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在南洋閱讀練習及答案
《郁達夫在南洋》閱讀材料
1938年12月,郁達夫失望地離開了他曾為之傾注滿腔熱情的祖國。豐慶輪在臺灣海峽船行一夜之后,于19日抵達廈門,在離廈門市半里許的海面停留一天。當時的廈門,已被日軍侵占。此時此刻,更使郁達夫憂慮的,“是敵人政治手腕的運用,和我們中國的一般悲觀主義者的得勢”。他以為“日人的所以也欺凌鐐戮我的最大原因,就在各高官大吏的怎么心太厲害,只顧著自己的敲詐老百姓,不顧到國家民族的百年大計之故。”這些都是他對抗戰以來國內政情的感觸,也可說是臨別祖國的忠言。
南洋的驚濤駭浪,激起了郁達夫的滾滾思潮。他爭于向海外僑胞報告自己在國內各戰場和浙閩前線奔走的見聞,曾不顧風浪的顛簸,于二十三日在船上寫出《歲朝新語》。他堅信說:“中國決不會亡,抗戰到底,一定勝利”。這是一篇振奮人心的報告文學。
郁達夫到達新加坡之后,曾寫出大批激勵抗戰和堅定抗戰必勝信念的政論。他在新加坡發表的第一篇作品,便是政論《估敵》,刊1939年元旦《星洲日報》。文中不僅揭露了日軍強暴行徑和侵略野心,更從政治、軍事等各方面分析抗戰形勢,表達自己對抗戰到底的決心和“必成必勝的信念”,要求廣大僑胞支持抗日救亡的決策。以后,在他聽編的各種副刊上,又不斷發表政評,痛斥汪精衛“上偽京去組成出賣黨國、出賣民族子孫的偽府”,號召同胞“要踏著先烈的血跡,加強抗戰的決心”。指出:“楚雖三戶,足以亡秦,眾只一旅,卒難興夏。我們只教萬眾一心,堅持到底,最后勝利,自然指日可待”。從1939年到1941年的三年時間內,他在新加坡所發表的有關抗戰的政論時評,共達一百多篇,是研究他后期思想和寫作特點的重要材料。
郁達夫還經常利用他的副刊園地,溝通國內和新馬的文化聯系,通過“五四”新文學和抗爭文藝的介紹來開拓馬華(馬來西亞華人)文藝。如在他所編的《展望》副刊上,不時介紹國內文化界的來函來搞和活動情況,遇有國內較好的抗戰文藝作品立即轉載,對一些宣傳抗日和籌賑經費的演出、畫展等,都竭力推薦與鼓勵。1939年10月,當魯迅逝世三周年時,他在《晨星》副刊上組織了《紀念魯迅專刊》,親自撰寫紀念和加回憶魯迅的文章,發表演講,介紹對惡勢力“死不妥協”和“韌性戰斗”的精神。
為了繁榮和活躍馬華文藝創作,郁達夫于1941年7月,和《總匯新報》聯合發起《馬來西亞的一日》的創作活動,要求馬來西亞各地的文藝愛好者,不分階層與職業,不分性別,把他們在8月15日這一天各人認為最有意義的思想、行動,以及環境、觀察等,寫出來投寄兩報。接著又進一步倡議馬來西亞各報館和文化機關,都來集稿和刊登。這一活動的開展,受到各方人士熱烈歡迎與大力支持,投稿者非常踴躍,其中較好的作品,都在《晨星》副刊和《文匯》副刊中陸續刊出。原有編和印單行本的計劃,后因太平洋戰爭發生而沒有實現。
郁達夫馬華文學青年,十分關懷,常指導他們讀書、寫作,勉勵他們大膽創作,甚至對他們的工作、生活都給予熱情幫助,使這些青年受到極大的鼓舞。如他發現擅長寫新詩和散文的馮蕉衣后,就不厭其煩地多次當面指導和為他改編;大力推薦青年作者溫梓用短篇小說集《美麗的慌》,稱贊溫梓川“可以成為馬來西亞社會的忠實紀錄者”,“有希望的一位南島的作者”。郁達夫在新加坡的三年期間,除了促使馬華文藝呈現一派勃勃景象外,對推動馬華文藝的發展,也作出了不少貢獻。
《郁達夫在南洋》閱讀題
(1)下列對本傳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A.本文寫郁達夫在南洋從事文學和抗日活動中多方面的大大小小的事,使我們從中看出了他的偉大之處。
B.郁達夫痛斥汪精衛“上偽京去組成了出賣黨國、出賣民族子孫的偽府”,是對敵人運用政治手腕的回應。
C.“楚雖三戶,足以亡秦,眾只一旅,卒能興夏”,這里暗含對中國懦弱無能的統治者不抱大希望的意思。
D.《歲朝新語》這樣的報告文學,對那些抗戰勝利抱有悲觀主義情緒的人應該起到振奮精神作用的。
E.郁達夫針對文學青年的思想狀態,親自撰寫文章,介紹魯迅對惡勢力“死不妥協”和“韌性戰斗”的精神。
(2)郁達夫在南洋為抗日戰爭做出了哪些貢獻,請概括說明。
(3)在培育馬來亞文化青年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4)從這部分傳記來看,傳主既作為一個文學家的活動,也有作為一個抗日戰士的活動,這兩者為什么能夠很好地統一在一個人身上,請結合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郁達夫在南洋》閱讀題答案
(1)AD(B“是對敵人運用政治手段的回應”錯,C并未含那個意思。E原文中看不出是“針對文學青年的思想狀態。)
(2)①寫出大批激勵抗日和堅定抗戰必勝信念的敢論。②內涵國內和新馬的文化聯系、開始馬華文藝。③利用副刊物來介紹抗戰文藝,轉載國內抗戰文藝作品,推薦宣傳抗日和籌備經費的演出、畫展等。
(3)采取的措施有:①指導文學青年讀感、寫作。②鼓勵他們大膽創作。③對他們的工作、生活都給予熱情的幫助。起到的作用:①使文學青年受到極大的鼓舞。②促使馬華文藝是一派蓬勃景象。③推動馬華文藝的發展。
(4)作為一個文學家的活動和作為一個抗日戰士的活動、詞者能夠很好地流一在一個人身上,是因為二者的目的相同,詞者的動力都來自傳主的愛國熱情。傳主作為文學家的活動,如“利用他的副刊圈地,溝通國內和新馬的文化聯系,通過‘五四’新文學和抗戰文藝的介紹來開拓馬華文藝”,是為了使祖國的文化在祖國傳人戰亂時關鍵在異國他鄉得到發展。這些活動都出自他的愛國熱情。他作為抗日戰士的活動,如他發表敢論(敵),在文中“不僅了日軍的強暴行徑和侵略野心、更從政治軍事各方面分析抗戰形勢,表達自己對掂到底的決心和‘必戰必勝的信念’,要求廣大僑胞支持抗日救亡的決策,更是演于他對祖國的關心和熱愛。
看了“郁達夫在南洋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