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革命的讀書體會3篇
不同時期黨的革命精神雖然各自具有不同內容的鮮明特點,但都有著共同的基本內容。黨的革命精神并沒有過時,而是歷久彌新,具有巨大的精神價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到的關于革命的讀書體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關于革命的讀書體會一:
《大智周恩來》讀后感1000字
周恩來在政治上睿智,經濟上靈活,外交上務實,文化上開明,黨建上大局觀無不是充滿著真知灼見。
——《大智周恩來》
中國人崇拜兩種人格類型,一種是孔子所津津樂道的“君子”人格。另一種則是孟子心儀神往的“大丈夫”人格。中國歷史“君子”和“大丈夫”人格集于一身的可謂鳳毛麟角,就主要代表人物可言,古代有諸葛亮,當代則首推周恩來。
“群儕爭疾走,君獨著先鞭。作嫁憐儂拙,急流讓爾賢。”“大江歌罷掉東頭,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從以上兩首風格迥異的周恩來早年詩作可以看出其對君子虛懷人格和大丈夫的本性情懷的向往。
周恩來仰慕諸葛亮,他認為孔明既是君子又是大丈夫。諸葛亮的名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也是周恩來終生的座右銘。同諸葛孔明一樣,周恩來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耗盡了一生的心血。正是這樣,周恩來一直被我們所銘記,敬愛與欽佩。
周恩來向來兼備雄心和信念。大革命失敗后,他第一個站起來組織南昌起義,另起爐灶!連蔣介石都為不能籠絡周恩來而深表遺憾。
周恩來智慧且思維敏捷。當美國記者咄咄逼人地追問周恩來為何使用美國生產的派克鋼筆時,他只是沉著的一笑:“這是一位朝鮮朋友送給我的,他說這叫戰利品。”本想看中國出糗的記者,反而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溫家寶2009年的正月外交,在劍橋大學演講時遭聽眾扔鞋后,溫沒有像美國前總統布什一樣躲開,而是義正嚴辭道:“任何卑鄙的行為,都是不能阻隔中英兩國人民的友誼的。”會堂響起了持續1分鐘的熱烈掌聲。大氣、智慧、臨危不亂,這同樣是中華精神的延續。
周恩來一生將中國傳統儒士的溫文爾雅和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激越情懷集于一身,即使斗士,又是調和者;既堅持原則,又靈活多變;既關注目標,又清醒務實。
周恩來處事謹慎,沒有把握絕不輕易出手。但一旦時機成熟,他絕不會錯過一分一秒。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稱其隨時保持著出擊的姿態,以便伺機猛撲過去。
“大凡是偉人,都有側面的性格結構,如果說毛澤東的性格表現為‘虛氣’和‘猴氣’的疊現,那么周恩來的性格表現為‘鴿性’和‘鷹性’的統一。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認為:“很少有人能像周恩來一樣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都應付裕如。而周恩來卻可以扮演這些角色中的任何一個,或是毫不猶豫的將這些角色糅合在一起。”
是的,就是因為一個擁有多重性格的周恩來,新中國才會有如今的輝煌。我敬佩他,也和其他國民一樣,愛戴他。他的智慧、堅忍、冷靜,都是值得我們用一生去學習的。
關于革命的讀書體會二:
《向中國共產黨學習》讀后感3000字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穿越血與火的歷史煙云,歷經建設與改革的風雨洗禮,中國共產黨走過了90年艱苦奮斗的歷程。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暨辛亥革命100周年,我閱讀了吳再先生著作的《向中國共產黨學習》一書,全書分為《成功策略篇》、《逆境謀略篇》、《包容方略篇》和《復興戰略篇》四篇,從黨指揮槍起篇,以將革命進行到底結束,對中國共產黨的宗旨、路線、紀律以及不同時期的大事活動都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帶領我將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重讀了一遍。全書擺事實、講道理,讀起來令人心潮澎湃,令人信服,從不同的視角對中國共產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書中典故、史料、詩詞的運用信手拈來,一瀉千里。詩人般沸騰豪邁的語言,點燃了我沉睡的熱情,燃燒著火一般激奮的心情。睿智、雋永、哲思的語言吸引我的眼球飛轉著不能停歇。
作者在引言中寫道:時代進入了五彩斑斕的21世紀,這是一個人人夢想成功,國國追求強大的時代,我們的機遇是空前的,我們的選擇是豐富的,可是我們的學習目標在哪里呢?誰是我們的榜樣?
曼聯?微軟?波音?匯豐?李嘉誠?巴菲特?……他們固然十分搶眼,十分風光,十分出色——但是,與“中共”相比,或者說壓根兒就不能相提并論,他們顯然不是最好的學習對象,也不是最具有恒久性的學習對象。雷曼兄弟那么輝煌,不也倒閉了嗎?美國通用那么鼎盛,不也垂危了嗎?美國那么超強,不也需要中國“同舟共濟”了嗎?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的自信心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放眼世界,展望未來,深入研究與學習中共的領導藝術、管理藝術、創新藝術、斗爭藝術、談判藝術、組織藝術、軍事藝術、外交藝術、自救藝術、宣傳藝術等等,那才是名副其實的“紅學”啊!那才是獨樹一幟的“經管案例”啊!誠然,我們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然而,中共自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從來就不缺少反對派,可是笑到最后的總是中共。——所以,值此中華民族復興之際,中華兒女無不從內心喊出一句見賢思齊的話:向中國共產黨學習!向中國共產黨致敬!
你想個人奮斗成功嗎?向中國共產黨學習!
你想當好企業家嗎?向中國共產黨學習!
你想當好領導嗎?向中國共產黨學習!
你想獨善其身嗎?向中國共產黨學習!
你想兼濟天下嗎?向中國共產黨學習!
……
讀“中共”,一輩子都讀不完;學“中共”,一輩子都學不完。
只要是虛懷若谷而又奮發圖強的人們,已經清晰知道:向中國共產黨學習是一條成功之道、一條務實之道、一條富強之道。那么,到底向中國共產黨學習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學習中共的“王道”。什么叫做王道?為人民服務就是王道!改革開放振興中華就是王道!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王道!
作者是一名黨外人士,面對一個當代史上優秀的政黨,他將中共的成功之道條分縷析,逐一探求中共值得學習的卓越品質,讀來真是耳目一新,深受啟發,也不禁想對其中的幾點談談自己的感悟:
第一,要牢牢掌握核心競爭力,歸根結底就是人才的競爭。所以,我們國家未來要培養優秀的人才,國家的發展要依賴科技的發展,要堅決不移地走人才強國戰略。
第二,黨的執行力決定勝敗。黨制定的方針路線,一定要明確,這樣的話,才讓這個執行力有所保障,現在的黨是一個成熟的黨,不要再犯歷史上的錯誤,這樣的話,執行力出來了,成功也就更近了。
關于革命的讀書體會三:
《萬物簡史》讀后感1500字
《萬物簡史》一本有關現代科學發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勝的書。越是用心讀,你越是能發現很多。其實厚厚一本《萬物簡史》我很早就開了個頭,本以為關于科學類的書會很無聊。剛開始的篇幅雖然有些羅羅嗦嗦,但我耐著性子繼續,最后有點漸入佳境的意思了,大抵也是習慣了這種敘述方式:可以十分容易從謀篇字句里讀出作者比爾.布萊森的用盡心力——倘若不是他對所要描述的對象十分了解,確難將科學的艱澀和深奧一化而為生動與幽默。領會到這一點,我不完全是從如今仍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定理和公式上——盡管作者真的已經將諸如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之類化難為易、化繁為簡,以期適應我等普通讀者的閱讀理解能力,但還是不影響我讀著讀著越來越勝的獵奇心,要知道在一部書里讀到如此之多大名鼎鼎的科學巨匠的逸聞趣事可不多見。什么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奧本海默、居里夫人等等等等,總之,簡直就是各個時期、各個領域牛人的大集合,不妨稍微想象一下:一部近現代科學發展史上綴滿著閃亮無比的群星,也可以說正是群星的閃爍璀燦造就了美麗的科學星空。
里面有一小段,有點小故事。十八世紀末,時代“需要有個目光敏銳的人來把化學推進到現代。法國出了這么個人。他的名字叫安托萬-洛朗.拉瓦錫。”這位拉瓦錫很厲害,一邊掙錢一邊從事他心愛的科學工作。盡管作為現代化學的重要推動者,但拉瓦錫并沒有發現一種元素。“原因當然不是由于缺少燒杯。他有著天底下最好的私人實驗室,好到了差不多荒謬的程度,里面竟有13000只燒杯。”他的重大貢獻在于“為化學的嚴格化、明晰化和條理化出了力。”“1870年,一位很有前途的年輕科學家向科學院提交一篇論文,闡述一處新的燃燒理論;”作為英國皇家科學院的一名主要成員,“拉瓦錫說了幾句輕蔑的話。這種理論的確是錯的,但那位科學家再也沒有原諒他。他的名字叫讓-保羅.馬拉。”
就是這個馬拉(1743–1793)——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雅各賓黨領導人之一,因為撰寫過很多抨擊封建專制的文章,在當時人們心目中享有很高威望。馬拉為躲避反動分子的迫害,長期在地窖里工作,因此染上了嚴重的濕病。為了減輕病痛,同時不影響工作,他每天不得不泡在帶有藥液的浴缸里堅持工作。由于革命活動招致敵人的仇恨,1793年7月13日,馬拉被一位姑娘夏洛蒂?科黛刺殺身亡。于是,一幅世界名畫《馬拉之死》誕生了,對這幅畫我以前不止臨過一次,著實熟悉,原來這家伙在科學界受到打擊,轉而從政又遇刺身亡了。在這本《萬物簡史》里,有很明確的表示,正是由于拉瓦錫的幾句話,導致馬拉在革命中對完全站錯了隊的“拉瓦錫進行譴責,認為他早該被絞死。”事實是,在馬拉死前的1793年5月,來不及逃跑的拉瓦錫被送上革命法庭,他“望著他的岳父腦袋落地,然后走上前去接受同樣的命運。”
《萬物簡史》有關現代科學發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勝的書,作者比爾·布萊森自稱這本書是“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他用清晰明了、幽默風趣的筆法,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發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筆下。這是一本可以從任何一頁任何一行任何一個字開始把你吸引的書,就像是在聆聽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你可以和作者一起,穿越時空的隧道,去與達爾文、愛因斯坦、牛頓這樣的巨匠一起遨游科學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奧秘。在這本書里,作者不是在陳列知識,而是用滿腔熱情把知識做成工藝品,讓人讀來舒暢,有時忍不住要拍案叫絕。
《萬物簡史》喚起了我對生命的崇敬之情。生命在它長達四十多億年的時間里,雖然歷經無數艱難險阻和滅頂之災,但是卻能繁衍生息代代相傳,她的光輝史不得不使我從心底升起敬畏和崇敬之情。正如作者在本書的最后寫道:“如果說這本書有什么寓意的話,那就是我們來到地球上,實在是十分的幸運——這里的我們“我們”,我指的是所有的生物。在這個宇宙中,獲得任何一種生命都是一個奇跡。當然,作為人類,我們更是雙倍的運氣。我們不僅享有存在的恩典,而且還享有獨一無二的欣賞這個存在的能力,甚至還可以以多種多樣的方式使其更加美好。這樣一種技巧,我們才剛剛開始懂得。”
《萬物簡史》讓我重新認真的思索起“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的千古命題,我的回答是:“我”也是“我們”,“我們”是“生命”,生命之舟必將駛向光明美好的未來——回顧四十多億年的生命史,我有理由堅持這條信念。”
“一個星球,一次試驗”。我想對待對待生命的最好方式,一是珍惜她的美好,二是要為她創造更多的價值。我們——人類,應當自求多福,好自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