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一歷史期末水平調研試題及答案
今天學習啦小編整理了2014高一歷史期末水平調研試題及答案,你參考學習。
2014高一歷史期末水平調研試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在學習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 相關知識后,假設甲、乙、丙、丁四位同學回到商周時代,請判斷哪一位同學不可能被周武王封為諸侯王
A.甲為西周王族成員
B.乙幫助周武王打敗商紂王
C.丙成為商朝末年的貴族
D.丁為平民,但才德俱佳
2、公元前112年,漢武帝為祭宗廟,要列侯酎金助祭,以所獻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為借口,廢列侯106人。(酎:zhòu,酎金,古代諸侯向皇帝交納的貢金,作祭祀用。)這則材料說明了
A.列侯所獻酎金有問題 B.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C.漢武帝加強君主專制 D.漢武帝貪財暴虐
3、下圖是秦朝與唐朝的中央官制示意圖,比較兩圖最能說明的是
A.唐代中央官吏日漸增多
B.唐代以分散相權而保障君權
C.唐代尚書省權力最大
D.太尉與御史大夫的權力分別下放到兵部與吏部
4、明史專家吳晗在《朱元璋》一書中曾這樣描述我國古代的君臣關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論道的說法……到宋朝便不然了。從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無坐處,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許坐,站著都不行,得跪著說話了。”這表明
A.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強 B. 內閣制度日漸成熟
C.中央的權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權力被六部分割
5、明朝的內閣距離皇帝寢宮1000米,清朝的軍機處距離皇帝寢宮只有50米。政務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寢宮的這一過程,從本質上體現了
A.皇宮建筑布局日益合理 B.政府行政效能不斷提高
C.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D.君主專制不斷強化
6、“竹槍一桿,打得妻離子散,未聞槍聲震天;銅燈半盞,燒盡田地房廊,不見煙火沖天。”該對聯反映的是
A.西方列強的侵華暴行 B.鴉片輸入對中國的危害
C.煙草傳入中國后的盛況 D.工業文明沖擊中國
7、有人說:“對于西方的挑戰,中國的反應之所以遲鈍,是由于中國社會在19世紀中葉面臨很不尋常的歷史環境。內部事務萬分火急,至于西方則可以暫緩二步。”這里的“內部事務”主要是指
A 第二次鴉片戰爭 B滿漢官僚的矛盾 C義和團運動 D太平天國運動
8、有人曾對中國近代史上一場戰爭后簽訂的條約發出這樣的感慨:“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國條約!
從前我國還只是被西方大國打敗過,現在竟被東方的小國打敗了,而且失敗得那樣慘,條約又訂得那
樣苛刻,這是多么大的恥辱啊!”這一條約是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
9 、佩弗在《遠東》中說“1912年在中國建立起美國政體的仿 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對于其中“荒唐可笑”的正確理解是
A.責任內閣制未體現三權分立的原則
B.資產階級沒有找到真正的救國道路
C.暗喻資產階級應該建立君主立憲政體
D.20世紀初先進中國人的努力失敗
10、參加過辛亥革命的老人吳玉章說:“從前皇帝自稱為天子,如果有人說皇帝是強盜,可以打倒,大家一定把他看作瘋子;孫中山就曾經是一個被人看作瘋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擁護別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瘋子 。”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B.帝國主義扶植袁世凱
C.民主共和觀念進一步傳播 D.民主與科學在中國實現
11、右圖是1900年西方國家出版的一幅“八位強人正在合理痛打一位弱者”的宣傳畫。據你所學歷史知識推測他們痛打的結果是
A.“弱者”最終滅亡
B.“弱者”成為“木偶”
C.“弱者”迅速恢復,并發展壯大
D.“弱者”被肢解瓜分
12、1999年美國紐約市政府把豎有林則徐銅像的華埠中心命名為“林則徐廣場”。林則徐受到世界人民尊敬的主要原因是
A.嚴禁鴉片,是世界禁毒反毒先驅 B.加強海防,提出建立近代海軍主張
C.學習西方,提高歐美的國際地位 D.抗擊英軍,維護中國領土主權完整
13、有研究者認為,近代以來中國出現過五次大的留學熱潮。下列對新中國初期留學熱潮的分析不正確的是
批次 留學時間 留學初衷
第一次 清政府晚期的留學潮 富國強兵
第二次 民國初期的留學潮 實業救國
第三次 國民政府時期的留學潮 科技救國
第四次 新中國初期的留學潮 建設祖國
第五次 改革開放后的留學潮 創業立業
A.多以留學歐美為留學地區 B.以留學蘇聯、東歐國家為主
C.涉及機電等技術領域 D.適應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
14、美國一位歷史學家說:“共產黨的大多數領導人被蔣介石殺害,但也有些人逃進了華南山區。他們的領導人之一是毛澤東,毛澤東無視莫斯科的第三國際,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材料中“新的革命策略”指
A.開展武裝起義的策略 B.遵義會議上取得領導地位
C.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D.開辟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15.詞語出現頻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國家政治經濟生活的變化。以下最有可能屬于1912年的高頻率詞組是
A.黃花崗、武昌起義、皇族內閣 B.二十一條、罷市救國、民主科學
C.民國、約法、宣統退位 D.八國聯軍、賠款、拳亂
16. 中國近代有人認為:“王者稱為天子,不過取尊稱云爾,實則凡人皆天之子也。”“人君與千百萬萬國民合為一體,國安得不強?”“日本變法,以民選議院為大綱領。夫人主之為治,以為民耳。以民所樂舉所樂選者,使之議國政,治人民,其事至公,其理至順。”這種觀點實際上主張
A.君民共治天下,建立代議制的民主政治 B.取消君主制,使凡人與王者的地位平等
C.設立民選議院,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D.讓民選君主治理人民,使國家富強
17、1955年在一次國際會議后,一位美國記者說:“周恩來并不打算改變任何一個堅持立場的領導人的態度,但是他改變了會議的航向。”周恩來能夠改變這次會議航向的主要原因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反帝反霸的不結盟政策
C.“求同存異”的方針 D.維護聯合國權威的原則
18、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某導演籌拍一部電視政論片《建國初期的政治建設》。下列
題材可以入選該片的有
A. 區域自治開新篇------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成立
B. 以和平代替武力----------《告臺灣同胞書》發表
C. 長期共存,互相監督-------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D. 獨立自主,不結盟---------新中國外交工作的開端
19、雅典公民希米奧出身于商人家庭,他在家里接受私人教育,其父母主要關注的應該是
A.逆運算能力 B.外語水平
C.學校考試成績 D.思維能力和表達水平
20、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羅馬帝國,占領了整個地中海世界。屋大維的顧問叫苦不迭:“麻煩就
在于人口眾多,事務繁雜。因為公民包括了種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他們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
萬別,所以統治起來困難至極”。解決這一困難的措施是
A.將習慣法發展為成文法 B.開始實施萬民法
C.進一步完善公民法 D.自然法取代公民法
21、普法戰爭后,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英國漫畫家為此創作了題為《瑪麗安娜女郎(法國的象征)終于挑好帽子了》的漫畫。圖中房間衣物凌亂,女郎站在鏡子前面,終 于選好并戴上了象征共和制度的三色帽。這幅漫畫的含義是
A.法國的政治制度像女郎的時裝,可以隨時改變
B.法國的共和制度像女郎的帽子,只是裝飾品
C.法國的政治制度像女郎一樣軟弱無能
D.法國的共和制度經過長時間的變動才確定下來
22、“以議會形式粉飾門面,混雜著封建殘余、已經受到資產階級影響、按官僚制度組織起來,并以警察來保衛的、軍事專制制度的國家。”馬克思這句話描述的是
A.資產階級革命后的英國 B.法 蘭西第一帝國 C.德意志帝國 D.意大利王國
23、2011年7月,因《世界新聞報》竊聽丑聞,英國部分政要和民眾分別聯名請愿,要求首相卡梅倫下臺。卡梅倫(保守黨)最終是否下臺,關鍵是要看
A.保守黨的民意支持率 B.國王的態度
C.議會的信任程度 D.在野黨工黨的態度
24、法國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認為:美國聯邦制是“為了把因國家之大而產生的好處和因國家之小而產生的好處結合起來”。對作者觀點理解最全面的是
A.聯邦制加強了中央政府權力 B.三權分立實現了分權制衡
C.地方各州自治權力不斷增強 D.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結合
第Ⅱ卷非選擇題(52分)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25題14分,第26題15分,第27題23分。
25、(12分)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中國社會震蕩最劇烈、最不穩定的時期,發生了社會和政治的“大裂變”。閱讀下面的大事年表回答問題:
中國近代現代史大事年表(節選)
1894年 日本挑起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成立興中會。
1895年 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康有為等“公車上書”。
1897年 嚴復譯述的《天演論》在《國聞報》上定期發表。
1898年 6月,維新變法 開始。9月,那拉氏發動“戊戌政變”。
1899年 秋,山東平原縣義和團在朱紅燈領導下舉行武裝起義。
1900年 夏,全國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浪潮。6月,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1年 9月,《辛丑條約》簽訂。
1902年 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在《蘇報》上發表。
1903年 鄒容著《革命軍》,章炳麟為《革命軍》作序。
1905年 實行清末“新政”。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
1911年 清朝裁撤軍機處,改設內閣。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
1912年 元旦,中華民國成立。2月,清帝退位,孫中山辭職,袁世凱接任。
1913年 3月,袁世凱派人殺害了宋教仁。7月,爆發“二次革命”。
回答以下問題:
(1)從以上大事年表中可以看出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社會先后出現了哪兩股進步社會思潮?(4分)
(2)上述兩股社會思潮出現的共同原 因是什么?(8分)
26、(15分)學習了《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這一專題后,宜昌市某二中曉明同學結合最近看過的《世界上下五千年》一書,設計了 一道辨析題,讓同學們在活動課上加以辨析 :
在伯里克利執政時期的一天,雅典公民帕羅蒂命令因為債務淪為奴隸的本邦成年男子亞昆塔完成農活,自己與妻子海倫一起去參加公民大會。公民大會是雅典事實上的最高國家權力機構。這天的公民大會投票表決通過了兩項決定:第一項決定是設立雅典最高法院——由十組成的“陪審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訴;第二項決定是制定“陶片放逐法”,將一名貴族以“民主妨礙者”的罪名驅逐出雅典城邦。
上述這段文字表述中有多處與史實有誤之處,請從其中找出(找出三處即可)(6分),并說明理由。(9分)
27、(25分)統一,是中國歷史的主流。結束國家分裂,實現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華民族為之奮斗、為之謳歌的偉大事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大國,……在世界歷史中,特別是與其他古國相比,是一個十分罕見的現象。這其中有地理的、經濟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制度,也是這個多民族的千年古國得以始終維持統一的重要原因。
——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
材料二 “蒼天蒼天淚如雨,倭人竟割臺灣去。”臺灣同胞懷著悲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聲達于四野”。
材料三 列強的步步緊逼使曾經統一富強的中國山河破碎,不甘的不僅僅是臺灣民眾,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復x疆、義和團運動……我們看到了中華兒女的英勇、血性,然而反動賣國的清政府卻簽訂了這樣的條約內容“嚴禁中國人參加反帝斗爭……拆除北京至大沽口沿線炮臺……”
材料四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用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
——《義勇軍進行曲》
(1)材料一中“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制度”指什么制度?請分別寫出秦朝、元朝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這兩種制度的實施,有什么共同的積極作用?(10分)
(2)材料二中這一令人悲痛的歷史場面發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強侵華戰爭之后?“倭人”“割臺灣”是哪一個不平等條約的規定?(6分)
(3)材料三中條約內容出自近代史上哪一不平等條約,簡述其惡劣影響。(5分)
(4)材料四中歌曲所反映的是中國近代史上哪一重要歷史事件?面對最危險的時候,中國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建立起廣泛的統一戰線,該戰線的名稱是什么?(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