shuǎn) 袂(jué)
D.舸(gě) 遄(chuán) 笏(hù)
二、下列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字文新州之懿范(美好的風范)
B.勝友如云(才華出眾的友人)
C.山原曠其盈視(滿眼)
D.閭閻之地,鐘鳴鼎食之家(大家世族)
三、與“四美具”中“美”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襟三江而帶五湖
B.賓主盡東南之美
C.雄州霧列
D.鐘鳴鼎食之家
四、下列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軸。
B.云銷雨靂,彩徹區(qū)明。
C.時運不齊,命途多舛。
D.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
五 下列句子修辭手法不同于其它三項的一項是( )
A.雄州霧列
B.舍簪笏于百齡
C.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
D.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
六、辨析下列多義詞的詞義。
1. 引
①恭疏短引
②控蠻荊而引甌越
③我君景公引領西望
④引兵欲攻燕
⑤其民引亡而來,推之而往
2.雅
①都督閻公之雅望
②察納雅言
③雍齒(人名)雅不欲屬沛公
3.微
①三盡微命,一介書生
②白公奔山而縊,其徒微之o
③微言大義
④周室卑微,諸侯相并
⑤微斯人,吾誰與歸
4. 寧
①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
②雖雞狗不得寧焉
③寧信度,無自信也
七、閱讀王勃的《滕王閣詩》,完成下面兩題。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1.對這首詩文句的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
A.第一句點出勝王閣的形勢:高閣臨江;第二句寫出滕王閣的現(xiàn)狀:意興闌珊。
B.三、四兩句中的“朝”“暮”和“云”“雨”是從宋玉《高唐賦》“旦為朝云,暮為行雨”化用而來的。這兩句極寫了閣之高,閣之靜。
C.第五句寫閣外的景象:閣外有一深潭,白云飄在空中,日影投入深潭,一切都顯得那樣寂靜悠閑。
D.最后三句的意思是:物象更換,星宿遷移,如今閣在而滕王不在,只有長江仍在奔流不息。
2.對這首詩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一、二兩句總起,三到六句以滕王閣為對象分層次地加以描寫,最后以議論作結。全詩有總有分,首尾照應。
B.三、四兩句對仗極為工整和自然。
C.最后一句以景作結,與李白詩句“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意境相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D.這首詩融情于景,抒發(fā)了人生盛衰無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詩的基調雖然抑郁,但不消沉。
八、閱讀柳宗元《送薛存義序》(片斷),完成下面的題目。
河東薛存義將行,柳子載肉于俎,崇酒于觴,追而送之江之滸,飲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職乎,蓋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上者,出其十一傭乎吏,使司平于我①也。今我②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豈惟怠之③,又從而盜之。向使傭一夫于家,受若④直,怠若⑤事,又盜若貨器則必甚怒而黜罰之矣。以今天下多類此,而民莫敢肆其⑥怒與黜罰者,何哉?勢不同也。勢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達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義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勞心,訟者平,賦者均,老弱無懷詐許暴憎。其為不虛取值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審矣。
吾賤且辱,不得與考績幽明之說,于其往也,故賞以酒肉而重之以辭。
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追而送之江之滸,飲食之。飲食:給……喝酒吃肉。
B.而民莫敢肆其怒與黜罰者。肆:放任。
C.存義假令零陵二年矣。假令:代理縣令。
D.老弱無懷詐暴憎。暴:外表顯露。
2.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字用法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則必甚怒而黜罰之矣
早作而夜思
以今天下多類此
故賞以酒肉而重之以辭
3.對第一自然段中標了序號的6個代詞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①我 ②我 ③之④若 ⑤若 ⑥其
A.①②為第一人稱代詞,指代的對象相同
B.③⑥為第三人稱代詞,指代的對象不同
C.④⑤為第二人稱代詞,指代的對象不同
D.①③④指代的對象相同
4. 對①“出其十一傭乎吏”、②“其為不虛取直也的矣”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A.①(今年)要拿1/10的收獲服務于官吏。
②他是不白取俸祿的啊;
B.①(每年)要拿出11個月的收獲交給官吏。
②他算得上不白取俸祿了!
C.①(每年)要拿出1/10的收獲雇用官吏。
②他確實算得上是不白取俸祿的人啊!
D.①(每年)要拿出11個月的收獲雇傭官吏。
②他算得上是不白取俸祿的正直的人了。
5.文中能準確概括“人民是主人”這一意思的一項是( )
A. 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職乎!
B.蓋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矣!
C.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傭乎吏,使司平于我也。
D.有達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魯濱孫漂流記》閱讀練習
《魯濱孫漂流記》閱讀練習
1.魯濱孫在__________買了一塊莊園,曾在那兒。過了四年安穩(wěn)的莊園主生活。
2.在荒島上,魯濱孫剛開始主要的食物是__________,由于擔心彈藥用完,他就把他們捉住飼養(yǎng)起來。
3.偶然機會,魯濱孫抖裝飼料的袋子,過了雨天,抖袋子的地方長出了__________ 苗和__________ 苗。
4.魯濱孫在島上捉到一只鸚鵡,給它起名叫__________。
5.魯濱孫在島上種糧的第一年收獲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他把這些糧食碾碎放進自己燒制的瓦罐中烤成__________。
6:魯濱孫在島上還用__________制作了一把傘。
7.魯濱孫用近__________年的時間造了一只獨木船,還挖了一條__________尺的運河,把船運到了半里外的小河里。
8.救了“星期五”,魯濱孫知道在另一個島上住著十五個__________人,是海船失事后逃上去的。
9.《魯濱孫漂流記》的作者是________國小說家________,他是該國文學史上第一個重要的小說家,有__________ 的美譽,他的文章影響了后來期刊文章和報紙的發(fā)展。
10.《魯濱孫漂流記》是以第__________ 人稱寫的長篇小說。
11.魯濱孫第一次出海的目的地是__________,不料卻遇到了可怕的風浪,好容易才保住了
性命。
12.魯濱孫第二次出海是去__________ 經商,這一次他成功了。
13.魯濱孫第三次出航極為不幸,他們遇到了________,被俘虜,變成了奴隸,逃出后 抵達巴西。
14.魯濱孫第四次航行是去__________,遭遇颶風,一連十二天。當行駛到__________洲一個島嶼附近時,船突然觸礁,遂遭滅頂之災。
15.魯濱孫有一包錢幣,約值________金鎊。可對于島上的生活來說,它們卻是 ________,都已經發(fā)霉了。
16.魯濱孫來到島上第________年的________月,突然發(fā)現(xiàn)島上出現(xiàn)了一群 ________。兩年后,他救下一個俘虜,那天是________,因此,這個俘虜名叫 ________,他成了魯濱孫的仆人。
1 7.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魯濱孫帶著仆人乘船離開海島,他一共在島上生活了 __________年。
1.巴西2.野山羊3.稻;麥4.波兒5.兩斗大米;兩斗大麥;面包6.羊皮
7.兩;六8.西班牙9.英;笛福;英國小說和報刊文學之父 10.一 ll.倫敦12.非洲13.土耳其海盜l4.販運黑奴;南美l5.36;倒霉而無用的東西l6.23;l2;野人;星期五;星期五17.1686;12;19;28
《指南錄后序》習題
《指南錄后序》習題
一、基礎知識
1.下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 薈萃(cuì) 縉(jìn)紳 紓(shū)禍 翌(yì)日
B 遽(jǜ)然 羈縻(mí) 詬(gòu)病 造詣(yì)
C 詆(dǐ)毀 庶幾(jǐ) 酋(qiǘ)長 彷(páng)徨
D 愧怍(zuò) 自剄(jǐng) 巡徼(jiào) 檄(xí)文
2.下列加點詞語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 予自度不得脫 何不改乎此度
B 夜則以兵圍所寓所 翌日,以資政殿學士行
C 竟使遇哨,無不死 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
D 然微以自文于君親 微斯人,吾誰與歸
3.下列加點詞語的含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 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 B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
C 以父母之遺體行殆 D 如高沙,常恐無辜死
4.下列各句句式與其他各項不同的一項是( )
A 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B 即具以北虛實告東西二閫,約以連兵大舉
C 行城子河,出入亂石中
D 請罪于母,母不許
5.下列各句加點詞語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變姓名,詭蹤跡,草行露宿
A 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
B 北雖貌敬,實則憤怒
C 至海陵,如高沙,常恐無辜死
D 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二、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9題。
嗚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為?所求乎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為子,以父母之遺體行殆,而死有余責。將請罪于君,君不許;請罪于母,母不許。請罪于先人之墓;生無以救國難,死猶為厲鬼以擊賊,義也;賴天之靈,宗廟之福,修我戈矛,從王于師,以為前驅,雪九廟之恥,復高祖之業(yè),所謂誓不與賊俱生,所謂鞠躬盡力,死而后已,亦義也。嗟夫!若予者,將無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雖浩然無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親,君親其謂予何!誠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見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復何憾哉!復何憾哉!
6.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 以父母之遺體行殆 (危險)
B 修我戈矛,從王于師 (整治)
C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交付)
D 然微以自文于君親 (寫文章獻給)
7.下列各句句讀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
A 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為
B 請罪/于先人之墓,生無/以救國難
C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D 誠不/自意/返吾衣冠
8.下列對文段的分析和概括有誤的一項是( )
A 本段議論是在前文敘事的基礎上展開的,充分表達了作者對南宋王朝暗淡前景的擔憂以及自己“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決心。
B 作者的報國之志在文中被表達成“終君”之義,認為只要能“重見日月”就死而無憾了,這體現(xiàn)了特定歷史條件下作者真實的思想境界。
C 文中引用《出師表》中的句子,意在表明自己有當年諸葛亮興復漢室那樣為國竭忠盡力的崇高志向。
D 本段正面闡述了作者的報國之志,說明了自己九死一生、僥幸活下來的意義之所在。
9.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為?
----------------------------------------------------
2)予雖浩然無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親,君親其謂予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10-16題。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wèi)巫使監(jiān)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作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不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10.為加點字加注音。
厲王虐,國人謗王( ) 史獻書,師箴( )
猶其有原隰衍沃也( ) 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 )
11.劃線處標點正確的一項是( )
A.王怒,得衛(wèi)巫,使監(jiān)謗者。以告,則殺之。
B.王怒得衛(wèi),巫使監(jiān)謗者。以告,則殺之。
C.王怒,得衛(wèi)巫使,監(jiān)謗者以告,則殺之。
D.王怒得衛(wèi)巫使監(jiān),謗者,以告則殺之。
12.解釋下列詞語有誤的一項( )
A.事行而不悖 其中“悖”是相反、抵觸之意。
B.吾能弭謗矣 其中“弭”意為阻止、消除。
C.阜財用衣食 其中“阜”意為使……增多。
D.其與能幾何 其中“與”是和,同的意思。
13.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 B.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
C.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察 D.而后王斟酌焉
14.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周厲王殘暴兇狠,采用高壓政策來鎮(zhèn)壓百姓的批評指責。
B.召公通過形象生動的比喻,勸說厲王要廣開言路,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C.周厲王拒絕召公的諫言,引起百姓的強烈反抗,在周厲王三年,厲王被百姓推翻,流放到彘。
D.厲王被流放到彘的結局,有力地說明了召公諫言的正確和重要。
15.下面的翻譯無誤的一項是( )
A.厲王虐,國人謗王。
譯為:周厲王非常暴虐,國民都諷刺、挖苦他。
B.為川者決之使導。
譯為:治理河流的人挖掘水道使水疏導。
C.史獻書,師箴。
譯為:史官進獻史書、典籍,當老師的進勸誡、規(guī)勸的言論。
D.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
譯為:老百姓有嘴,就好比大地上會有山川一樣,財用就出來了。
16.把下列兩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
A.民不堪命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是以事行而不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及詳解:
1.C [庶幾(jī)]
2.D (微:無、沒有)
(度:估計;法度。以:率領;憑借……身份。竟:假使;到……終了的時候。)
3.D (無辜:無罪)
[行為:(古)兩個詞,此句意為“大家認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禍患;(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現(xiàn)出來的活動]
[可以:(古)兩個詞,“可以憑借”;(今)助動詞,表示可能或許可]
[遺體:(古)留給(自己)的身體;(今)死者的尸體或動植物的殘留物質]
4. C (省略句,省略介詞“于”;其他各句均為倒裝句)
5. B (均為名詞活用為狀語)
6. D (“文”在句中意為“文飾”)
7. C (其他各句句讀正確劃分依次為: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為;請罪于/先人之墓,生/無以/救國難;誠/不自意/返吾衣冠)
8. A (“作者對南宋王朝暗淡前景的擔憂”在本段沒有表達)
9.1)我能死里逃生算是幸運了,可幸運地活下來要干什么呢?
2)我雖然正大光明問心無愧,但在君王和父母面前無法文飾自己的過錯,國君和父母會怎么講我呢!
10.虐:nuè 箴:zhēn 衍沃:yǎn wò 阜:fù
11.A
12.D(與:幫助)
13.D(宣言:發(fā)表言論;所以:用它來……的;親戚:與國王同宗的大臣。這些詞與現(xiàn)在的用法有些差異)
14.C(“在周厲王三年,厲王被百姓推翻”不正確)
15.B
16.A.老百姓不能忍受您的暴虐政令了。
B.因此,國君做事才能不與情理違背。
[譯文]
周厲王暴虐,國都里的人公開指責厲王。召穆公報告說:“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厲王發(fā)怒,尋得衛(wèi)國的巫者,派他監(jiān)視公開指責自己的人。巫者將這些人報告厲王,就殺掉他們。國都里的人都不敢說話,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
厲王高興了,告訴召公說:“我能止住謗言了,大家終于不敢說話了。”召公說:“這是堵他們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厲害。河水堵塞而沖破堤壩,傷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樣。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暢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們,讓他們講話。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獻詩,樂官獻曲,史官獻書,少師獻箴言,盲者朗誦詩歌,朦者背誦典籍,各類工匠在工作中規(guī)諫,百姓請人傳話,近臣盡心規(guī)勸,親戚彌補監(jiān)察,太師、太史進行教誨,元老大臣整理闡明,然后君王考慮實行。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違背事理。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樣,財富就從這里出來;好象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過的田野一樣,衣食就從這里產生。口用來發(fā)表言論,政事的好壞就建立在這上面。實行好的而防止壞的,這是豐富財富衣食的基礎。百姓心里考慮的,口里就公開講出來,天子要成全他們,將他們的意見付諸實行,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將能維持多久?”
厲王不聽。于是國都里的人再不敢講話。三年以后,便將厲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以上是由小編分享的高二語文課后練習全部內容,希望對你的學習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