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讀書心得3篇
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尋夢、追夢、筑夢的過程其實就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形成發展的過程,準確把握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內涵,科學定位中國共產黨在實現 中國夢 的不同階段所形成的不同的革命精神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價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到的革命的讀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革命的讀書心得一:《紅巖》讀后感1500字
懷著—股澎湃的激情讀完了全書,輕輕合上,望著“紅巖”四個字,似乎是由火熱的血所凝成的,襯著封面上紅色皮子,顯得更加地艷,更加紅了。在那上面,我仿佛看到了一位位革命英雄:成崗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許云峰英勇斗敵,舍己為人。為著自己的理想,更為著祖國的偉大事業——共產主義事業,光明與黑暗的生死搏斗。
在紅巖里,我最欽佩許云峰。紅巖開頭不久,許云峰的鋼鐵形象就已經在我心中樹立起來。最令我難忘的是許云峰將要被特務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寫:“死亡,對于一個革命者,是多么無用的威脅。他神色自若地蹣跚地移動腳步,拖著銹蝕的鐵鐐,不再回顧鵠立兩旁的特務,徑自跨向石階,向敞開的地窖鐵門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階上,忽然回過頭來,面對跟隨在后的特務匪徒,朗聲命令道:“走!前面帶路。”面對著步步逼近的鬼門關,許云峰沒有表現出絲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堅定,即使海枯石爛、天崩地裂,也不會動搖。江姐被粗長的竹簽釘入指甲縫間的刺骨鉆心的逼供,特務們為的是想從這位重要的共產黨員口中套出有關地下黨的重要機密,可是他們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了。試想一下,在那潮濕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館,近乎窒息的地牢,在嚴重缺水的情況下咽著發餿味的殘羹冷炙,拖拽著遍體鱗傷,強忍著舊膿新創襲來的陣陣裂痛……然而他們以常人無法想象的毅力頑強地與反動派抗戰到底!
在渣滓洞,英烈們承受了生理的極限,忍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任何的酷刑都沒有摧垮他們的意志,任何的誘惑都沒有讓他們背叛自己的信仰,他們的堅強不屈令我肅然起敬。
漢朝文學家司馬遷曾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為集體而死,必是重于泰山,小高波正是為著這座泰山而永生。生與死,千百年來有人歌頌有人笑,更有人長嘆一聲:“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其實生與死只是一線之差,便是有氣與無氣。有人死得氣壯山河,那種人,以著另外一種方式存活,可得其所:有人死了,遭千古唾罵,萬人踐踏,那種人,為求一絲生機拼命乞憐,卻終為土灰。不必太看重生死,該來的時候會來,該去的時候會去,無愧于自己的生命,更無愧于自己在世界上存活,又何必執著于一個想法或一個將來的結果。關天培身上的刀疤,黃繼光胸膛的槍洞,都一次次地說明了這個道理。
紅巖精神就象一面鮮紅的旗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熱血青年為理想和信念奮斗不息。無數個大義凜然的共產黨員前仆后繼,用生命和鮮血捍衛黨的尊嚴和機密,配合武裝斗爭,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反動氣焰,正是有他們的努力,才有共和國今天的繁榮昌盛和國泰民安!
讀《紅巖》經常會感覺到一個詞的含義,那便是“信仰”。文中的人物,如江姐受盡酷刑,堅貞不屈;劉思揚出身豪門卻投身革命;渣滓洞難友團結奮斗,敵人喪膽;白公館志士奮勇突圍,迎來黎明……所有這一切展現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讓恩激動、崇敬、悲憤、感嘆的畫面。 張口閉口不離共產主義的信仰,可謂已經深入骨髓,同自己的生命融為—體了,風里來,雪里去,是記憶拼搏下的一點一滴。“信仰”這個詞,更相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的意境已將不可計數的心融為一體,有著強烈的集體思維的人,頭可斷,血可留,此志不可改,永遠把集體利益擺在第—位,這似乎是—個很奇怪的特性。
我要衷心地感謝《紅巖》,不僅因為它為我樹立了榜樣,更由于它使我深入地體味到什么是光輝的歷程,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是珍貴的青春,使我對人生價值有了嶄新的理解與認識!
作為一名合格的當代青年,認真學習,踏實工作,積極努力地向黨組織靠攏,爭取早日成為一名合格的中共黨員,為現代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加繁榮富強!
在祖國母親90華誕到來之際,讓我們緬懷先烈,記住那些為我們和平幸福生活付出生命的英雄們,他們是民族之魂,是我們祖國的太陽,我們心中永遠的驕傲。真誠地說一聲“你們,辛苦了”。
革命的讀書心得二:《鄧小平文選》讀后感--2000字
“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的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他是這樣講的,也是這樣做的。
信仰缺失、行動匱乏的年代,每每想起他的肺腑之言,發人深思。
鄧小平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縱觀他七十余年非凡的革命生涯,無論個人境遇如何:或微或顯,或官或民,他對祖國的命運、人民的利益、中國共產黨的前途,始終充滿著深厚的憂患之思。為了祖國,為了人民,堅定信念,追求真理,忍辱負重。可以說,鄧小平作為一位有“終身之憂”的偉大的共產主義者當之無愧。中曾根先生說:“中國人民的建國之父是毛澤東,發展之父是鄧小平,可以說他們兩位是今天中國之所以發展的大恩人。想想當今之中國的發展和對世界的影響力,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他們是應該載入世界史的偉人”。他三起三落的人生經歷實屬世界少有,他用自己的行動向黨和人民交了一份完整的人生答卷。
古人云:“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這段話的要義是:凡是衰落的,都是由于過去曾經荒淫腐敗;凡是滅亡的,都是由于過去曾經自以為平安無事;凡是敗亂的,都是由于過去曾經自以為治理得宜。因此,君子居安而不忘思危,生存而不忘滅亡,治世而不忘敗亂。惟其如此,才可以自身安全而國運常新。閱讀《鄧小平文選》,緬懷鄧小平同志的豐功偉績,追溯和回憶他的人生經歷、人生態度,最大的感受是鄧小平同志時時刻刻存在著的憂國憂民之思。
憂國之思。在鄧小平的心目中,祖國利益始終是高于一切的。誠如書中所說:“作為一個為共產主義事業和國家的獨立、統一、建設、改革事業奮斗了幾十年的老黨員和老公民,我的生命是屬于黨、屬于國家的。退下來以后,我將繼續忠于黨和國家的事業。我們黨、我們國家和我們軍隊所取得的成就是幾代人努力的結構。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剛剛起步,任重而道遠,前進中還會遇到一些曲折。但我堅信,我們一定能夠戰勝各種困難。把先輩開創的事業一代代發揚光大。中國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來,就一定有能力永遠巋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拳拳的愛國之情、強國之志躍然紙上,讀后讓人欽佩不已。縱觀鄧小平的思想和實踐,其憂國意識在鄧小平的憂患意識中始終處于核心地位。他憂國家經濟之貧窮和科教落后,憂政治不穩定和國防建設薄弱,這些都是關于中國發展和中華振興的殷切之憂。正如1978年3月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著名講話中所說:“如實地指明這種落后狀況,會不會使人們失去信心呢?這種人也可能有,這種人是連半點馬克思主義氣味也沒有的。對于我們無產階級革命者來說,實事求是的說明情況,認真的去分析造成這種情況的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才能夠正確制訂我們的戰略規劃,部署我們的力量,才能夠更加激勵我們奮發圖強。[2]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而言,不能高枕無憂,盲目樂觀,必須以戰略思維和世界眼光去觀察和分析世情和國情,永不懈怠,永不停滯,警鐘長鳴,做到居安思危,奮發圖強。唯有如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才能永葆青春活力。
憂民意識。江澤民在鄧小平追悼大會的悼詞中評價道:“中國人民愛戴鄧小平同志,感謝鄧小平同志,哀悼鄧小平同志,懷念鄧小平同志,是因為他把畢生心血和精力都獻給了中國人民。”[3]在鄧小平七十余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終堅持“憂民”的理念,并用之激勵、鞭策中國共產黨人,忠誠的勤懇的為中國人民謀利益。鄧小平憂民意識之殷切,富民意識之執著,這種思想意識的深刻動因是什么?胡錦濤在《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鄧小平同志熱愛人民、心系人民、始終對人民群眾懷著無比深厚的感情,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作為畢生奮斗的目標。”可以說,鄧小平同志一生都在身體力行“凡是于人民有利的事情,無不盡力提倡與實行”的諾言,鄧小平同志心中始終裝著人民,時刻惦記著人民的安危冷暖。他尊重實踐、尊重群眾,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始終熱情地支持、鼓勵、保護引導群眾在實踐中的主動創造,善于總結概括群眾的經驗和創造,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不斷實現民利,保證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全部工作更好地體現人民群眾的利益,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鄧小平的一生,是為祖國、為人民光輝奮斗的一生,他把畢生的心血和精力獻給了祖國和人民。他是“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光輝典范。
“從現在起到下個世紀中葉將是很要緊的時期,我們要埋頭苦干。我們肩膀上的擔子重,責任大啊!”這是《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結尾的兩句話,是鄧小平對我們后代人的殷切期望和諄諄囑托。到21世紀中葉,即到新中國一百周年時,我國將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社會主義的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鄧小平為我們繪制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也是幾代中國人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歷史使命。
他的一生,總是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答應不答應”“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滿意不滿意”放在心中,作為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這位一生經歷“三落三起”、飽經風霜的老人,以巨人之手推開了歷史的閘門,用永遠年輕的思想,引領中國人民走上了一條載滿幸福的新路。
“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的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言猶在耳。
革命的讀書心得三:毛澤東《矛盾論》讀后感1000字
記得第一次讀毛澤東的《矛盾論》是在高中時。如今時光走過,再次拜讀《矛盾論》,心胸不禁為之一寬,為之精辟而嘆。
矛盾是由相互對立的雙方所構成的統一體。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矛盾貫穿于一切事物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方面各有其特點,這又構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矛盾著的事物依一定的條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夠共居于一個統一體中,又能夠互相轉化到相反的方面去,這以構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矛盾無所不在。毛澤東同志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等革命導師成果的基礎上,科學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國革命的具體情況,并適用之,開辟一條新道路,引導中國革命從失敗走向勝利。
如今,世界在變,世界在發展,但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用矛盾分析方法對待一切卻永遠是充滿生命力的,特別是對于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導意義。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會造成沖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種問題的沖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無處不有,人生中矛盾無時不在。人生矛盾貫穿于人生的全過程,存在于人生的每個方面。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人與他人等一切人生關系中,無不存在著矛盾沖突。
青年一代的我們,正處在熱情如火的時期,面對的矛盾更是復雜與多樣,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正確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對待問題,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特別是在理想人生和現實人生、情感與理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等這些方面,更應注意,更應要求我們用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去對待。在理想人生和現實人生方面,應正確認識到理想人生必須植根于現實人生之中,同時又要用理想人生來指導推動現實人生的實踐活動。在人生這一普遍性創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在情感與理智這一對矛盾方面,不能把其分割開來而只按情感辦事,不能情感地思考問題,曲解事實而犯主觀主義的錯誤,應自覺地用理智戰勝情感,但這并不意味著完全拋棄情感;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首先應正確認識到特質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礎,不能片面強調精神作用而忽視物質利益,同時又要認識到不能忽視精神生活的作用和意義。物質利益對我們青年人來說,總是有很大吸引力的,但我們要學會用矛盾的觀點對待,不能片面追求物質享受而被物欲所累。
社會在前進,人類在發展,而發展的動力正是矛盾。“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內部的矛盾性。”正確把握這一點,用矛盾分析方法去對待發展,這對個人、集體以至于一個民族的前途都將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于矛盾中謀求前進,于矛盾中謀求發展。但愿我們都能自覺地學會用矛盾的方法面對矛盾的人生世界,從而使我們人生前進的步伐邁得更堅定,更有力!