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學藝教學設計 梅蘭芳學藝說課稿
《梅蘭芳學藝》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7個字只識不寫,認識3個偏旁。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終于”說話。
3、懂得勤學苦練可以彌補先天的不足,教育學生從小苦練基本功。
[教學流程]
課前:放一些京劇的帶子,讓學生跟著唱唱、交流交流。
一、談話導入
⑴揭示“京劇”:小朋友,我們中國是一個戲劇大國,戲劇的品種有很多,你們知道有哪些嗎?
聽,這是什么劇?(京劇)
⑵引出“梅蘭芳”:說起京劇,人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位世界聞名的京劇大師,他曾多次出國訪問,他的表演受到外國觀眾的連連稱贊。他就是梅蘭芳(出示照片)。板書:梅蘭芳
梅蘭芳怎么會成為一位這么有名的京劇大師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梅蘭芳學藝,好嗎?
⑶揭示課題:板書:學藝。
⑷讀題:誰能讀一讀題目?
⑸理解題意:這兒學藝就是學什么呀?
老師并沒有把自己和學生局限在課堂、教科書的小圈子里,而是努力在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和知識面,引導學生而向的是廣闊的社會生活。
二、整體感知
自由讀全文:能自己讀讀課文嗎?但要注意讀準字音哦!
三、細度領悟
(一)學習第一段
1、讀通、讀準第一段
(1)指名讀第一段。
相機正音:拜師學藝沒有神兒料子唱戲
(2)自由讀
2、讀中生疑:小朋友,我們讀書要養成邊讀邊想的習慣,你能再讀讀這一段,想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打上小問號“?”
3、交流“小問號”:你讀出小問號了嗎?
4、學生相互解決問題:這些問題有小朋友知道嗎?
5、師生共同解決問題:
(1)解決“有神兒”、“唱戲的料子”:有問題非常好,我先請小朋友看一段京劇,你仔細觀察他的眼睛。(放京劇錄像)
你發現了什么?(眼睛很靈活;眼睛像會發光……)
這就是有神兒,一般京劇演員都要具備這樣的條件,具備了條件,就是唱戲的料子,而梅蘭芳呢?
學生讀出有關句子。
(2)指導述說:如果你是師傅,你會怎樣對他說呢?能來演一演嗎?
師生共演,注意對學生說的表情、語氣加以指導。
首先,教學中能培養學生養成邊讀邊想的習慣,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產生一些問題,并讓其他小朋友一起來嘗試著解決問題,而老師只是在學生困惑時加以指點。其次,當學生在理解上出現問題時,老師的指點并不是采用“告訴”,而是繼續給學生創設一個形象的畫面,讓學生在觀察、說說中去自悟。
(二)學習第二段
1、感悟第一句
(1)角色轉換,進入情境:如果你聽了師傅這番話,會怎么想呢?
(2)入境生情,以情促讀
①梅蘭芳想的和我們一樣嗎?自由讀句子。
②你能用朗讀,讓大家感受到他的決心嗎?
“讀”在課堂上處處發揮著它的作用,“讀”并非是機械地重復,而是有層次地一步步展開,教學中,老師領著學生一步步走入語言文字。
2、感悟第二句
(1)讀準句子
①自由讀句子。
②指名讀。
(2)讀懂句子:這句話你讀懂了嗎?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①學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②讓學生相互解決問題。
③師生共同解決問題:
理解“緊盯”:
先觀察書上小梅蘭芳盯的時候眼睛是怎樣的?
再讓學生來表演緊盯空中鴿子時的樣子(鴿子由老師的手來演示)。
并說一說眼睛是怎樣盯的?從而理解“緊盯”。
(3)體驗情境,讀好句子
①體驗:你們能這樣來緊盯嗎?全班一起緊盯鴿子,并說說眼睛的感受。
②感悟梅蘭芳的勤奮:小朋友剛才盯了一小會兒就很累、很酸,而梅蘭芳卻常常這么在做,一分鐘、兩分鐘,一小時、兩小時,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盯著、盯著,此時,你想對梅蘭芳說些什么呢?
③指導讀:此時,再讓你來讀這句話,相信感受是不一樣的,想來讀讀嗎?
指名讀;同桌互讀。
“緊盯”一詞在感悟上,很有層次,先是讓學生通過看圖、表演理解“什么是緊盯”,然后通過全體學生的體驗,感受到“緊盯”時的辛苦,接著再通過語言的描繪,知道“常常緊盯”寫出了梅蘭芳學藝的辛苦和勤奮。
3、感悟第3句
(1)讀準句子:自由讀;指名讀
(2)讀懂句子:能把這句話的意思也讀出來嗎?有難度的,行不行?
自由讀;指名讀
(3)以評促讀:
①指名賽讀,其他小朋友要用心去聽,聽聽誰讀得最好?
②評議:剛才幾位小朋友讀的,誰讀的最好?好在哪?
③學生相互讀。
讀書是一種情感的表露,表達了每個學生對所讀句子的一種理解和情感。在朗讀過程中,通過相互的評議,可以促進對句子的理解,幫助讀好課文。
4、感悟第4句
①引讀:人們都說,梅蘭芳的眼睛。
②創設情境,讀懂句子:
小朋友,眼睛會說話嗎?
我們不妨來做個試驗:
這位小朋友回答了問題(我演示),你說我在對他說什么?學生說。
你做了錯事回到家,爸爸這樣(我演示),在對你說什么?
③小結:原來眼睛真的會說話呀!這時,他的眼睛不再是沒有神兒,變得有神兒了。
板書:有神兒
梅蘭芳的眼睛怎么會從沒有神兒到有神兒呢?
學生說。
板書:勤學苦練
通過表演,讓學生很容易明白“眼睛是會說話的”這一難點,由于在學習中,老師把所學的知識和表演的方式緊密結合,課堂仿佛成了學習的樂園,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使學生感到學習是一種樂趣,輕輕松松就學了知識。
(三)學習第三段
1、讀準第三段:指名讀;同桌比賽讀
2、理解“世界聞名”:你能換個詞放入句子中讀一讀嗎?
3、指導用“終于”說話:梅蘭芳經過努力終于成了世界聞名的京劇大師,那你還知道哪些到最后終于成功的事嗎?
4、讀好第三段:你想來夸夸他嗎?比比誰夸得最好。
5、小結:梅蘭芳靠自己的勤學苦練,終于練出了一雙有神兒的眼睛。
(四)齊讀全文
用學生已有的、懂的詞兒去替換不明白的詞兒,從而理解意思,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不但理解了詞語,而且也是一種詞語積累的方法。
四、識寫生字
1、自學生字。
2、哪些字覺得比較難,和大家交流一下。
相機學習新部首
3、能為哪些字找朋友?指名說。
4、自學筆順圖。
5、在課本上按筆順描紅。
6、完成習字冊上的生字。
《梅蘭芳學藝》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梅蘭芳學藝》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介紹了梅蘭芳小時候去拜師學藝,可他先天不足,師傅說他不是唱戲的料子。但梅蘭芳學藝的決心沒有動搖,他勤學苦練,最終成為了世界聞名的京劇大師。課文篇幅較短,但意蘊深長,故事告訴我們勤學苦練可以彌補先天的不足,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
二、學情透視
梅蘭芳大師對于學生來說很陌生,所講的故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也相去甚遠。且整篇課文篇幅不長,語言嚴謹簡練,對于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學習的興趣不會是那么的高,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文章蘊含的道理,便設想借助多媒體課件創設一定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盡情地感知、想象和體驗,讓他們通過學習語言文字,感受大師勤學苦練的精神。
三、目標定位
針對孩子特點,結合本課教材,我確立本課時教學目標為: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會用“終于”說話;
2.學習生字,理解重點詞語,體會梅蘭芳練眼神的刻苦,培養學生閱讀、想象、理解的能力。
3.懂得勤能補拙的道理,教育學生從小苦練基本功。
教學重難點:引領學生讀懂梅蘭芳苦練眼神的故事,從關鍵詞句中體會大師勤學苦練的精神。
四、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我主要引導學生圍繞大師的“眼睛”質疑問難,運用情境教學法、朗讀感悟法等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情境表演以及多種形式的朗讀中走進文本,心有所感。
五、過程展現
基于上述考慮,結合本課時的教學重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一)欣賞照片,引出“眼睛”
上課伊始,揭示課題后課件播放梅蘭芳的生前照片以及精美劇照,在京劇的伴奏中對梅蘭芳大師作一個簡單的介紹。這里的照片主要選取了梅蘭芳生前所扮演的一些重要角色的劇照,大師精美的扮相、韻味十足的京劇伴奏,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拉近了我們和梅蘭芳大師的距離。
(如此導入新課,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也使本課的教學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二)對比眼神,學生質疑
當大師照片定格后,老師提問:大師的什么地方最有特點?由此將目光聚焦到大師的眼睛上。“輕輕打開課本,找找看,課文有幾處直接描寫了梅蘭芳的眼睛?用筆劃下來。”學生通讀全文,找出文中描寫梅蘭芳眼睛的兩句話。課件出示這兩句話,引領學生著重理解眼睛“沒有神兒”和“會說話”的含義,從中體會梅蘭芳當時的心情,繼而有感情地朗讀這兩句話。這樣通過兩種眼神的含義對比、朗讀對比,老師質疑“讀到這兒,你最想問梅蘭芳大師什么呢?”學生自然會想問“梅蘭芳是怎樣把沒有神兒的眼睛練得會說話了?”
(這樣的設計既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引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又切入到課文中心,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體現了讓學生讀出問題,帶著問題閱讀感悟的新閱讀理念。)
(三)抓住詞語,品讀感悟
通過前面的質疑,學生通讀全文,自讀自悟,由此過渡到重點段的學習。課件出示重點句“他常常緊盯空中飛翔的鴿子,或者注視水底游動的魚兒。”抓住兩個表示“看”的詞語——“緊盯”和“注視”理解句子的意思。“盯”什么偏旁?跟什么有關?那 “緊盯”怎樣地看?學生通過表演理解詞語含義,并指名讀好“緊盯”。這句話中還有一個詞也表示“看”,找找是什么?“注視”也是怎樣地看?同樣指名讀好“注視”。小朋友們,你們已經用眼神告訴老師,你們的眼睛正注視著“注視”這兩個字呢,記住它們的寫法了嗎?相機指導學生學習生字“注”和“視”。 接著讓學生說說你還知道哪些表示“看“的詞語,借機讓學生積累表示“看“的詞語。
(生字教學也是第一學段語文教學的重點,在這里將生字的字形教學、詞義教學,巧妙地糅合于句子的教學之中,不露痕跡,又教給學生專心致志的學習品質,加深了對重點詞語的理解。)
學到這兒,學生光從字面上理解詞語的意思,還沒能真正體會句子的含義,所以在這里讓學生觀看一段鴿子飛翔的視頻,當一回小梅蘭芳來練一練眼神。接著用采訪的形式讓學生談談練眼神的感受,學生興趣高漲,也肯定有感而發,有話可說。學生會體會到眼睛發酸、發脹、有的甚至都流淚了。
(此環節,通過情境感知的方法,引導學生在課件創設的情境中緊盯飛翔的鴿子一分鐘,使學生能設身處地體驗角色情感,豐富自己的內心視象,由此形象地感悟到課文的語言文字,從中體會梅蘭芳學藝練習之刻苦,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
“小朋友們,我們練了不到一分鐘就感覺眼睛酸了,梅蘭芳也是練這么一小會兒嗎?”接著引導學生從“常常”一詞中想象梅蘭芳一年四季苦練眼神的場景,從而體會梅蘭芳持之以恒地練眼神,不怕吃苦的精神。進而領悟梅蘭芳正是用這樣的行動告訴我們——“梅蘭芳學藝的決心沒有動搖”,雖然練習時眼睛會很脹,脖子會很酸,但——“梅蘭芳學藝的決心沒有動搖”, 雖然師傅說他不是唱戲的料子,但——“梅蘭芳學藝的決心沒有動搖”。 正是這樣的決心深深地扎在梅蘭芳的心底,所以,他常常——(引讀重點句:他常常緊盯空中飛翔的鴿子,或者注視水中游動的魚兒。)累了,休息一會,再來,堅持再堅持,女同學再讀重點句;一天、兩天……一年、兩年……,努力再努力,男同學再讀重點句。
(于永正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這樣讓學生在一遍又一遍回環反復的朗讀中,入境、入情、入心,不僅形成了良好的語感,而且潛移默化地受到了大師勤學苦練精神的熏陶感染。
接著通過引讀理解功夫不負有心人,梅蘭芳終于成為了世界著名的京劇大師。梅蘭芳成為大師容易嗎?你還從哪些詞讀出來的?由此體會“勤學苦練”、“終于”中包含的含義。接著讓學生聯系平時的學習、生活用“終于”練習說話。
(這個環節不僅給學生創設了口語表達的機會,而且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梅蘭芳不怕困難、勤學苦練的精神,相機鼓勵學生從小要苦練基本功。此外,閱讀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的本質在于引導,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價值和做人。在學生的朗讀中,學生也受到了啟迪和激勵,由此得出一個結論——勤能補拙。此環節的教學,老師引導促使學生逐步深入,讓學生透過文字觸摸到了一定的內涵,受到了觸動。)
梅蘭芳成為一代京劇大師,要練的不僅是眼神,還有許多基本功,課件出示梅蘭芳練蹺功的圖片,講述練蹺功的小故事。
(這樣的補充講述,使梅蘭芳大師勤學苦練的形象在學生的心中更加豐滿起來,也激起學生對大師更多的敬佩之情。)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和文本三者對話的過程,憑借教材,透過文字,感悟字里行間的情,明白其中的理,是閱讀的基本規律。以上環節,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的情境,帶領學生通過對文中重點句子以及關鍵詞語的品悟,讓學生在有層次的朗讀中想象、理解、表達,從而懂得勤能補拙的道理。)
(四)總結全文,情感升華
總結全文部分課件出示課本中的梅花插圖,“梅花香自苦寒來”正是大師勤奮一生的最美寫照。
課文插圖是課文的第二語言,是語文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將它在課件中利用起來,雖然輕輕帶過,相信學生日后看見這傲雪綻放的梅花,定能記起勤學苦練的大師,銘記勤能補拙的道理。)
課的結尾,播放一段梅蘭芳曾經演出的《貴妃醉酒》的片段。
(京劇片段的欣賞與課的開始遙相呼應,使整個課堂洋溢著濃濃的京味兒,營造出濃厚的京劇文化氛圍,也希望借此激發學生對國粹京劇的喜愛。)
(四)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通過兩項作業布置,一是將詞語積累落實到實處,二是鼓勵學生閱讀更多刻苦勵志的故事激勵自己。
六、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我主要抓住學生對梅蘭芳眼睛的質疑,用問號激勵學生去思考,在總結全文時揭示課文中心詞“勤學苦練”。整個板書簡明扼要,體現了這節課的教學思路。
看了“梅蘭芳學藝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