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記散文的教案范文3篇
散文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以下是學習啦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游記散文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參考!
游記散文的教案范文一
《唐宋散文選讀》游記體散文
一、教學目標
1.掌握常用文言詞語;掌握常見文言句式。
2. 掌握唐宋游記散文的文體特征;揣摩散文家觀察和感受大自然的獨特視角;理解古文的藝術特點。
3.領略作者的心靈世界,認識作者的情感體驗和表達上的豐富性和多元性;培養健康向上的審美態度和人生理想;體驗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古代散文的博大精深,增進對祖國文化的親近感與歸屬感。
二、教材分析
本單元共選錄四篇游記散文,其中基本閱讀兩篇,擴展閱讀兩篇。《小石城山記》中作者由自然景觀帶來的聯想和思考表現文章主旨,柳宗元孤高峻潔的人格,身遭貶逐的不平之鳴;《黃州快哉亭記》反映作者身處逆境的曠達胸懷,實際也流露了他對政治失意的牢騷和不平;《道山亭記》和《百丈山記》則抓住作者寫奇險景物的手法,體會作者不同的文風。選文取材廣泛,風格不同,都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對自然社會和人生進行深刻思考的參照系,幫助學生提高思考問題的廣度和深度,逐漸形成自覺的探索精神。
三、教學設想
本單元只選講兩篇基本閱讀,擴展閱讀放在課后讓學生自學。基本閱讀每篇用兩課時完成,加上活動課一節,單元小結一節,共用六課時。新課先掃除語言障礙再分析文章寫法,最后進入到體會作者的感情世界。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課前預習,通過回顧從前學過的“記”,對照將要學習的“記”,讓學生形成初步感知;強調課堂的誦讀訓練,培養語感;開展課堂討論,使學生在參與中得到知識與能力的提升。
游記散文的教案范文二
游記散文,最常用的寫作順序是“移步換景”,人走景移,隨著觀察點的變化,不斷展現一幅幅絢麗多彩、內容豐富的生動畫面。我們在教學游記散文時,可進讓學生以導游的身份,對文中某一景點進行解說。
比如,教學《雨中登泰山》時,我就有意識地進行了嘗試。在學生整體感知了課文,理清了文章脈絡后,我讓學生任選一觀察點,對泰山進行“導游解說”。教師先對“導游解說”提出幾點要求:一是吸收文中語言,提升解說的語言品質;二是適當延伸,不必就景論景;三是形成風格,展示個人魅力。而后以“虎山水庫”為觀察點作了一個示范。然后,我提供如下觀察點讓學生選擇:七真祠、柏洞、云步橋等。學生躍躍欲試,爭相上臺介紹。
在游記散文的教學中,安排“導游解說”這一活動板塊,是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有益嘗試,它一方面活躍了課堂氣氛,訓練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把讀和說有機的統一起來;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學生整合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學生思維的條理性。自然,學生在醞釀準備的過程中,感受美語、積累美語的意識也會得到提高,真正實現了語文教學“研究語言”到“學習語言”的轉變。
在教學中,“導游解說”可安排在整體感知課文后進行,也可在對文章重點、難點合作探究后進行,還可以開設專門的活動課進行。為了提高學生交流的積極性,我還組織進行了“最佳解說詞”“最佳小導游”等的評選活動,在多元化、開放化的評價中,掀起課堂教學的新高潮。
游記散文的教案范文三
【摘 要】 “畫山繡水”是根本,線索明白條理清。人文典故添情趣,寓情于景透心聲。善用修辭出文采,有情有理境界生。本文結合具體的例子介紹了寫景及游記類散文的寫作方法。
【關鍵詞】畫山繡水 線索條理 人文典故 寓情于景 修辭文采 情理境界 散文
從教五年來,一直專研中學語文教學。這五年的教學過程,既是引導學生學習和積累語文知識的過程,也是我對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材學習研究的過程。初中語文教材中許多文質兼美的文章令人印象深刻,特別是一些優美的寫景或游記類散文令人讀來如品香茖,如飲甘露,回味無窮。誠然,“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答謝中書》一文中“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具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寥寥數筆,一幅古樸優美中國山水畫卷便呈現在我們的眼前。至于《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等更是古代寫景散文的上乘之作了。就現代文而言,也不乏大家名作。朱自清的《春》、《綠》、《荷塘月色》于鮮明的色調中蘊含著鮮明而深沉的感情,楊朔的《畫山繡水》更添了幾分人文歷史的色彩。作為職業需要和興趣所在賞讀品味這些美文的同時,也在自覺的思考如何寫好這類文章。結合自己的閱讀感受和教學心得。特總結了以下幾點,輯為六句口訣,權且做為自己對這一問題探究的一個小結:“畫山繡水”是根本;線索明白條理清;人文典故添情趣;寓情于景透心聲;善用修辭出文采;有情有理境界生。以下分句闡述:
一、“畫山繡水”是根本
“畫山繡水”這一說法來自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楊朔一篇游記散文的標題,我想用它來指代這類型文章是合適的。這一單元全是游記和寫景類散文。這類文章的模式大抵是先描物繪景,后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這也往往是文章的中心主旨所在。但要使這個中心能得到很好的體現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寫好景物,寫得生動,寫出特色。這一點做不好,就無法做到使人物的思想感情寫景物所呈現的意境達到高度的契合,做到令景物成為傳情達意的完美道具。寫作實踐也會經常有這樣一種傾向,那就是也體會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模式,但往往輕視景的的描寫,景物描寫干澀、不生動,無意境情趣之美,往往抒情也就只能是牽強附會了。
二、線索明白條理清
景物描寫不僅要生動,還要有條理。如何使對景物的描寫富有條理,這就要求我們要重視線索的設置。寫景類文章要給讀者展現一幅幅優美的畫頁,但展示順序好何安排,如何找到各幅圖頁的內在聯系,裝訂成冊,成為一本完整而和諧的圖冊。游記類文章更是如此,游記散文一個重要的要求就是要做到游蹤線索的明確,只能這樣,文章才能條理清晰。一般可以按空間,或游蹤順序,找到各景物之間邏輯聯系,設置一條空間感強的線索。
三、人文典故添情趣
景物描寫除了自然景觀之外,還有人文景觀。現實生活中我們所寫到的多為兩者兼而有之的綜合景觀。自然景物自有其自然之美,人文景觀也自有其人文情趣。自然景觀會讓我們體會到天地造化的神奇,人文景觀會讓我們體會到我們人類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和偉大的創造力。在《畫山繡水》一文當中,我們不僅領略桂林山水的無限秀麗,更知道了關于“寡婦橋”“父子巖”等景觀的動人傳說。至于關于歷史名人的人文景觀更會引發我們無限的遐想。在寫作中如實的,適時的穿插一些人文典故的元素,會讓景富有歷史感和人文情趣。
四、寓情于景透心聲
寫景類文章傳情達意的方式有兩種,一種為直接抒情,這類表達方式較為明顯,能夠直抒胸臆,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另一種則是含蓄的流露,不動聲色的將情感色彩投射在對景物的描寫過程中。有一句話,“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說的就是這個原理。這種含蓄的流露,是一種巧妙的鋪墊,可以使以后的直接抒情和升華主題顯得水到渠成,妥貼自然。
五、善用修辭出文采
古今這類文章都很講究文章的“文采”。何謂文采?主要是指語言要文雅優美,描摹事物要生動形象。這樣的語言既能讓人感受到文辭的優美,又能讓人感受到事物形象鮮活,可謂“文質兼美”。然而,如何寫才能達到這種效果呢?除了工于遣詞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善用修辭。試回想你所品讀過的這類美文中,哪個里面沒有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的大量運用巧用修辭,善用修辭,不僅讓事物更形象,更可以引發讀者聯想和想象,大大豐富文章內容。
六、有情有理境界生
描寫景物單純將景物寫得“美”還不夠。這只是景的外在,猶如一美人,單純寫她的容貌之美是不夠的,還要展現內在氣質之美,只有這樣,這個美人才夠完美,才美得有境界。那么景物內在氣質是什么呢?我想那就是寓于景物之中的自然情致和理趣。月光如洗是美,月色朦朧也是美,只是特點不同,情致各異罷了。自然萬物,自有其規律,也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讓我們明白不要輕言放棄,如果鍥而不舍,也許會豁然開朗,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只有提升自身的境界,才能做成為一個生活的智者,這些作品,其境界和內涵遠高于那些純粹繪景之作。
參考文獻
<1> 商曉紅,東營區第三中學網站,《淺談朱自清寫景散文的藝術特色》
<2> 楊朔,初中語文蘇教版九級上冊,《畫山繡水》
<3> 朱自清,《朱自清散文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