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則教學設計 論語十則說課稿
《論語十則》教學設計
2. 能讀會寫“慍、殆、矣、誨、弘、凋、恕”等字詞;
3.積累、理解“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任重道遠、三人行必有我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詞語。
能力目標:
1.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并熟練背誦、默寫全文;
2 . 理解、運用《論語》中名言警句。
德育目標:
1.汲取課文的語言精華和思想精髓,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提高為人處世的思想修養;
2.體會課文豐富的內涵,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點評《論語》十則內容
教學難點:
深層理解《論語》十則的意蘊
教學方法:
1. 誦讀法。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熟讀成誦,在讀中理解、領會每一則語錄。
2. 探究法。在教學中,對課文的思想內容、語言文字質疑釋疑并加以評點,調動學習積極性。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從孔子對教育的貢獻、對世界文化的深刻影響入手)
設計1:
同學們,我們國家古代有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不僅對我國,也對世界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今天聯合國還有他的塑像,你們知道他是誰嗎?對,他就是孔子。今天讓我們共同來學習他關于學習和做人一些論述,看看對我們有什么啟發。
設計2:
提及“朝圣”,我們自然會聯想到那長途跋涉、一路跪拜的虔誠的藏傳佛教徒向著布達拉宮或者伊斯蘭教徒向著麥加前行的壯觀情景。而人們把到山東曲阜去看孔廟也叫做“朝圣”。同學們知道這其中的緣故嗎?人們多稱孔子為“圣人”,曲阜是他的家鄉。據說孔子“生而首上圩頂,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長九尺有六寸(約合現在6.4尺),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作為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在我國歷史上影響很大,為儒家重要經典。相傳,宋朝名相趙普死后,人們在他的書籍里發現只有半部《論語》,所以世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今天,讓我們走近孔子,走進《論語》,去聆聽先哲古圣的教誨。
設計3:
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她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經出現過不少光輝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孟子》、《莊子》、《荀子》等。這些著述對中華文化曾產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然光芒四射。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
二、交流關于孔子和《論語》的知識
(可以投影顯示)
1.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公認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主張仁義,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殘暴統治,反對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開明態度。孔子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他被尊為圣人。孔子在晚年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把魯國史官所寫的《春秋》加以刪修,使其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在我國歷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業的第一人,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2. 《論語》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其體式歸納起來有:語錄體(也叫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和對象。清朝時有一個故事,文學家畢沅在陜西當巡撫,有一天到廟里住宿,聽見一位和尚在念經,就問他:“一部《法華經》共有多少個‘阿彌陀佛’?”和尚說:“我是一個蠢人,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聰明的很,一定知道一部《論語》有多少個‘子曰’。”畢沅也答不出,因為‘子曰’太多了,誰也沒有統計過。課文第一至第第九則屬于這種體式;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課文第十則屬于這種體式;敘事體,其中多少有點情節,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
三、認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掃清文字障礙。
2、聽讀,聽老師示范朗讀,把握節奏語氣。
3、正音釋詞:①論語(lún)②說(yuè):通“悅”,意思是愉快。誨女知之乎:同“汝”,人稱代詞“你”。是知也:通“智”,聰明。(古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語言現象叫“通假”。但由于語言的演變,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間,現在已不同音了,朗讀中要讀本字的音)③慍(yùn):生氣,發怒。④三省(xǐng)吾身:察看,檢查。 ⑤傳(chuán)不習乎:老師傳授的知識。⑥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dài):有害。⑦弘(hóng)毅:強毅。⑧凋(diāo):凋謝。 ⑨矣(yǐ):語氣詞。
4、分則朗讀,疏通文意,并且翻譯。
四、研習課文,深層體悟
1、學生試作批注、概括、歸納每則內容大意。
2、積累格言警句和成語:
①為每則語錄分別批上“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的評語。
②學習筆記
A.成語類——
B.格言類——
3、問題設計:
①“學而”一則
三個反問,盡得三嘆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個人在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情況下總是怨天尤人,這樣的人還配稱為君子嗎?聯系孔子經歷,從中感受到孔子怎樣的人格呢?
②“溫故”一則
有些老師知道世上許多事情,講起來娓娓動聽,這樣的老師能說是好老師嗎?子曰:“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在掌握舊知識的同時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才可以為師。
③“誨女”一則
孔子說這番話的用意是什么?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對此,曾經有過不同的看法,聯系生活體驗,談談該怎樣看待。
⑤“歲寒”一則
孔子用松柏后凋比喻什么?
4、學生集體背誦全文。
五、積累拓展
1、學生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和格言,并說明理由。
2、教師在學生交流后對本文出現的常用成語、格言歸納并板書:
死而后已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十則》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論語》十則,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設想、教學程序等五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論語十則》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5篇課文。它選自于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藉。
第二單元仍然繼續著第一單元所談論的“人生”這個話題,所選課文側重于寫對人生的理解和選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中,《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你們所效法。課文中所選的《論語十則》,著重敘述了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內容。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對于心理發展正處于萌芽狀態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
2.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a.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b.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識,能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含義及一些虛詞的用法
c.能熟練背誦、默寫全文,必說出句意。
(2)能力目標:
a.掌握“分類式筆記”的整理方法,培養學生對語言材料進行整理歸納的能力及習慣
b.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并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于實踐的意識
(3)德育目標:
a.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讓學生對照反省自己
b.汲取課文的語言精華和思想精髓,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教學的重點、難點
理解、掌握重點詞語的讀音、解釋;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掌握整理歸納的學習方法;理解課文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
二、教學方法
1.分類整理歸納法
這是一種整理性的課堂學習活動,也稱作“理讀”。而同時這也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這種:能力及習慣訓練得越早,學生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就越強。而“歸類”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同時也是在依循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的課堂實踐活動。學生實踐活動的問題,是新大綱最為著重強調的內容之一。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這樣陳述道:“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
2.情景教學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載道”。據此,語文教學研究者總結出一條語文教學原則,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則,即充分利用語文課文中生動、豐富的德育材料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點撥學生。初中學生已逐漸產生了豐富的精神需求,他們渴望知識,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價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學生的切身體會喚醒學生;用民族自尊、愛國主義的信仰激發學生。
3.誦讀法
《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指出:“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初中生剛接觸文言文不久,通過反復地讀、大聲地讀、氣韻暢達地讀,讀出古味,熟讀成誦,培養學生古文的語感。注音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
4.采用電教平臺等電教手段,擴大教學容量。
在教學中,采用電教平臺等電教手段來豐富教學手段,擴大了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三.學法指導
1.這是同進入七年級后第二次學習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弄清實詞的含義,理解每一則語錄的意思
2.運用誦讀法學習課文,做到熟讀成誦。
3.課文所選各則都蘊含深刻的道理,應聯系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歷來加深理解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知識具體,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因此我在教學上安排二至三節課的時間:
第一課時,我用論語中的道理接合學生們的生活實際進行導入,激起學生興趣,接下來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注釋,說譯文;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老師進行補充。由于學案上已有各個句子的解釋,所以,教學上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本說案只詳細說明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這節課我是按“復習課文句意——歸納整理重點知識點——聯系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總結延伸”四個步驟進行教學
1.復習課文句意,鞏固學生上節課討論、探究的成果
先請同學大聲地朗讀課文,接著通過課件展示各個句子,請同學們發言,
逐一回答,接著再出示各句的解釋。由于上節課,重點已讓同學掌握這塊內容,所以可以以學生為主,教師只稍加點撥即可,從而達到鞏固、復習、加深印象的效果。
2.歸納整理重點知識點
此環節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之一,不僅讓學生理解鞏固課文的主要知識點,
而且在此基礎上,能讓學生了解掌握“歸納整理知識點”的學習方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復習習慣。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異義”、“成語歸納”(附課件)
教學方法:先展示課件,請同學舉手發言,回答各個部分的問題,老師適當加以解釋。然后,在學生掌握課內知識點的基礎上,教師延伸說明這種學習方法——“歸納整理法”的好處:
a.有利于理清課文知識點,便于積累、復習
b.有利于訓練自己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c.有利于培養自己的閱讀能力]
3.聯系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實際情況,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論語》所蘊含的人生道理
此環節是本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點,針對我班學生這幾個月時間所出現的學習及人際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問題,有意識地通過本節課所蘊含的道理,旁敲側擊的對同學進行指導教育,通過他們自己的思考討論,理解、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同時更為深刻地理解課文含義,加深記憶,并能學以致用。
教學方法:老師舉例,設置情景,請同學們討論,面對這種情況,應該用我們所學的課文中的哪一則來教育他們。
例一:有位同學每天回家都急著把作業寫完,但老師發現他的作業質量不高,好像都沒有經過思考,不會的就空著交上來;還有一位,覺得自己都會了,可以自己思考問題了,上課都不注意聽,你們覺得這樣做對不對?我們該怎么教育他們呢?為什么?
討論之后,回答“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并解釋意思。
例二:有位同學當有人在課堂上回答錯問題或被老師點名批評時,就興災樂禍,取笑別人,也沒有思考自己有沒有犯過類似的錯誤。
討論之后,回答“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并解釋
例三:還有位同學不喜歡別人開他的玩笑,自己卻喜歡捉弄同學,甚至對同學動手動腳的,面對這種情況,你們覺得他應該怎么要求自己呢?
討論之后,回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釋。
4.總結延伸
我們學習完《論語十則》這門課,接觸到了中華民族的優秀的文化傳統,對
課文中的語言精華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與掌握,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生活過程中,把今天學到的東西運用到實踐當中去,做到學以致用。你們“任重而道遠”啊!
看了“論語十則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