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學設計 桂花雨說課稿
《桂花雨》教學設計
3.體會作者思念家鄉的感情,并領悟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教學難點: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引出課題
1.同學們,金秋時節,桂子飄香,桂花的香氣彌漫了大街小巷,也彌漫了咱們的校園。你們知道嗎?它同時也溢滿了臺灣女作家琦君的童年生活。這節課讓我們來共同欣賞一場美麗的桂花雨。一起齊讀課題——桂花雨。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想一想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景物?什么事情?(板書:景、事)
2.交流并板書:桂花、搖花
3.都說借景抒情、敘事抒情,那么這篇文章借這一景,這一事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情呢?又是如何表達的呢?(板書:情)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探討的內容。
三、再讀文本,研讀感悟
出示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還有那搖落的陣陣桂花雨。
(一)享“搖花樂”
1.這個“又”是什么意思?作者為什么會一次又一次地想起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那搖落的陣陣桂花雨呢?文中哪一個自然段寫了“搖花樂”這件事?(第五自然段)請你們劃出描寫“搖花樂”的句子。
出示
這下,我可樂了,幫大人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搖呀搖,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我喊著:“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2.你從哪里看出我的樂?
[預設]1.抱、搖兩個動作。
為什么從動作中你可以體會到我的快樂?
[預設]2.語言。
具體是從哪些地方看出我的樂?
(1)“喊”字。
(2)兩個感嘆號。
(3)搖桂花像下雨一樣。
①這里怎樣的情景像是在下雨?(紛紛落下、滿頭滿身)
②想象一下,當像雨點兒一樣的桂花紛紛揚揚地落在你的發稍、肩膀、手心,你什么感覺啊?
③如果當時你就在這棵樹下,你會用怎樣的動作和語言表達你的快樂呢?
(4)雖然你們的動作、語言不同,但是你們的心情都是——樂。
3. 現在,讓我們隨作者到她家鄉的院子里,來到這棵桂花樹下。此刻,正是桂花盛開的季節,你們想不想看桂花雨?那得怎么做呀?(搖)怎樣搖?(抱著樹,使勁地搖)一起做,看看桂花是否會落下來。
4.生做動作,課件演示桂花落下來。
5.你們這一使勁啊,瞧,桂花紛紛落下來,多美啊!這下,生讀——我可樂了……
(二)聞桂花香
過渡:搖桂花帶給我無限的快樂,浸透著我的童年生活,所以作者一次又一次地想起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那搖落的陣陣桂花雨。那么除了搖花樂,還有什么使作者不能忘記故鄉的桂花?(桂花香)
1.文中除了寫到家鄉的桂花,還寫到了哪里的桂花?(杭州)
2.對于這兩個地方的桂花,母親作何評價?
出示
“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
3.事實上,是不是像母親說的這樣呢?(不是)請你們劃出描寫家鄉和杭州桂花樹的句子。
出示
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1)你從哪里感受到桂花的香?(前后十幾家鄰居、浸)
(2)“浸”是什么意思?(泡)泡在哪里?(泡在桂花的香味里)僅僅是在秋天嗎?(不是,全年都是)那么我們只能聞到桂花香嗎?還可以怎樣?(喝桂花茶、吃桂花餅)是的,桂花不僅在開花時香,晾干了泡茶、做餅也同樣香氣彌漫。它的香,已不受季節的束縛,人們不僅僅在秋天可以聞到桂花香,一年四季都可以。桂花已經成為鄉親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們的生活已經完全融在了桂花香里。
(3)那杭州的桂花呢?
出示
杭州有一處小山,全是桂花樹,花開時那才是香飄十里。
(4)十里是多遠啊?(1里=500米,十里就是5千米)在方圓5千米的地方都能聞到,你說香嗎?
4.可見,事實上杭州的桂花是不是真的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不是)
5.可是母親為什么說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鄉院子的桂花呢?
6.她每年都聞著院子里桂花的香氣,關注桂花,收獲桂花,體驗著饋贈桂花的快樂,吃著桂花做的食品,喝著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間。家鄉院子里的這棵桂花樹,浸透了她的心血和汗水,是母親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還會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所以,在情感上,杭州的桂花又怎能比得過家鄉院子里的桂花呢?
8.怪不得,母親說——
9.所以,這桂花包含著母親也包含著我那濃濃的思鄉之情。
四、拓展延伸,升華文本
1.同學們,寫這篇文章的作者琦君,你們了解嗎?她是臺灣非常出名的散文家,她寫過很多作品,但是作品的內容總離不開家鄉的景物,家鄉的事情。在她的作品中,散發著濃濃的思鄉情。
故鄉,我們哪一天能回去?家鄉味,我們哪一天能再嘗呢?
說實在的,即使是真正天然的礦泉水,飲啜起來,在感覺上,在心靈上,比起大陸故鄉的“山泉”來,能一樣的清冽甘美嗎?——《水是故鄉甜》
2.是啊!水還是故鄉的甜!看吶,桂花又紛紛揚揚地落下來了,作者不禁又想起了故鄉的桂花香,那搖花樂,還有那陣陣的桂花雨。那么同學們你的童年或你的家鄉有沒有讓你特別喜歡難忘的地方、人、事、物嗎?請你拿起筆寫一寫。
《桂花雨》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桂花雨》。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程序、說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桂花雨》是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文章。課文以“桂花雨”為題,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全文共六個自然段,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段開篇明旨,寫作者小時候最喜歡桂花,因為它的香氣迷人。第二到四段寫童年的“搖花樂”。第五到六段,寫母親愛家鄉的金桂,同時點題,寫“我”愛童年的“搖花樂”。文章語言清新情感豐富而真摯,作者以童年時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童趣淳樸的情感,這種情感集中體現在“搖桂花”這一場景之中。
基于對教材的研究,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和中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課標對中年級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本節課“鮮”、“謝”等十個生字,會讀“拙”等四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濃濃思鄉之情。
3、能聯系實際生活談談對課后練習4中重點句的閱讀感受。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語段,學會鑒賞,學會積累,并聯系生活實際學會仿寫運用。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從搖花樂中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和家鄉的懷念。 體會母親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難點:文章不光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還有著優美的語言,學是為了用,培養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學會仿寫運用的能力。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以“讀——賞——悟”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
(1)讀:讓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
(2)賞:賞讀文中優美的句子,積累內化。
(3)悟:每一節課上,我們應該堅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自讀、自悟的機會,讓學生在讀中悟情、在讀中悟理、在讀中悟法。
2、學法:采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和感受,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過程當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學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本文的教學,我準備分兩個課時完成。
在第一課時中主要讓學生讀通課文,了解課文的內容,弄清課文的敘述順序,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習掌握本文的九個生字,以及課后第三題中的詞語。
下面我將主要講第二課時的內容:精讀課文,理解內容,想象作者描寫的景象,感受作者小時候搖桂花的樂趣,體會文中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以及作者和母親那濃濃的熱愛家鄉,思念家鄉之情。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這篇課文的第一句說道:“小時候,我最喜歡桂花。”昨天我們學習了作者喜歡桂花的原因是因為它的香氣迷人,令人陶醉。作者那么喜歡桂花,但更令作者喜愛的還是那樂趣無窮的“搖花樂”。那么到底作者的搖花樂“樂”在哪里呢?當那陣陣的桂花雨紛紛落下時又是什么樣的呢?好,這一節課讓我們再一次走進課文,跟隨作者一起去搖桂花,同作者一起分享那落英繽紛的場景帶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吧!
創設了一個特定的環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整體引入提高了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把握的能力,對課文有了一個整體印象。這樣設計運用舊知引入新知,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容易和本節課的新知產生有機的聯系。
(二)細讀課文,探究解疑
1、第一部分的教學,主要圍繞“小時候,我最喜歡桂花”這個句子,讀讀這個部分,想想為什么愛桂花?從中,也能讓學生認識到桂花樹的特點。
2、重點是學習第二部分,要理解搖桂花的樂趣。
在學生讀了這一部分后,引導討論:為什么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這得從全家人的活動,以及桂花的用途中去體會。
(1)找出每個人的做法,分角色朗讀,有利于認識父母及作者不同的性格,體會內心共同的喜悅。
(2)交流各人做了什么,說了什么。并指導感情朗讀。重點理解我搖桂花時的動作和話語,母親小心翼翼的動作,和父親隨口吟誦的那首詩,體會一家人對桂子豐收的喜悅。并注意幾個問題:
①理解“這下,我可樂了,幫大人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這句話。
②想象“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為什么說桂花紛紛落下來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3)聯系實際,了解桂花的作用。
(4)對這部分的內容做個總結,談談從哪些地方體會到了搖桂花的樂趣,并進一步進行朗讀。
重視以讀促理解,在充分的讀中體會到課文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在情境中得到語言文字訓練。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真正地推動課堂對話的發展。在訓練設計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使“教法學法化,學法教法化”。
3、在總結第二部分后,學生對作者懷念童年時光的感情是不難理解的。所以,第三部分中,重點應指導學生理解母親的這句話:“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
讓小組進行討論、交流。要認識到,此時的母親已經遠離故鄉,當母親看到
外地的桂花時,說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可以看到母親在想念家鄉了,不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實在是太思念家鄉,太熱愛家鄉,家鄉的什么都是最好的。 接著進行仿寫練習:外地的環境好,還是( )。外地的生活好,還是( )。
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加深了理解,對全文的感情有了深化,加強了語言文字訓練,鍛煉了運用語言的能力,充分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一。
(三)課堂總結,深切體會
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朗讀全文,讀出作者對“我”和母親對家鄉、對家鄉的桂花的熱愛之情。帶著對課文的感悟和體驗回到課文,實質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深化,也是對整體的回顧。通過總結課文的內容,進一步復習課文,深切體會文中透露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深化認識
新課程標準要求中年級的學生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或感受,引導學生觀察社會、觀察人生。為體現這一宗旨,同時也為了強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于是我設計了“說一說你童年中難以忘懷的人和事”,讓學生從讀后的感慨入手,以實際的生活為依托,促使學生有感而發,落筆成文,完成讀寫結合的遷移。
四、說板書設計
喜歡桂花
桂花雨 思念家鄉,懷念童年
“搖花樂”
這樣設計板書,既能形象直觀地概括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又能體現出文章的敘事順序,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便于學生理解進而輔助教學。
以上是我說課的內容,請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看了“桂花雨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