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高一歷史試卷及答案
高一歷史試卷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70分)
1.我國原始農業可追溯到
A、神農氏傳說時期 B、春秋時期 C、戰國時期 D、秦朝
2.關于重農抑商政策的評價,不正確的是
A、促進了歷朝經濟的發展 B、符合封建統治階級的統治目的
C、在封建社會前期起過積極作用 D、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3.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轉變的原因主要是
A、新的生產力的確立 B、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的進步
C、水利技術和水利工程的修建 D、政治穩定和政府重視
4.唐詩名句“奪得千峰翠色來”描繪的是
A、我國古代精湛的青銅鑄造技術 B、唐代越窯青瓷的美麗色彩
C、絲織業的一種綠色絲綢的出現 D、著名的唐三彩
5.春秋時期,齊國實行了“相地而衰征” 的新稅制,其主要歷史作用是
A、促使耕地轉向私有 B、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C、減輕農民負擔 D、確立封建制度
6.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記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農而改業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無游手之人,今去農而游手趁食(謀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農。“據此可知
A、工商業的發展造成農業的衰退 B、工商業的發展導致了社會結構的變動
C、財富分配不均引起貧富分化加劇 D、無業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業的發展
7. 秦漢至明代,商人長期處于社會底層,一個重要原因是統治階層認為商人
A、不事生產 B、不尊儒術 C、不敬宗族 D、不納租稅
8. 1992年是哥倫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許多國家紛紛舉行紀念活動,當時美洲印第安人后裔也用一種另類的態度表達了自己的情感,以下幾條標語,你認為那一條最能表現他們的情感
A、“你們慶祝的是我們的苦難” B、“感謝哥倫布將光明帶給我們”
C、“新大陸的偉大發現者” D、“哥倫布給我們帶來了貧困”
9.很多學者認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類歷史的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從那個時候開始,人類的歷史才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這里“分水嶺”的含義是
A、從封閉走向開放 B、國際貿易中心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C、從分散走向整體 D、人的注意力轉移到現實生活中來
10.下列關于17世紀荷蘭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航運發達有“海上馬車夫”之稱
B、成為世界范圍的殖民帝國
C、組建大型商業公司,是其在國際競爭中的重要手段
D、奴隸貿易使阿姆斯特丹成為當時的國際金融中心
11.“如果說工業革命在開始時不得不滿足于現有的交通工具,那么現在它就自己來發展新的交通工具,新的交通工具……加速了工業化的進程”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對新的交通工具“加速了工業化進程”的理解正確的是
A、交通工具的發明又反過來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B、工業化開始時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汽船和火車
C、生產力的發展對新的交通工具的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D、生產力的發展為新的交通工具的發明創造了條件
12. 有學者在論述科技發展時說“知識邊疆的自主擴張不僅產生了各種各樣無法想象的實際成果,而且工業界現在可以作為客戶從實驗室訂購迫切要得到之物,就像工廠發貨一樣。”這種現象的普遍出現始于
A、18世紀中后期 B、19世紀前期 C、19世紀中后期 D、20世紀前期
13.下列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評價錯誤的是
A、它不是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正確政策 B、在一定范圍內恢復了資本主義
C、鞏固蘇維埃政權 D、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體制
14.下列說法不符合“人民資本主義”的是
A、股票呈現出分散化趨勢
B、資本家擁有企業全部所有權的情況已經不存在
C、企業的決定權掌握在企業普通職工手中
D、股票分散化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化的趨勢
15. 如果在1930年從中國洛陽出發,前往美國加拿大和蘇聯,沿途看到的不會是
A、中國:“白骨遍田野,千里無人煙” B、美國:經濟繁榮,工業生產高漲
C、加拿大“人民要求脫離英國的呼聲高漲 D、蘇聯:機器轟隆,但人們衣著簡單
16.蘇聯工業化與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不同之處在于
A、優先發展重工業 B、輕重工業同步進行
C、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協調發展 D、由城市擴展到農村
17.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發生巨變,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遭到空前的挫折而中
國卻走上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其根本原因是
A、中國較早擺脫了蘇聯模式的控制 B、中國反對資本主義自由化取得成功
C、有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 D、中國改革開放
18.1904~1907年中國興起了一個興辦實業的新浪潮,有人描述當時的情景說:“相信能認購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權,于是爭相認購股份,引起了全國到處創辦股份、合伙或獨資經營的新企業。”以上材料說明這次興辦實業的浪潮
A、與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機相聯系,帶有愛國的性質
B、直接推動力是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C、歐洲列強放松了對中國經濟侵略是主要原因
D、是民國政府發展實業政策的結果
19.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廣大農村的經濟形態主要還是自然經濟,然而,以廣大農村為依托的民族革命戰爭,卻打敗了資本主義經濟相當發達的日本帝國主義,這說明,自然經濟就其本身而言存在著一定的優勢,這種優勢主要是
A、經濟活動不要求過于復雜的勞動和勞動工具
B、主要依靠自然條件,而不是社會環境
C、相對比較封閉,不會被戰爭所破壞
D、不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
20.為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開展創造了條件的是
①土地改革的完成 ②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發展 ③合理調整了資本主義工商業 ④國民經濟形勢的基本好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1.下列事件,與“走出去”戰略無關的是
A、海爾集團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B、具有優勢的各種所有制企業對外投資
C、招商引資熱潮的出現 D、對外承包、勞務合作規模的不斷擴大
22.下列關于城鎮化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又稱城市化,是由農村型向城市型轉化
B、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
C、建國后,我國的城鎮化進展順利
D、我國城鎮化的道路是多種多樣的
23.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過渡的標志是
A、1957年《羅馬條約》的簽訂 B、1965年《布魯塞爾條約》的簽
C、1993年歐盟的成立 D、1999年歐盟單一貨幣的問世
24.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活動基金是
A、由美國單獨認繳資金 B、由資本主義國家認繳資金
C、由成員國認繳資金 D、由西歐國家認繳資金
25.美國財政部長福勒得意地宣布:“各個行星圍繞著太陽轉,各國貨幣圍繞著美元轉”反映什么體系建立的情況
A、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 B、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體系
C、北美自由貿易區 D、亞太經合組織
26.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中,占主導地位的是
A、發展中國家 B、發達國家 C、第三世界 D、世界貿易組織
27.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是
A、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力的迅速提高 B、世界貿易組織的推動
C、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資本的新一輪擴張 D、跨國公司的大量增加
28.下表是1987—1991年東盟各國經濟增長率(%),上表最能說明的問題是
國別 | 1987 | 1988 | 1989 | 1990 | 1991 | 平均增長率 |
馬來西亞 | 5.3 | 8.9 | 8.8 | 10.0 | 8.6 | 8.3 |
菲律賓 | 5.8 | 6.8 | 5.7 | 3.6 | 0.5 | 4.5 |
印度尼西亞 | 4.8 | 5.7 | 7.4 | 7.2 | 6.0 | 6.2 |
泰國 | 9.5 | 13.2 | 12.0 | 10.0 | 7.9 | 10.5 |
新加坡 | 9.4 | 11.1 | 9.2 | 8.3 | 7.0 | 9.0 |
A、東盟在1987—1991年是世界上經濟增長率最快的地區
B、東盟政治經濟方面的合作有力地促進了各國經濟的發展
C、在這一時期內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
D、在這一時期內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