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之源閱讀答案
《華夏文明之源》閱讀材料
最早的漢字在哪里?更多的來自地下考古資料,展現出有關中國文字起源的大量線索:不僅有商代前期,相當于夏代的遺物,還有屬于更早的種種考古文化的資料。
在公元前4000年的仰韶文化和其后的龍山文化遺址中,都曾發現有不同的刻劃符號。在山東莒縣陵陽河和大朱村出土的陶器上,其中有些與甲骨上所見的字類似。從歷史文化發展的過程看,這些陶器上的刻劃符號與漢字的產生、發展應該有著很大的淵源關系。裘錫圭等著名學者都對此進行了研究,肯定它們同中國最早的文字有著密切的聯系,認為這種陶符是“文字起源階段所產生的一些簡單文字”,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文字雛形。
另外一項關于早期文字的重要的考古發現是在距今約4000年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的朱書文字。歷史學家張政烺先生看過發現于陶寺遺址的一個扁陶壺照片、摹本以及墨線圖后就斷定:“這個字同大汶口文化陶文、殷墟甲骨文和現在通行的漢字屬同一個系統”。這反映出四千多年前即最遲在夏代前期,屬于同一系統的文字已經用于黃河中下游的一些地區了。
由此我們可以確定,漢字本身是土生土長的自源文字。大約從夏商時期開始,它已經能夠出色地記錄漢語,承載燦爛的中原文明,并對周邊民族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雖然漢字在甲骨文之后經過了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不同書寫形式的變化,但是以形、音、義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語法保留至今,成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塊字,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審美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成為流淌在每一個中國人血液里的民族符號,是將我們維系在一起的一種充滿時代色彩、地域概念、人文心理特征的文化標識。
《華夏文明之源》閱讀題目
1.以下關于中國漢字起源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東漢學者許慎認為倉頡創造了文字,不過在他看來,“文”“字”有別,“文”只關涉漢字的外形,而“字”則形聲兼具。
B.不少傳說和古籍都以倉頡為漢字創造者的觀點并不正確,他對漢字發展做出了特大貢獻,在整理漢字方面集古代之大成。
C.山東莒縣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畫符號與漢字的產生、發展應有密切關系,被有的學者看作是我國已知最早的文 字雛形。
D.朱書文字被斷定與甲骨文、現在通行的漢字等屬同一系統,說明最遲在夏代前期,漢字已用于黃河中下游一帶。
2.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甲骨文當時只是一種占卜的工具,字只有當時存在的部分字,卻有著成熟、發達的系統,這些事實證明甲骨文不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
B. 任何一種古代文明都不可能在短期內形成完整的文字系統,一種完整的文字系統的形成必然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
C. 漢字的出現是先民在歷史發展中歷經長期的摸索使用,然后累積發展、約定俗成的結果,絕非一人一手之功。
D.學者們依據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刻劃符號及山西出土的朱書文字斷定漢字本身是土生土長的自源文字。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學者們探尋最早的漢字,主要依據地下考古資料,包括商代前期的遺物和屬于更早的種種考古文化的資料。
B.大量史料證明,漢字在甲骨文之前已經以各種刻畫符號——陶符的形式出現在各個文化分支的陶器上,呈現出早期文字的雛形。
C.漢字從夏商時期開始,已能出色地記錄漢語,承載燦爛的中原文明,并將它輻射到周邊民族地區,從而推動了其他民族文化的進步。
D.漢字能成為中國特有的民族符號和文化標識,一個重要原因是它以固有的的特色和基本語法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審美觀。
《華夏文明之源》閱讀答案
1、B(變可能性為必然性。原文是“極有可能是”。)
2、D(斷定依據不符合原文意思,依據是最后一段首句的“此”,它的指代意義是前文的“這反映出四千多年前即最遲在夏代前期,屬于同一系統的文字已經用于黃河中下游的一些地區”。)
3、C(其一,改變了準確性,原文說“大約從夏商時期開始”。其二夸大其詞,原文是“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而非“推動了其他民族文化的進步”。)
看了“華夏文明之源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