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伊人网站-亚洲伊人精品-亚洲伊人电影-亚洲一在线-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久久国产一区

高分網 > 通用學習方法 > 學習方法 >

游記體散文教學設計范文3篇

時間: 如英2 學習方法

  教案的作用是很大的,老師只有備好教案才能夠給同學們上一節完美的課程,以下是學習啦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游記體散文教學設計范文,供大家參考!

  游記體散文教學設計范文一

  《游褒禪山記》

  知識目標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關常識。

  2.理解:陽、窮、咎、極、非常、觀、謬等詞語;

  歸納:道、乃、然、蓋、文等多義詞的義項。

  能力目標

  1.辨析詞類活用現象——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借鑒因事見理,敘議結合的寫法。

  2.背誦課文二、三自然段。

  德育目標

  學習作者“盡吾志”和作學問“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學態度在當今改革開放時代的借鑒意義。

  教學重點

  學習“即事明理”的寫法,指導理清記敘和議論的呼應關系,研習第三段。

  教學難點

  課文因事見理、敘議結合、前后照應的寫法,及“乃”“道”“蓋”“文”多義詞辨析,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簡介作者與課文,研習課文一、二兩段。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在初中我們學習過用文言文寫作的游記有《小石潭記》《醉翁亭記》等,這些游記共同的側重點是什么呢?

  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點,濃筆重彩、精描細繪,表現山水之美。

  我們今天學習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板書)這篇游記與我們過去學習過的那些游記不同,它不重在表現山水之美,而是在記游的基礎上,用酣暢的筆墨進行大量的議論,記游實際上是個引子,說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學習這類游記有助于我們同學們提高思維的能力。為此我們共同來研習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

  二、簡介作者及課文

  學生讀注釋①了解作者及課文,教師補充。關于本文的寫作背景:本文是王安石34歲時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給宋仁宗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傳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這跟本文“盡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矣”的觀點是一致的,可視為這一觀點的發展.

  王安石還是一位有名的著述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的政論性文章,立意超卓,切中時弊,結構謹嚴,說理透辟。

  這篇課文寫的是一次未能盡興的游覽,作者深感后悔和遺憾。照理說,這樣的游覽沒有多少值得寫的東西,可是作者卻據此得出兩點深刻的啟示,一是世上神奇雄偉、美麗壯觀的景色,常常在艱險、遙遠的地方,必須不避艱險,“盡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無悔,不為人譏。這里雖然是說游山,實際上是以游山作比喻,不論研求高深的學問,還是創建宏偉的事業,都必須以百折不撓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獻資料的散失,后代以訛傳訛,求學的人們對于學問必須“深思而慎取”。這兩點都是值得借鑒的。王安石在一生從政、治學的道路上就是這樣堅韌不拔地前進的。了解作者的這些生平事跡,更能深刻地理解這篇游記體散文所蘊含的深意。

  三、研習課文

  1.放錄音,在輕音樂中,學生跟著閱讀課文,注意字詞讀音。

  2.對照注釋細讀課文1、2段,借助工具書,弄懂疑難詞句。

  3.研讀課文1、2段

  (1)指名朗讀、口頭翻譯,如有疑難,則請其他同學回答,或教師點撥。

  重點掌握詞語“卒”“文”“道”“極”。

  (2)掌握詞性活用,學生解答。

  ①“舍”:“始舍于其址”。“舍”,句詞活用為動詞,筑舍定居。

  ②“名”:“名之曰褒禪”。“名”,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

  ③而莫能“名”者,名詞活用為動詞。“名”是“說清楚”“說明白”。

  ④“窮”:“好游者亦不能窮也”。這里的“窮”是“窮盡,走到頭”,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3)(出示投影)“……者,……也”表示判斷的兩種形式。

  ①表示單純的判斷,“者”前是主語,“者”后是謂語。如“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②表示因果關系的復合判斷。“者”在這里除了表示停頓語氣外,還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四、討論

  1.概括這兩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什么表達方式?(討論后學生回答)

  明確:本文是游記,1、2兩段主要記敘游山的見聞和經過。第一段是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楚(所游之地有褒禪山、慧空禪院、華山洞),本段主要說明褒禪山和華山洞名稱的由來,辨識如“華實”之“華”應為誤讀。第二段,記游華山洞的經過,介紹出前洞、后洞的方位,禪院在距華山洞五里的西面,因為華山洞“距其院東五里;仆碑在華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為仆碑是作者從禪院東去華山洞的路上看見的;前洞就是華山洞,后洞在華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為華山洞在“華山之陽”“由山以上”則是北面了。

  這一段先介紹前洞和后洞,接著寫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簡析了他們本來具有進洞盡游的條件,結果卻是半途折回。介紹前洞極簡略,只點明因“平曠”而“記游者甚眾”;介紹后洞較具體,寫“窈然”突出其艱險,寫“寒”和“深”都與“窈然”有關,也是“好游者不能窮”的原因。寫前后兩洞相互對照,著力突出“窈然”——洞險、深、盡、寒,為下文寫半途退出作鋪墊。

  這兩段主要使用了記敘的表達方式。

  2.提問:第一段為什么要特別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明確:寫仆碑是為后面議論埋下伏筆,作者認真考證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體現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議論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據。

  3.提問:第二段略寫什么?詳寫什么?這用了哪些對比?有哪些作用?

  明確:略寫前洞(19字),較詳細地寫了后洞特點及游后洞的所見所感。多處設比:①前洞的平曠與后洞的幽深對比;②前洞“記游者甚眾”與后洞“來而記之者已少”對比;③“余所至”之淺與“好游者”所至相比;④進洞時“其見愈奇”的欣喜與出洞后因“不得極夫游之樂”的懊悔相比。作用是為第二部分的議論作鋪墊。

  點撥:本段寫游洞,并不寫景,只是寫了半途退出的經過,這與第一段中寫上山獨寫一塊倒在路上的碑類似。顯然記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達自己的觀點,記游是為后面進行議論準備材料的。

  五、朗讀課文回答問題

  提問:本文是游記,從第一段的交待看,作者參觀游覽的三個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從全文看,作者又是以記游____________為主,課文第二段就先后寫了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況,其重點又在記游____________。

  明確:三個點是:慧空禪院,到華山洞又到仆碑。從全文看,記游華山洞為主,課文第二段就先后寫了游前洞、后洞的情況,其重點又在記游后洞。

  提問:王安石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時____________人,著名的____________家和____________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學史上被稱為“唐宋____________”之一,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_》,《游褒禪山記》是他的傳世名作之一。

  此文把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兩個不同的事物聯系起來,借____________的體驗,說明了處事、治學都要“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道理。

  明確: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時臨川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學史上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著作收在《臨川先生文集》中,《游褒禪山記》是他的傳世名作之一。此文把游山和治學兩個不同的事物聯系起來,借游山的體驗,說明了處事、治學,都要“盡吾志”和“深思”的道理。

  六、背誦第二段

  七、布置作業

  誦讀全文,找出“其”字句,體味它在句中的意義。

  十、課堂小結

  1、2自然段為文章的記游部分,寫褒禪山命名的由來,記游山所見,著重記敘了游后洞的經過,記游筆墨雖然簡約,但游蹤交代的一清二楚,沿途見聞言約而事豐,不僅壯寫褒禪山的特殊風貌,而且令人想象作者那濃烈的游興和專往的情態。這就為后文作了鋪墊,是議論的基礎。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指導整理“其”字的幾種用法。

  2.研習課文三、四、五段。

  [教學過程]

  一、集體背誦全文,注意語感

  二、“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多處,每個同學迅速找一處。指出它的意義。同學更正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3.距其院東五里

  4.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5. 其文漫滅

  6.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7. 其下平曠

  8.問其深

  9.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10.入之愈深,其進愈難

  11.而其見愈奇

  12.然視其左右

  13.蓋其又深

  14.則其至又加少矣

  15.既其出

  16.則或咎其欲出者

  17.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18.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19. 其孰能譏之乎

  20.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教師總結點撥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處之多,大致可分為五種類型:

  (1)指示代詞,相當于“那”“那個”“那些”

  (2)人稱代詞,相當于“它”(他)

  (3)人稱代詞,表領屬關系,作“它的”講

  (4)人稱代詞,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于“我”“我們”“自己”

  (5)語氣副詞,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難道”;表估計時,譯為大概、可能

  四、集體齊讀第三自然段

  1.指名口頭翻譯

  2.找出議論的中心句

  明確:中心句(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掌握下列詞句

  “觀” “古人之觀于天地”(觀察);“非常之觀”(景象);“大王見臣列觀”(ɡuàn建筑物的一種)

  “得” “不得極夫游之樂”(能夠);“往往有得”(心得、收獲);“與公甚相得”《王忠肅公翱事》(融洽);“某得八焉”《王忠肅公翱事》(得到、獲得)

  “夷” “夷以近”(平坦);“今操芟夷大難”《赤壁之戰》(鏟平、削平);“南撫夷越”《隆中對》(我國古代對少數民族及外國的一種蔑稱)

  “相” “無物以相(xiànɡ)之”(幫助、輔佐);“操雖托名漢相”《赤壁之戰》(宰相、丞相);“本相(xiānɡ)與歡”《廉頗藺相如列傳》(互相)

  4.掌握虛詞“以”

  “以”:作介詞用,(1)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2)用來,拿。“無物以相之”。

  作連詞用,相當于“而”(1)表并列,“險以遠”。(2)表承接,“由山以上”。

  5.掌握句子轉換

  “非有志者不能至”改為肯定的說法(強調必須有志)

  明確:轉換為“有志者事竟成”

  五、討論

  1.本段著重寫什么?

  明確:寫游褒禪山的心得體會,抒發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說的“有嘆”。

  2.這段議論是怎樣引出的?

  明確:在前文的記敘的基礎上,這里用一個“嘆”字與前文“悔”字相呼應,以古人“往往有得”的事例,聯系到游洞的事,很自然引出議論,語句精辟,富有啟發性。

  3.這一段可以分幾層意思?你對作者在文中所說的道理如何評價?

  明確:五層意思:

  (1)用一“嘆”字緊承上文,領起全段。

  (2)以古人作為立論的標準,從“求思”的深度和廣度兩方面,分析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3)拿世人的避難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對比。

  (4)闡述宏偉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內在聯系。

  (5)強調只要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悔”。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首先要有“志”;雖然有失志不渝的決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盡管志向堅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沒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主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體現了作者樸素的辯證觀點。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之道。這對于我們治學、處事、創業都有很大啟發。

  六、研習第四段

  1.指名朗讀

  2.學生口譯本段

  3.掌握下列詞、句

  (1)“悲”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感嘆、嘆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悲哀);“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說》(哀憐)

  (2)“勝” “何可勝道也哉。”(shēnɡ盡);“沛公不勝(shēnɡ)杯杓”《鴻門宴》(能承擔,禁得起);“予觀夫馬陵勝狀”《岳陽樓記》(優美的);“終不能加勝(shènɡ)于趙。”《廉頗藺相如列傳》(勝利)

  (3)“謬” “后世之謬其傳……”(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弄錯)

  (4)“傳” “后世之謬其傳……”(動詞活用為名詞,流傳下來的文字)

  4.討論

  本段中作者表達了怎樣的觀點?這一觀點是怎樣發出來的?

  明確:作者認為治學不應當輕信盲從,以訛傳訛,而應該“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經過自己的頭腦認真辨析思考,然后謹慎地采取其中有真理的部分,揚棄那些有謬誤的東西。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作者采用“不……不……”(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雙重否定,強調突出“深思而慎取——深刻的思考,謹慎的采用對于治學的重要”。這種治學態度是作者本人躬身實踐的。

  作者從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滅”,聯想到“古書之不存”,從“音謬”聯想到“謬其傳”的情況不可“勝道”,自然地得出治學必須“深思慎取”的結論。前面提到的“仆碑”,為后面的議論“深思慎取”的治學態度提供了具體的資料。前面是伏筆,后面是照應。有敘有議,照應緊密。構思嚴謹,邏輯嚴密。

  七、研習第五段

  1.指名朗讀,并思考這一段與前面的有什么關系?

  明確:這一段是補敘,交待同游者籍貫、姓名和寫作本文的時間并署名。

  2.提問:同游者的姓名沒有出現在正文里,而是記在這段文字中,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這樣寫在文尾,能使行文簡潔,避免橫生枝節。這也是古人寫游記常用的格式。

  3.全體同學齊讀3、4、5段。

  提問:這篇文章以因事見理、敘議結合、前后照應的寫法入手,請找出幾個照應的句子。

  明確:(1)“夫夷以近,則游者眾”,照應“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

  (2)“險以遠,則至者少”,照應“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3)“而世之奇偉、瑰怪……而人之所罕至焉”,照應“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4)“力足以至而未能至”和“盡吾志也而未能至”兩種結果,“可譏”“有悔”和“無譏”“無悔”正反兩層意思照應“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5)第四段由于“古書之不存”照應第一段記仆碑文字和訂正讀音相照應。

  九、布置作業

  背誦課文二三段,力爭全文背誦。

  十、課堂小結

  本文最大的特點是因事見理、敘議結合。前兩段記游,第三、四段發議論,記游為發議論做鋪墊,而發議論則句句回應記游,兩者相得益彰,渾然一體。學習本文要掌握這種在記敘的基礎上深入發表有道理的議論的方法。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理清課文前后兩部分的內在聯系,弄清因事說理敘議如何有機結合,及辨析詞類活用。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游褒禪山記》是北宋文學大家王安石的散文精品中立意不同凡響,寫法別具一格的一枝奇葩。它的主旨不在于通過記游表現山川之美,景物之勝,或者寄托某種情致懷抱,而重在借景生論,即事明理,最終以精警獨到的理趣取勝。這篇游記,由此及彼,拓寬視野,能使我們獲得更多的規律性啟迪。

  二、指名背誦二、三段

  三、集體朗誦課文

  1.思考本文的記敘部分和議論部分是怎樣緊密聯系的?(提示:可以從過渡、銜接;前后呼應;游山與治學處世三方面聯系上思考)

  明確:文章兩部分之間使用了過渡句:“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開啟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嘆焉”,緊承上文,領起全段,使文章前后銜接,過渡自然。

  再一是文字上前后呼應,意思貫通,正因為回家探親途中游山探勝,卻因輕信隨從,失諸檢察,半途而廢,褒禪山最為奇妙之處未能一睹為快,作者悔之不已,感慨系之,從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正因為游覽中發現“有碑仆道”,“花”“華”音訛,于是由此發出了“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前后照應的句子體現了記敘正是為議論部分埋下伏筆,使議論有依據,議論部分是記敘的深化。是從具體事物中悟出來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還有一點就是作者把治學處世比作游山,抓住它們之間的共同點: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態度。游覽中總結出“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非有志者不能至”的深刻道理,從而勉勵自己和讀者在治學、處事、創業的道路上堅定志向,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攀登風光無限的險峰。

  2.指名學生匯報完成文后練習四的情況。(解釋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同學們補充訂正)

  (1)火尚足以明也 形容詞用作動詞,照明。

  (2)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把……當作老師。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美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有好處

  3.看課文,指出加點的字古今詞義不同或詞類活用情況。

  (1)而卒葬之 古:終于;今:士兵,完畢

  (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十分之一,今:數詞11

  (3)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古:不平常,今:表程度的副詞,很、十分

  (4)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詞,“所”與介詞“以”結合,相當于“……的緣故”;今常用作因果關系的連詞。“學者”:古泛指求學的人,讀書的人。今,特指有專門學問的人。

  (5)長樂王回深父 這是一通假字“父”通“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稱。

  (6)問其深;則其至又加少矣;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這三個詞都可以視為形容詞用作名詞,分別為深度、到達的人、險遠的地方。也可以把“其至”“深遠”看作省略,后面分別省略“之人”“之地”。

  (7)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謬”:弄錯,使……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名”:說出,說明,動詞。

  (8)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極”盡情享受,形容詞用作動詞。

  4.指名回答下列句式的特點

  (1)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2)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3)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明確:這三個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斷。其中的“者”是語氣助詞,表示提頓,“也”是語氣助詞,表示判斷。第(1)個句子是一般判斷句,第(2)(3)句子是因果判斷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四、討論總結這篇課文寫作上的特點

  討論、歸納,學生補充,教師訂正

  明確:(1)因事說理、敘議結合

  本文是一篇游記,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記,不重山川風物之美的描寫和景物的敘述,或者寄托某種情致懷抱;而重在借景生論,因事說理,以說理為目的。記游的內容只是說理的材料和依據。

  文章以記游作為比喻,引發出議論,因事說理,以小見大,準確而充分地闡述了一種人生哲理,給人以思想上的內涵啟發,使完美的形式和思想和諧統一。文章前部分記游山,后部分談道理,記敘和議論緊密結合,前后呼應。文中記游內容是后文議論的基礎,是議論的事實依據;議論是記游內容在思想認識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

  全文即事明理。記游,處處為議論埋下伏筆;議論,句句與記敘相呼應。游蹤交代完整清晰,見聞卻言約而事豐,未盡的游興在議論中得以宣泄,強烈的感受在議論中盡情地傾吐。“記”為“議”提供形象依據,“議”是“記”的最后升華。二者相得益彰,渾然一體,平中見奇,別開生面。

  (2)本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本文的主旨在于闡述要有“志”“盡吾志”并“深思而慎取”,為此選材游褒禪山從略,游華山洞詳寫,記仆碑文字從詳,其余從略;前洞和后洞概況從略,游后洞從詳,又以寫心情“悔”從詳。

  五、課堂練習(出示投影)

  指出“乃”“蓋”在句中的意義

  1.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表判斷,是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竟然,居然

  3.自古有戰,非乃今也 只、僅僅

  4.良乃入,具告沛公 于是

  5.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你的

  6.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兵乃出 才

  7.日初出大如車蓋 車蓋

  8. 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因為、由于

  9.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 超過

  10.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大概

  11. 蓋云歸哉 通“盍”,何不(云、哉:語氣詞)

  六、全文小結

  《游褒禪山記》是一篇游記體的論文,闡述兩個觀點,一是“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必須“盡吾志”以赴;一是,古書不存,學者研究學問必須“深思而慎取”。文章以游山為喻說明無論治學、立業都必須有堅強的意志、百折不撓的精神,有深思而慎取的態度;意志不堅,淺嘗輒止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本文的結構謹嚴,可以從前后敘議的緊密聯系,行文的上下呼應和寫法上曲折、起伏方面去體會。

  七、布置作業

  歸納、整理多義詞“道、名、然、其”四個詞的義項。

  游記體散文教學設計范文二

  《滿井游記》

  課時安排:本文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通過學生自讀課文,檢查預習。讀后,教師正音。

  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參見“教材分析”部分的“作者介紹”和“寫作背景”。

  三、學生自助解決重點實詞和虛詞的用法,不懂的地方存疑。

  四、教師釋疑,師生共同疏通文章大意。

  五、有條件的可以找來記錄北方初春的錄像帶播放,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六、分組鑒賞。可以從文章內容、表達的情感、寫景方法、文章結構、語言表達、寫作意圖、讀后感等諸多角度入手。

  七、教師總結。

  中國歷代的文學作品,以“春”為題材的不少,但從時節看,大多是寫仲春、暮春之景;從地域來看,又多鐘情“南國之春”;從情愫來看,且多“傷春”之作。本文寫北國的初春景象,清新清俊,意趣盎然,堪為寫春佳構。作者先放著線兒,并不急著寫滿井,也不急著寫春風解春情,而是將筆鋒一轉,點染出春寒料峭,余寒猶厲,緊要處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這一筆,可謂據實招來,北國的早春,本就如此。不像南國:風最輕柔雨最時,根芽長就六朝枝。“春”自是不急,可人卻憋得慌,“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我們甚至可以想象,這只如籠中鳥的北國客人,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中來回地踱著方步了。人是關不住的,他終于不想忍下去了,“冒風馳行”,但每次都是“未百步輒返”。盼春之情切,猶如那脹鼓鼓的弓箭,一觸即發。

  北國的春了無痕,可不,從春朝節到二十二日,這才幾天的工夫,春就駐到北國了。且看這滿井的春水、春山,山有人的體態,水有人的情意,水像乍出匣的明鏡,山像剛梳洗過的美女。這一切是那么秀氣傳神,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你還沒有找到初春,這一處景致準是: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一個“將”字,一個“未”字,寫盡春意處處,令人遐想聯翩,比起東坡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揚花詞》(“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里去,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更有意境。“柔梢披風”,豈不正是那個剛梳妝的美女子嗎?“柔”大概是初春的身胚,在北國的風中,一定更具豐姿了。“綠淺黃深二月時,傍檐臨水一枝枝。迎風無力纖纖掛,待月多情細細垂。”我們不禁要問:是哪個詩人曾經這般鐘愛呢?這般的春色,這般的春意,惹來尋春客,他們或“泉而茗”,或“罍而歌”,或“紅裝而蹇”;這般的春色,這般的春意,惹來“曝沙之鳥,呷浪之鱗”。這便是北國的春天,難怪作者“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八、小組匯報鑒賞成果。

  九、作業。就鑒賞成果,寫成一篇400字以上的文學評論。

  教案點評:

  文言文的教學不必每課都弄得特別細,尤其是自讀課文,要允許學生“囫圇吞棗”。在整體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多讀讀,多議議,甚至可以找來同題材或同體裁或同時期同一作家的作品,開展比較閱讀,從不同方面啟發學生。

  (二)

  學法引導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游記散文,能抓住特定時間、地點的景物特征寫最,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語言更加形象有韻味,適合反復吟誦,用心感受,應著力于誦讀、感悟。

  重難點分析

  1.通過景物描寫體會作者的感情。

  2.學習細致的觀察生活和準確生動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以上兩點,采用以學生誦讀感悟為主,老師適時啟發,點撥的方法學習。

  教學過程

  (-)明確目標

  本文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游記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號石公,公安(現在屬湖北省)人。萬歷二十年進士。他與兄宗道、弟中道合稱“三袁”,世稱“公安派”。他們提出“性靈說”,認為文學應當“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他們對于復古主義的駁斥相當有力,認為文學是隨著時代發展的,每個時代的文學,不應當厚古薄今,更不應當用古泥今。他們在創作上堅決反對臨摹古人,強調寫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東西,也就是“獨抒性靈”,主張用平易近人的語言進行寫作,不用典故。在創作方面的表現是小品文領域的開拓。他們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潑,文筆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們學的這篇游記緊扣景物的季節特點,細膩描寫滿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幾句話,便勾畫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寫簡練形象,再現當時游覽情事。文筆清新秀麗而有生氣,比喻新鮮、貼切,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游覽時的輕松喜悅的心情。今天我們就共同來品味這篇優美的散文,共同體味洋溢在文中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濃濃情趣。

  (二)整體感知

  1.自讀全文,疏通字詞。

  2.教師范讀。

  3.學生有感情朗讀。

  (三)教學過程

  1.自讀課文,對疑難字詞質疑、討論。

  2.老師范讀或聽朗讀錄音,從記敘的六要素的角度整體了解文意。

  時間:花朝節后廿二日 地點:滿井

  人物:我與數友 起因:局促一堂之內,欲出不得。 廿二日天稍和。

  經過:心境“若脫寵之鵠”,盡覽初春水光山色,飽覽游人怡然之情。

  結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來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寫城中“余寒”景物,欲揚先抑;

  (2)第二自然段寫滿井春色。融情人景,寄托追求。

  4.提問 第一自然段可刪否?

  烘托、反襯手法,是極必要的鋪墊,作者欲揚先抑,欲進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給讀者。

  5.提問 文中細膩刻畫了哪些初春景色?

  高柳突堤、土膏、冰皮、波色、鱗浪、山巒、晴雪、柳條、柔梢、麥田淺鬣、游人、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毛羽鱗鬣)

  6.提問 試分析文章的寫景順序。

  自然景→人文景→自然景

  (山水風光→游人→動物)

  遠景→近影

  (山水風光→柳梢、麥田)

  7.提問 直接抒寫作者心情的語句有哪些?體現了作者什么心情?

  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若脫籠之鴿→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仰郁、煩躁→輕松喜悅→感嘆贊美

  (抑 → 揚)

  (四)總結、擴展

  本文以議論作結,言明自然未嘗沒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罷了。這體現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出之外”,不是在人事紛擾的“城”中。作者在官場感到孤獨,大自然卻給他以慰藉,在心靈與自然的貼近中,山水魚鳥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布置作業

  書面一:分散朗讀,并注音(出示小黑板,全班在練習本上注音,然后指名板演,共同訂正。)(括號內是答案,下同。)

  1.燕(yàn) 2.花朝(zhāo)3.輒(zhé)4.妍(yán)5.倩(qiàn)6.靧(huì) 7.蹇(jiǎn) 8.呷(xiā)9.廿(niàn)10.浹(jiá)

  口述:l.比喻句,明確在本體與喻體之間常用似、像、若、如之類的喻詞。本文有哪幾個比喻句?(共有3個:①若脫籠之鵠。②如鏡之新開……③如倩女之靧面……。“娟然如拭”不是比喻句,它的意思是“美得像剛剛揩拭過的那樣”,只是描繪而已,雖有“如”字,前后并沒有具體的本體和喻體。)

  書面二:本文寫景細致入微,你讀了有哪些體會?請選例并簡要說明。(自讀課文,用這類題目來檢測,不作死板限制,可以讓學生有自由發表意見的余地,不會扼殺有才能學生的天機及積極性。如果在水平屬中下的教學班,可以改用課文后的一、二題。)

  游記體散文教學設計范文三

  《野草》和《朝花夕拾》

  一、教育目的:

  1、 魯迅散文的特點。

  2、 魯迅散文文體的分類:“閑話風”和“獨語體”的散文。

  3、 認識魯迅“文體家”的特色。

  二、教學目的:

  1、 認識現代散文文體確立、發展歷程。

  2、 散文詩、散文的區別。

  3、 閑話體散文、獨語體散文的創作潮流與傳統。

  4、 中國新文學與中國傳統文學、世界文學的差異及原因的探討。

  三、教學重點:

  1、現代散文的概念及其演變。

  2、魯迅散文的比較和特色。

  3、五四文學性散文文體的確立過程。

  四、教學難點:

  1、古代散文和現代散文概念的差異。

  2、文學傳統的差異。

  3、西方文學創作觀念的影響。

  五、教學信息點:

  1、散文的分類:議論性散文、記敘性散文、抒情性散文。

  2、散文的概念演變。

  3、中國文學、世界文學、新文學的歷史分野。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魯迅曾談到自己對新文學的貢獻,主要是以創作成就“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這是確實的:在有了胡適、陳獨秀、周作人等的理論倡導之后,又有了魯迅這樣的作家創造了足以與中國傳統文學及世界文學的經典作品并肩而立的現代文學經典,新文學才有可能在中國真正立足、扎根。魯迅不僅創造了現代小說的經典《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更在傳統文學最具實力的散文領域,也創造了堪稱經典的朝花夕拾與野草:這真正顯示了魯迅的創造活力。

  2、以學生的討論進入課堂學習:同學們比較一下魯迅的回憶性散文《朝花夕拾》、散文詩形式出現的《野草》的區別,你認為有哪些相同和相異的地方?

  3、以問題的形式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新課的進行:

  1.散文的涵義:散文作為文學形式的概念是伴隨著五四新文學的產生而出現的。人不斷地豐富著散文的意義和內涵,但至今仍沒有一個共同認可的界定或明確的散文概念。 ①散文和韻文相對而言,指不押韻的文章;②散文與駢文相對而言,指句法不整齊的文章;

  ③更寬泛的說法,即中國傳統的詩文對稱的文就是散文,這樣詩以外的一切文章都可以歸到散文的名下。

  2.散文在以往主要的意義所指是文體形式,沒有明確的文學的概念意義。在這樣的區分意義上,中國傳統的人文主導思想是沒有小說、戲劇等文學形式的嚴肅地位和價值。中國只有到了近代,才有人竭力鼓吹小說戲劇等敘事文本的文學價值和社會教育意義。所以中國傳統文學除了詩和文以外,沒有明確的散文的文學概念,只有文章形式分類的文體的概念。傳統文化中的文人寫作散文,傳統文化中的文人寫作散文,立德立言立功,注重社會功利價值,而閑情逸致的文學價值處于次要的位置,就是詩歌也要在言志與言情之間徘徊。傳統文論中常常把包含一定文學意義的經世治國之“文章”誤讀成“文學”來理解。

  3.散文的分類:抒情散文;議論散文;記敘散文三大類。現代文學中的散文,不僅是一種白話文體的自由形式,更含有純文學的意義在里面。所以說現代散文要追尋傳統的意義所指是有一定困難的。一是散文這個概念是借鑒西方文論中的概念,幾經演變,才在中國現代文學中確立。從1917年5月,劉半農發表于《新青年》上的《我之文學改良觀》中第一次提出文學的散文說法,才有了廣義的包括小說在內的文學散文的意義所指。隨后,散文這個概念幾經流變,在現代文學中形成了小說、詩歌、戲劇、散文的文學分類。二是到了現在,大多數人認為散文包括文藝雜感(雜文)、記敘抒情散文和報告文學,是個多元開放的動態發展的文學概念。廣義的散文是除了小說、詩歌、戲劇等之外的一切文學創作。當然不能與一般應用文、科學論文等非文學性創作混同。狹義的散文是把雜文和報告文學獨立出去,特指記敘、抒情散文,但人們也常常把一些自傳、日記、游記、序跋、書信歸到散文里。可以說自五四迄今,文學散文這個概念始終未加以也是無法加以統一的規范和界定。像劉錫慶在《當代散文創作發展的幾個問題》一文中很細致很有見地的批評關照當代散文,把“大”散文變成“小”散文,具體來說就是報告文學和史傳文學,也就是原來的敘事散文;雜文和隨筆,也就是原來的議論散文;以及大量的實用文、應用文,就是一般性的文章,統統從現在的散文中獨立或者剝離出去;原來的抒情散文,加上自傳、游記、散文詩等作為藝術性散文予以獨立。這樣的劃分似乎也有矛盾的地方,自傳和史傳的歸屬就前后矛盾,似乎也并不可取。三是現代散文概念的形成受外國文學的影響明顯大于對傳統的繼承。最早提倡美文的周作人在《美文》中,首先肯定、推崇英國的愛迭聲、蘭姆、歐文、霍桑諸人的美文。再到王統照的1923年的《純散文》也提倡西洋文學中一些歷史學家、哲學家的好文章,他教條式的《散文的分類》,就是參照韓亨德《文學概論》寫成的。

  4.《朝花夕拾》與《野草》相同的地方:

  ①從大的文學文體分類來看,都屬于散文,《朝花夕拾》是回憶性散文,《野草》屬于散文詩,是散文和詩歌的融合體。

  ②從文學史的影響來看,這兩部作品集,是最有味的,當然最有味的也是最具個性化的,最有個人化的《野草》和《朝花夕拾》是“個人的文學之尖端”;另一方面,為現代散文的創作提供了兩種體式或者說開創了現代散文的兩個創作潮流與傳統。

  ③從對讀者的影響而言,都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陶冶。

  5.《朝花夕拾》與《野草》相異的地方:

  ①《朝花夕拾》開創了“閑話風”的散文,《野草》開創了“獨語體”的散文,這些都顯示了魯迅作為“文體家”的特色。

  《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上發表,總題為“舊事重提”,其實是對童年生活談天說地的追憶和模擬,這就決定了這類散文的特殊氛圍:自然、親切、和諧、寬松,說話者和聽話者彼此處于絕對平等的地位,是對“布道體”、“演講風”散文的否定和超越。

  閑話風散文具有平等、開放的品格,充溢著一股真率之氣,是作者和讀者的精神對話,作者掏出心來,真誠地裸露著自己生活于內心的秘密、真實的歡樂、痛苦,希望引起讀者的共鳴、聯想、議論與詰難,達到精神的互補,而非趨一。

  “閑話風”的另一面是“閑”——“任心閑談”,處處顯出余裕、從容的風姿。魯迅曾說,五四時期的散文小品,自然含著掙扎和戰斗,但因為常常取法于英國的隨筆,所以也帶一點幽默與雍容;那一代知識分子在精神上充滿緊張、沉重、嚴峻、激烈的同時,也還有灑脫、放縱、雍容、閑適的這一面,于魏晉時代知識者及清俊與通脫于一身,卻有相近之處。

  閑話也稱漫筆,表明了一種筆墨趣味,不僅指題材上的漫無邊際,而且行文上結構上興之所至的隨意性。魯迅思想與藝術的天馬行空的自由馳騁,正表現著心靈的開闊和自由。閑話還體現了一種原生味的語言趣味。

  《野草》作者以“自言自語”、讀者以“獨語”稱之。野草是魯迅從“孤獨的個體”存在體驗中升華出來的魯迅哲學,構成了魯迅哲學的基本元素。這些基本單位,并不是抽象的邏輯范疇,而是一些客觀形象與主觀意趣統一的意象。

  “反抗絕望”的生命哲學,將《野草》內在地統一為一個整體。魯迅說過“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和創作《朝花夕拾》的從容閑適心境相比,他的主觀的心態另有一種緊張和焦灼。

  《野草》表現為散文的詩化、小說化、戲劇化的特點。《頹敗線的顫動》、《過客》是典型的例證。

  ②從讀者的接受來看:《朝花夕拾》是對讀者的接納,而《野草》則是對讀者的排斥。

  ③從語言特色看:朝花夕拾平易自然的語言、野草則是充滿了奇峻的變異。日常用語的變異、集華麗與艱澀于一身,生活也充滿了變異。文體也充滿了變異。

  ④主題的復雜多義性:無歸宿感;必死的主題;荒誕的主題;絕望與抗爭。

  (三)課堂小結

  1.散文的內涵和概念。

  2.魯迅的《野草》、《朝花夕拾》相同之處。

  3.魯迅的《野草》、《朝花夕拾》相異之處。

  4.魯迅散文的藝術風格。

  七、板書設計:

  魯迅散文比較

  ——《野草》與《朝花夕拾》的比較

  1.散文的內涵與概念的界定:

  2.《野草》、《朝花夕拾》相同之處:

  ①從文學文體來分類

  ②從文學史的影響來看

  ③從讀者的接受來看

  3.《野草》、《朝花夕拾》相異之處:

  ①從閑話風和獨語體的開創來看

  ②從讀者的接受來看

  ③從語言特色來看、

  ④從主題的復雜多義來看

  4.魯迅散文開創的流派和創作潮流。

  八、布置作業:

  1.魯迅散文篇目研讀。

  2.散文寫作訓練。

  九、課堂延伸:

  1.現代散文名家選讀。

  2.散文閱讀知識擴展。

  十、課后小記:

  1.學生的疑難問題的解答。

  2.課堂氣氛的營造。

  3.對探究式學習的探索。

280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剪窗花》童谣| 狗年电影| 毕业论文3000字范文| 回响电影| 新生儿满月长几斤正常| 周超个人资料简介| 四川经济频道节目表| 挠60分钟美女腋窝视频| 巴洛波拉| 七下英语第二单元作文| | 抗日电影免费| 性视频网站在线| 山水微信头像| 小鲤鱼历险记肥鲶鱼| 日本电影完整版| 电影《邪》在线观看| 杨金生| 李歌洋演过的电视剧主角| jaud1接口接什么| 吴谨言星座| 衣女裸体男 waxing| 孤战迷城电视剧剧情介绍| 疯狂 电影| 放下一个人最狠的网名| 吻电影| 《一生一世》免费观看完整版| 男国少年梦 电影| 抖音首页| 高岛真一| 爱情天梯| 成龙游戏| 钩织包包教程视频| 色戒在线视频观看| 电影《kiskisan》在线观看| 《摧花狂魔》电影| 婷婷电影网| 女儿的朋友4| 来生缘吉他谱c调|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韩国电影金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