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閱讀教學計劃范文3篇
語文閱讀教學計劃范文一
一、讀書指導思想:
積極參與學校的讀書活動,貫徹“思想導致行為,讀書改變命運”的讀書精神。把讀書活動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當中,促進教學實踐與理論的結合與反思,提高師德素質和自身修養,滿足學校建設學習型組織的需要。
二、學習目標:
1、提高理論水平、科研能力和反思能力,指導教育教學工作,提高教育實踐能力,以更加適應學校發展的需要。
2、通過讀書活動不斷提升教師的文化內涵和修養,提高運用科學觀點看待問題的能力。
3、提高學習的興趣,使教師融到我校學習型組織的建設之中。
三、實施策略:
1、根據學校讀書活動規劃制定教研組讀書計劃,從讀書的內容到讀書的要求進行切實可行的規劃。
2、認真學習名人傳記、教育家思想、學習方法類等書籍。以教育專業為主要內容,認真學習《新課標》、《新教材》、《中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同時對學校訂購的教學刊物如《中小學語文教材教法》等雜志進行學習和研究,尋求好的教法以省時、高效地達到新的教學目標。用讀書指導教育教學實踐工作,實踐與所學相互印證,形成自己的成果。每學期至少讀1本書,做到邊讀書,邊反思。
3、積極和組內教師相互交流,相互啟發,共同發展。積極參與讀書交流活動。讓讀書活動與課堂教學效果和相關教學活動相結合。
4、每周撰寫1--2篇隨筆。隨筆內容:對自身的教育實踐、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對學校新近發生的事情發表看法和感想,為學校的發展出謀劃策,對當前教育改革發展提出自己的思考等等。
5、每學期撰寫一篇論文,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和宏觀教育教學改革進行深入的思考、探索和總結。
語文閱讀教學計劃范文二
一. 目的。
以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出發點,以“開闊視野,啟迪智慧,指導學生學習讀書方法”為目標,以教改實驗為基礎,在閱讀課上加強對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側重實驗語文課外閱讀的教學方法,研究并形成一定的課外閱讀教學策略。
二. 內容。
選擇的原則:從形式看,最好選擇那些篇幅短一點的文章;從內容看,最好選擇那些文質兼美的“美文”和跳動著時代脈搏,反映著時代進步的“時文”,以及介紹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技文。選擇時還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需要與年齡特點。積累符合各年級學生特點的閱讀材料,力求形成完整的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的方法。同時計劃對學生進行關于閱讀興趣、掌握閱讀環節和方法、閱讀量等的問題的調查;通過練筆、摘抄、作文等多種形式檢驗閱讀課對學生寫作所起的作用。
三. 方法。
1.設計調查問卷,了解學生的課外閱讀現狀。
調查問卷
①你覺得中學生應該加強課外閱讀嗎? A 、應該 B 、不應該 C 、隨便
②你喜歡課外閱讀嗎? A 、喜歡 B 、一般 C 、不喜歡
③老師對同學課外閱讀的態度? A 、支持 B 、反對 C 、任你自己
④家長對子女課外閱讀的態度? A 、支持 B 、反對 C 、任你自己
⑤你選定課外書的途徑? A 、親自去找 B 、同學介紹 C 、老師介紹
⑥你喜愛哪一類書籍? A 、文學 B 、娛樂 C 、武俠
⑦你通常在什么時間閱讀? A 、課外 B 、一有時間就看 ( 包括上課 ) C 、學習之后
⑧你是怎樣閱讀課外書的? A 、通讀 B 、精讀 C 、邊讀邊玩
⑨你認為課外閱讀對學習成績 A 、有幫助 B 、沒有幫助 C 、妨礙學習提高
⑩你需要老師給你哪些課外閱讀的指導?
2.幫助學生制訂相應的課外閱讀措施。一般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要求:①保證每周一定量的閱讀時間與數量。可以因學生的實際情況而異。②閱讀的同時要動筆。或摘名言警句,或摘精彩片斷,還可以在自己的書上圈點批注。③精讀的文章還要寫讀書筆記,讀寫結合,相互促進。④閱讀時要思考。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閱讀并不是僅僅把書看一遍,還必須要求學生對書中或文中的內容有整體把握,對文章的遣詞用句、中心思想、寫作方法、人生啟迪等有比較細致的思考。對上述一系列要求做到定期檢查、不斷督促,通過長期強化,培養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使課外閱讀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直至最終成為自身的一種生活需求。
語文閱讀教學計劃范文三
一 現狀分析:
新課標的制定和新課標的推行,為當前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機遇,“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形式的初步形成,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課內課外教學內容的銜接等等,都使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革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然而,欣喜之余,又讓人深思:有的教師為了追求熱烈的課堂氣氛,從教材中引出一個話題,然后拋開文本,把語文課上成了主題班會。誠然,這樣的課堂打破了教師唱“獨角戲”的沉悶氣氛,開始出現了學生參與與質疑、討論、交流的局面,但是這種探討多數是脫離文本的跑野馬、侃大山;有的人圍繞教材做了大量的文章,對教材的精髓卻蜻蜓點水,一帶而過;更有甚者,將語文課上成了政治課、歷史課、地理課、生物課……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語文閱讀教學的著力點依然還是僅僅放在“寫什么”的解讀上,即所謂“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情感”,對于“怎么寫”,則重于分析文章的思路結構、修辭手法之類,而對于更基本、更重要的“用什么寫”,即作者借以表情達意的語言材料(思想感情的物化手段)卻等閑視之。
再有就是,學生對閱讀不感興趣,閱讀不得法,不能真正的“讀進去”,也就談不到“走出來”,導致沒有感悟,或者感悟膚淺,閱讀低幼、低效。
朱自清當年就曾痛斥過那種與文本“相去很遠的變形”“沒有什么用處”的言語活動,這種小兒科、“下里巴人”的閱讀,直接違背了從課文向語言大師學習典雅的書面語言和精神品質的初衷。
那么,閱讀教學的個性在哪兒?
二 閱讀教學的特點:
(一)閱讀活動的本質: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
葉圣陶先生在《文藝作品的鑒賞》中也闡明閱讀是“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劉勰有“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的闡述。
《閱讀學新論》中論述:“閱讀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緣文會友的交往行為,是書面文化的精神消費,是人類素質的生產過程。”
我認為以上的分析是從不同角度對閱讀本質的精辟的闡述,同時也更深刻地認識到,學生閱讀的本質是要從文章外部表現世界的“物質符號”上理解其精神內核,即以作品為媒介,借此體驗、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是讀者與讀物的主客體的對話,是學生與作者之間靈魂的擁抱、心靈的對話,是與自己的對話,是一個心靈激蕩的過程,是生命的體驗。閱讀時,由于讀者情懷的開放,他自覺不自覺地受到作品的感染,使自身心靈得到美的浸潤,個性品格、思維品質得到重塑,從而蛻化出一個全新的“自我”。
因此,每一次成功的閱讀,都是作品和讀者互為解釋、互相理解、互相建構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閱讀活動的最高境界。
學生的閱讀決不僅僅是吸收,更是超越舊我,構建新我,超越自我,超越文本,超越作者,創造新的思想境界的過程。要經過“披文—入情—討源—得意—交融—同構”的復雜過程,即要“讀進去,走出來”。
(二)閱讀教學的本質
眾所周知,閱讀教學的本質就是教師組織學生,通過閱讀活動,感知、理解和鑒賞書面語言的過程。也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認識語言—分析語言—運用語言的過程。
其基本要素是教師、學生和文本。憑借文本,通過教師、學生、文本、作者四者間的對話,學生從中掌握知識、學習技能、訓練思維,形成認識或陶冶感情,進行聽、說、讀、寫的活動。
同時,閱讀教學是為培養人的素質而進行的教育活動,其綜合性和人文性特征是顯見的。而人的素質的核心在于創造創新。
以此標準來看傳統的閱讀教學及其目標的確定,便會發現明顯的不足。“理解”盡管必需,但它畢竟只是圍繞閱讀材料所作的一般層次的疏解注釋工作,其特點是思維范圍的封閉性、思維指向的單一性,以及結果描述的機械化、模式化。這與素質教育的要求顯然難以相合甚至有悖。
這就迫使我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在培養學生“理解”能力的同時,拓展新領域,提升高層次,具體說來,就是充分張揚學生閱讀的個性,大力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鑒賞評價能力、創造創新能力。
三 教學預定方案:
從初一到初三,閱讀教學可以劃分成相對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三個階段,即,以積累性閱讀為主的初一階段;以理解性閱讀為主的初二階段;以評價性和創造性閱讀為主的初三階段。這三個階段不是截然分開的,它們環環相扣,緊密銜接,互相滲透。
(一)一年級
積累性閱讀階段。
我們認為:真正的語文課,一定要把語言的感悟、品味、積累、運用放在首位,因為文本中所有的信息內涵、情感思想,都是以語言為依托傳遞出來的,所以教學實踐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一年級是閱讀能力培養的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的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學生在少年時代記憶力極強的特點,引導學生以扎實的功夫,較快的速度和較大的容量,幫助學生盡快完成基本的,語言的積累、知識積累、生活經驗的積累等。因此,要做好以下的訓練:
1.讀和背的訓練;
2.字詞書寫和積累的訓練;
3.句、段、篇表達規律的訓練;
4.閱讀基本方法的訓練;
5.思維方式的基礎訓練。
(二)二年級
理解性閱讀階段。
這個階段是閱讀能力培養的中級階段,也是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的教學中,應該做好以下幾項訓練:
1.把分析文章,把握文章的層次、段落、文意、表達技法,作為訓練的主要項目,使學生具有迅速而準確地理解一般文章的能力;
2.掌握理解文章所必需的更廣泛的知識;
3.提高他們思維的準確性、條理性、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
4.培養根據一定目的查閱工具書和使用有關資料理解文章的能力;
5.抓好默讀和精讀的訓練,在方法上給予指點,在步驟上給予指導,在思維上給予啟發。
(三)三年級
初三年級是評價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階段。
如果說理解性閱讀是“讀進去”的話,評價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就是“走出來”,如果說前兩個階段是“披文—入情—討源—得意”,那么這個階段就是“交融—同構”。
A.評價性閱讀就是用自己的觀點評價作品。
因為我們知道,能正確理解文章的,不一定能正確評價文章,而初三年級的學生頭腦中已經初步形成人生態度思想價值觀,所以在這個階段的閱讀教學中,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訓練:
1.繼續訓練分析與綜合、比較與概括、想象與聯想、判斷與推理等思維方法;
2.著重在思想觀點方面加以指點和訓練,提高思維的敏銳性和藝術的鑒賞力;
3.訓練學生對不同內容、形式、風格的文章,做出不同而具體的評價;
4.提高學生對文章中的是與非、好與壞、美與丑進行準確鑒別和評價的能力。
B.創造性閱讀是閱讀訓練的高級階段,是指根據一定的創新目的,或以提出某一觀點、驗證某種假說為目的而進行的一種閱讀。
它的最大特點是使讀者的注意力始終圍繞自我,從閱讀理解的過程中引起觸發,得出新的創造性地設想或認識。這種閱讀過程應充滿追求創造新意的欲望和動力,充滿專注和懷疑的精神,充滿迸發靈感和頓悟的喜悅。
在這個過程中,尤其應訓練以下幾項:
1.學生思維的變通性;
2.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點;
3.創設自由開放的閱讀環境;
4.充分調動和利用以后的知識和邏輯推理能力,促進創造性閱讀心理的形成。
總之,這個訓練目標不可能互相脫節,即:積累性閱讀不可能完全脫離理解,理解性閱讀也需要積累或評價,而創造性地閱讀更是以積累和理解為基礎的。我們只是力求在教學中體現由低到高、由淺入深、從簡單到復雜的層次和梯度,實現年級層次和知識層次、能力層次、思維層次的有序狀態,探求語文閱讀教學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